童年励志故事精选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故事。那是人生一段特别的日子,是人生启蒙的重要时刻。也许就在某个时间段,你成就了今天的自己。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童年励志故事精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童年励志故事精选篇一:伏尔泰3岁背——寓言
伏尔泰(1694~1788),法国作家、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他的文学作品和哲学着作充满了反封建、反宗教的精神,对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有积极影响。他的原名为弗兰苏阿·马利·阿鲁埃,伏尔泰是他的笔名。他出生於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法律公证人。
伏尔泰自小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对文学很感兴趣,小小的伏尔泰受到父亲嗜好的潜移默化影响,自孩提时就深深地爱上了文学。
伏尔泰的记忆力极强,3岁时就能背诵拉·封登的《寓言》。一天,父亲从外面回来,小伏尔泰站在床上自言自语地讲故事,还手舞足蹈。时而洋洋得意,时而板着面孔,表情丰富多变。父亲见了,又觉得好奇,又感到可爱。於是就忍住笑躲在他背后偷偷地看他表演。孩子讲的故事好像是拉·封登的《寓言》上的。
父亲悄悄地拿来这本书,经过核对,他惊异地发现,原来儿子讲的故事与《寓言》中的故事居然一字不差。这简直太令人不可思议了。等儿子讲完故事后,父亲情不自禁地把他抱了起来,高兴地把他举过头顶,连连称赞道:“我的乖孩子,你太聪明了!”
伏尔泰才思敏捷,多才多艺。他12岁时便开始写诗,16岁时,他的讽刺诗和即景诗已写得很出色。20岁时,他随父亲出使荷兰,任文官,其才能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他的作品以尖刻的语言和讥刺的笔调而闻名。他说:“笑,可以战胜一切,这是最有力的武器。”当时人们说他思想之快捷和语言之炽热,有如闪电和天火。他曾因辛辣地讽刺封建专制主义而两度被投入巴士底狱。他的书被列为禁书,他本人多次被逐出国门。
童年励志故事精选篇二:王羲之苦练书法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赞许。传说,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王羲之的叔父王导是东晋的宰相,与当朝太傅稀鉴是好朋友,稀鉴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众的女儿。一日,稀鉴对王导说,他想在他的儿子和侄儿中为女儿选一位满意的女婿。
王导当即表示同意,并同意由他挑选。王导回到家中将此事告诉了诸位儿侄,儿侄们久闻稀家小姐德贤貌美,都想得到她。稀家来人选婿时,诸侄儿都忙着更冠易服精心打扮。惟王襄之不问此事,仍躺在东厢房床上专心琢磨书法艺术。
稀家来人看过王导诸儿侄之后,回去向稀鉴回票说:“王家诸儿郎都不错,只是知道是选婿有些拘谨不自然。只有东厢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只顾用手在席上比划什么。”郡鉴听后,高兴地说:“东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书法上学有成就的王羲之。此子内含不露,潜心学业,正是我意中的女婿。”于是,把女儿嫁给了王素之。王导的其他儿侄十分羡慕,称他为“东床快婿”,从此“东床”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称了
童年励志故事精选篇三:妙算惊人——华罗庚
华罗庚(1910~1985),江苏省金坛人,我国着名数学家。他从小就有天才的数学头脑,在学习中特别善於动脑筋,以后全凭自学,一步一步登上科学的高峰。他先后担任过大学教授、数学研究所所长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曾应邀到许多国家讲学,被公认为世界一流的数学权威。
华罗庚小时候,他的父亲开小杂货铺,家里穷得很。华罗庚一生下来就被装进一个箩筐里,顶上又盖一只箩筐。老人说这样可避邪消灾,所以给孩子起名为“罗庚”,很有些吉祥如意的意思。
华罗庚上学期间,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孩子,常常独出心裁,我行我素。而且把作业乱改一通,但这些并不能掩盖他的天资聪慧。华罗庚的数学天才大大超过了他的同学们。他上初中二年级时,教数学课的是法国留学生王维克。
有一次王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今有物不知其几,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过了好半天,竟没有一个学生能回答。王老师用眼扫视全班时,大部分学生都低着头,恐怕被老师喊起来回答。只有一个学生在桌上用笔紧张地算着。
过了一会儿,这个学生果然举手要求回答了。他大声说:“是二十三。”王老师问:“大家说他回答的对不对?”教室里又是一片沉寂,同学们只是惊奇地看着站起来的那个学生,他就是很不起眼的华罗庚。王老师说:“他答对了。”
接着老师告诉大家,这是我国古代算学经典之作的《孙子算经》里的一道名题。在楚汉之争中,汉王刘邦的大将韩信,还用这个方法点兵呢!西方数家尊称它为“孙子定理”。王老师一再表扬华罗庚是个好学的孩子,前途不可限量。
从此,同学们对华罗庚刮目相看了。其实,这年才刚满14岁的华罗庚,根本没看过《孙子算经》。他完全是靠动脑筋,凭聪明才智计算出来的。王维克发现华罗庚是个数学天才后,不断地鼓励他、帮助他,一步一步把他领入“数学王国”。经过许多年的勤奋努力,他进了清华大学,又去了英国剑桥大学进修。华罗庚终於成了一名自学成材的大数学家,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
童年励志故事精选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