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外阅读题
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下面是小编网络整理的语文课外阅读题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语文课外阅读题(一)
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否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常常是能否“看懂”,他们的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像不像?画家画这种形象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来了,便认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来,便认为是看不懂。这种方法就是一种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他们对于绘画作品的欣赏往往过多借助“文学性”的描述。那么,用这种方法来欣赏中国画,一般来说,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就容易欣赏,因为它是具体、真实、看得懂的。
但如果是粗放的、写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写意的作品,就较难欣赏了,因为它不写实,形象不具体,就看不懂,而且更无从知道作者的寓意了。当然,一般人用这种方法欣赏绘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画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鸣。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幅绘画作品的好坏,却不能简单以“像”或“不像”来衡量。
就艺术而论,我们衡量一件绘画作品的好坏,或我们欣赏一件绘画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绘画作品的主题,或者说绘画作品中所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否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应该说,这才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真正目的。像与不像仅仅只是作品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与不像就不能作为衡量作品的好坏或欣赏作品的标准。
那么,画家们是怎样来看画的呢?就国画而言,内行人看画一般是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美术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内行人的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当然是抓住了实质,因为“神韵”就是一种高的艺术审美享受,常常是中国画家们追求达到的目标。
当然,一般人要从画中去体验到一种“神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绘画方面的基本知识,特别是通过绘画而训练出来的一种“感觉”。所以要很好地欣赏绘画,还得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艺术修养。
但是,如果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也许更能理解一些。有人提出,艺术的欣赏需要经过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三个阶段,那么从这样三个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是很有道理的。
审美感知就是要求我们直观地去感知审美对象,即艺术作品本身。第二步,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理解。即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义和内涵。到了这一步,艺术的审美欣赏并没有完结,还有一个审美创造阶段。就是通过审美的感知和审美的理解后,在对作品审美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通过自己积累的审美经验、文化知识、生活阅历等进行丰富的联想、升发开去,再创造出一个新的意象来。这样,你才真正获得了启迪和教育,欣赏绘画才获得了真正的意义。
(来自:中华书画网,有删改)
9.下列关于传统的讲“故事”的欣赏方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欣赏绘画作品的步骤是了解绘画作品画的是什么,像不像,寓意是什么。
B.工笔的、写实的中国画作品因其具体、真实,所以用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来欣赏就看得懂。
C.写意的作品因其不写实,形象不具体,用传统方法就难以看懂,所以就无从知道作者的寓意。
D.因为部分绘画作品画得像,看得明白,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鸣,所以,一般人常常愿意采用这种方法欣赏绘画。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能抓住观赏者的心弦,给观赏者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的绘画作品就是好的绘画作品。
B.因为像与不像不能作为衡量绘画作品的好坏或欣赏的标准,所以,像与不像仅仅只能作为绘画作品达到目的的手段。
C.中国画家们常常追求达到的目标是“神韵”,它是一种高的艺术审美享受,因此内行画家们采用抓“神韵”的欣赏方法看画。
D.一般人如果能从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三个阶段去欣赏绘画作品,就可能更能理解绘画作品的神韵。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就国画而言,需综合考量它的“神似”、“形似”及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方可正确欣赏国画的神韵寓意。
B.只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和一定的绘画方面的基本知识,就能体验到绘画作品中的“神韵”。
C.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因往往借助“文学性”的描述而存在局限,所以并不适用于欣赏所有的绘画作品。
D.只有在对绘画作品审美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意象,欣赏者才真正获得了启迪和教育,欣赏绘画才获得了新的意义。
语文课外阅读题答案:
9.C(解答此题,可先从文中找到与传统的讲“故事”的欣赏方法相关的语段,然后将选项分别代人原文进行比较,做出判断取舍,C项,“因其不写实,形象不具体,用传统方法就难以看懂,所以就无从知道作者的寓意”表述不正确,表意绝对,无中生有。所以选C。)
10.B(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带入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取舍,B项,“因为像与不像不能作为衡量绘画作品的好坏或欣赏的标准,所以,像与不像仅仅只能作为绘画作品达到目的的手段。”不符合原文意思,属于因果颠倒。所以选B。)
11.B(解答此题,可根据文中作者的观点,分析选项是否与原文观点相吻合,然后做出判断,B项,绝对化。所以选B。)
语文课外阅读题(二)
①晋商是明清时期活跃在中国大地的一支强劲的商业团队。其活跃时间之长、辐射范围之广、经营项目之多、从业人数之众,世所罕见。他们能从卖豆芽、卖豆腐这样的小本生意成为雄霸全国的商业巨擘,关键在于他们能坚持信誉至上的理念。梁启超曾感慨地说:“晋商守信用。”
②我国传统社会有长达上千年的抑商、鄙商传统,不乏“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圣贤高论,也有“无商不奸”的俗语。民间流传的传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无不充斥着对商人重利轻义、逐利舍情行为的刻画和批判。明、清晋商以立人为先,强调诚信为本、利以义先,诠释了义与利不相斥反兼容相通的道理,建立了商人群体良好的人格形象。
③晋商为长途贩运商,后来又发展为票号商人,经营范围十分广泛。既然要利以义先,就首先要做到取利有道,要“公道待人”“童叟无欺”,要“勤俭为先”;其次,利要服从义,要为义舍利。光绪初年,山西连续遭灾,以致饥民饿死。祁县商人乔致庸率先开仓放粮,县里其他富商群起效仿。结果祁县逃亡人数为各县最少。
④晋商在为人之道上也表现了诚实忠厚的一面。他们认为和为贵,凡事不做过分,不做法外生意,讲求以诚待人,和气生财。
⑤晋商认为诚信不欺是经商长久取胜的基本因素,所以把诚信看得高于一切。经商“虽亦以营利为目的,凡事则以道德信义为根据……故力能通有无……近悦远来”。他们深知只有讲信誉,重然诺,不欺不诈,人们才乐于跟他们交易。商业盈利靠商品的质量和服务态度来取得,永保信誉才能成功。一旦信誉上丧失,必然招致失败。因而诚信不欺是山西商人经营活动中严格遵循的信条。祁县富商乔致庸把经商之道排列为一是守信,二是讲义,三才是取利。在山西商界讲信誉的商人和商号比比皆是。
⑥晋商信用也体现在会馆的建立,可以说会馆是以地缘为纽带、体现晋商信用的一个行会组织,也是同乡人在异地建立的一种社会组织。京师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晋商为活动方便而设会馆于京师。随着晋商经济活动在全国范围的普及,山西会馆也随之分布于全国各地。会馆的作用也体现了晋商的信用:敦睦谊,联感情,本着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原则以谋求共同的利益。当同乡人有困难时,会馆义无反顾地给以帮助。会馆每年都要拿出一些经费作为无依无靠的贫苦同乡生病或死亡后补助或丧葬之用,并且设有一处或数处“义园”,作为同乡死后停灵埋葬之用。
⑦会馆还是祭祀关公、财神及本行土神的场所。山西商人最为仰慕关圣。他们以关圣的“义”来团结同仁,摒弃“见利忘义”“不仁不义”等不良观念与动机;以关圣的“信”来取信于民,取信于主顾,摒弃欺诈、伪劣等行为。他们不仅在店铺和家中供奉关圣,而且在各地的山西商人会馆中为其修殿供奉。在各地的山西商人会馆中规模最为宏伟的建筑就是关圣的神殿,甚至有的地方把山西会馆修建成关帝庙的形式。晋商以关圣的信义来衡量和规范自身的商业行为,足见关圣在晋商精神世界里的作用和地位。
(节选自《诚信晋商》,山西古籍出版社)
10.梁启超曾感慨地说:“晋商守信用。”请分条概述其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11.第二段引用“圣贤高论”和“俗语”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说明。(6分)
12.晋商建立会馆祭祀关圣的目的是什么?(6分)
语文课外阅读题答案:
10.①做生意方面,强调诚信为本、利以义先;②为人之道方面,诚实忠厚,以和为贵,讲求以诚待人,和气生财;③建立会馆方面,会馆的作用就是敦睦谊,联感情,本着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原则以谋求共同的利益。(每点2分)
11.①证明我们社会有抑商、鄙商的传统;②将社会历史上对商人不好的传统印象与明清晋商良好的群体人格形象对比,突出了晋商成功的原因。(每点3分)
12.①以关圣的“义”来团结同仁,摒弃“见利忘义”“不仁不义”等不良观念与动机;②以关圣的“信”来取信于民,取信于主顾,摒弃欺诈、伪劣等行为。(每点3分)
语文课外阅读题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