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学的论文4000字
相关话题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使人们能以较少的体力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尤其是计划经济向社会经济的转型,不但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而且也导致时间结构的变化。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社会学的论文4000字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社会学的论文4000字篇1
浅析社会语言学
摘要: 社会语言学的功用以及研究的角度,最终了解语言学的本质。语言学不能整齐划一,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语言学中存在各种变化元素。社会方言尤其重要,研究社会语言学首先要研究社会方言。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语言的变异;整齐划一;社会方言
社会语言学这个名词,它的普遍使用大概是开始于60年代中期,但是社会学家或人类学家之研究语言,要比这早得多。社会语言学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考查语言。因此,它的注意点不在于句子或篇章,而在于言语活动。换句话说,社会语言学把语言看做行为。它试图从数量,频率,谈话的类型(代表不同的话题,参加者和场合)等方面为充分理解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而提供依据。在一定意义上,说社会语言学不是什么,也许会把问题说得更清楚些。社会语言学不是社会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的简单混合物,也不只是从多种角度来进行语言研究。社会语言学研究交际的各个方面。
这就是说,它是一种社会现实的语言学(Socially realistic linguistics),涉及语言的变异和各类社会集团。然而,海姆斯(Hymes,1974,pp.195-196)所指出,把社会语言学称作“社会形成的语言学”(socially constituted linguistics)更加贴切,从功能的角度来谈论语言学需要有一个表达的手段----目的的模式,因此我们可以把社会语言学的任务规定为“解释和分析社会共同体的各种谈话方式以及使用这些方法的意义和条件(Hymes,1974,p200),把功能作为研究的中心并不会导致形势与语言环境脱离。形势与功能是相互而成整体。不过,社会语言学优先考虑的是言语而不是语言,是功能而不是结构,是语言环境而不是信息本身,是语言的得体性而不是任意性 。从这个角度来研究语言可以最终发现语言交际的本质 。
社会语言的这种全面性意味着在研究语言时必须注意到各种特点和方面。最基本的方面就是从民俗学的角度去考察语言交际。换句话说,就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为了什么目的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并且得到什么结果。这样的研究显然不能局限于词汇,语法和修辞。必须认真地,把随同谈话一起出现的伴随语言的信号(如音色,音调和音调)和语言外的型号(如手势,体态,谈话人之间的距离)都包括在内。有些从属于语言的信号(如击鼓,吹哨和手势与)也必须审慎的考虑在内。研究语言交际的民俗因素,必然要对社会中的不同集团,如何使用不同的方式交际进行分析。不能设想语言的使用是规划单一的。举英语为例,不仅各国有各国的英语,如英国的,美国的,澳大利亚的,印度的,菲律宾的和加勒比海的英语,而且就连美国国内也有各种变体,如新英格兰的,阿巴拉切亚山区的,南方的和中西部的变体。 还必须考虑到在这些不同语言形式,即方言内部存在着不同的层次,包括非常礼仪化的和正式的说法直到亲切的说法 。
社会语言学不仅要描写不同的社会和集团使用语言的各种方式,这种研究必然要对不同的社会――语言模式作比较,才能判断语言使用中存在着多少共性;而且对研究语言的历史也有实际价值,这就是,研究便以对语言演变历史的影响,因此,社会语言学涉及语言变化的起源,变化的扩散和变化所引起的语音,句法和词汇体系方面的分析,以及变化的规则和模式问题(Labov,1972,p1)。此外,还必须力求说明变异和演变的动态。鉴于社会语言学所关注的方面是如此广泛,所涉及的课题必然十分众多,因此下列这些现象都包括在它的研究范围之内:双语,双方言,语码转换,专门语言(如专业的和宗教的行话,隐语,语体(lever/register - style),某一共同体的谈话总量,谈话质量(涉及谈话的修辞特点),教育,语言规划,文学体裁和话语类型,还包括翻译语言和隐语。
正因为语言不能脱离社会语言环境,所以语言学也不应当与它的必不可少的素材割裂开来 。可是,有些语言学家坚持认为语言基本上是整齐划一的。这种看法不符合语言的真实状况,因为在人与人之间和集团与集团之间总是存在着千差万别。在任何大的语言共同体中,都存在着不同层次的用法和大量的语码转换。有些语言学理论认为,合乎语法理所当然地受到公认,可是即使是语言学家在讨论到一些实例是否合乎语法时意见分歧也很大。
实际上,我们不能脱离语言环境来谈是否合乎语法。还有一个比合乎语法更重要的问题,即是否符合社会规范(Fillmore,1979,pp2-4)。将分析建立在拟想的说话人与听话人基础之上的语言学家所提供的材料,常常是不自然的,因为根本就不存在拟想说话任何听话人生成转换研究承认存在新奇的说法这个问题,可是这些语言现象多半被当做奇异的数据来处理,而不是被看作是否可以接受和是否适合语言环境这样一些实际问题来对待。
此外,人们主要是从命题逻辑上来讨论语言的指称意义,而把语言的社会意义忽略掉;实际上,显示语言功能的恰巧是它的社会意义。在某些语言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是过分强调语言能力。关于语言能力,人们所了解的情况都是从实际的或潜在的语言表现中得到的。潜在的表现意味着须要凭直觉推测,这可能靠不住,因为人们往往把自己正在寻求的东西当作真实的。所以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出发点不是装在头脑中的东西,而是语言共同体里实际发生的现象 。这并不是说研究语言能力这一方面不重要,而是说必须考虑到存在各种类型和层次的语言能力。海姆斯(1874,p206)曾经明确指出,有效的语言学理论首先必须是语言的理论,既注意到潜在性,又注意到现实性。
所以,关于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应该着眼于功能的手段――目的的研究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语言共同体,人们就不会只注意到内化的了(internalized)和合标准化了的语言能力,而会把语言共同体看成是语言行为网络。这样就会认为语言能力是随个人的能力和阅历而变化的,而不是一种超出社会有机结构的特性;就会把语言行为看成是一种成就,而不仅仅是解释变异的心理处理;就会研究人们实际使用的各种语言。任何语言都不内涵缺陷,就是说不存在先天的不足,因为一切语言都是开放的系统,但是,不同的语言在其发展的某个阶段上,词汇丰富的程度,文体变化的幅度 ,以及修辞手段(从篇章结构到使用重复,紧缩,比喻,变换语言顺序,说反话等修辞方法)和韵律的多样性确实是很不相同的。
虽然社会语言学这个名称产生不久,从功能角度来研究语言学有其悠久的重要传统。语言中存在各种变数。所有说英语的人所说的英语都不一样;甚至在同一个语言共同体里,人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达到不同的目的,反映不同的关系。语言不仅是一种系统,而且是多种系统的一套规则的组合。人们使用各种变速是有明显的理由。首先,没有两段话语(即使是同一个人说的)是完全相同的,换言之,每一个言语活动总有一些言语差异。
其次,没有两个人说的话是完全一样的。由于生理上的差异,个人的声音多少总有些不同;个人的言语表达能力相当悬殊;而且个人的经历明显不同。这就意味着不能笼统地谈“英语语言”,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每个说英语的人所具备的语言能力总是不同的。正如海姆斯所说:“语言共同体的一个突出现状,就是能力的分布不均以及使用机会的分布不均匀(1974,p205)人们不仅说不同的本民族,而且一切正常的人都掌握一种以上的语言形式。
他们按照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 。语言的主要类别从下述三方面来描写也许最为合适 :(1)语言体系(2)方言(3)语言。一般地说,任何人都掌握不同的语体,使用何种语体主要取决于场合。许多人会说不同的方言(地域的和社会的),他们也许知道也许不完全知道这些方言的区别性特征,以及使用这些方言将为社会所接受或排斥的成度。语言也许最好解释为相同的方言,可是语言和方言的区分包含许多复杂的因素。
大多数人使用语言似乎可分成五种语体 :(1)礼仪的(或刻板的)(2)正式的(3)非正式的(4)随便的(5)亲切的。礼仪的语体一般是固定的说法,主要用于各种典礼。正式语体通常用于跟不相识的人谈话。对社会地位高或权威人士说话使用这种语体是适宜的。非
正式语体通常用于跟认识的人谈论平常事。这种语体一般体现同等关系,在办公室里同事之间交谈多半是用这种语体。语体的变化与社会生活中其他方式的变化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关于社会学的论文4000字篇2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网络语言现象
摘要:网络语言是信息社会迅速发展下的产物,它和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着眼于社会学的理论,分析网络语言出现的源头及其产生的形式,探求网络语言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社会学 网络语言 社会影响
随着信息社会迅速地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地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娱乐,网民已然成为一个特殊的社区群体,在网络社区里,人们有自己的语言习惯,有自己的名称地位,有自己的权利自由……
一、网络语言产生的源头及形式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而且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这一新型传播方式的发展而出现的不同于传统书写使用的语言。它是在网络这种特定的语境下产生的一种语言变体,是在网络这种特殊的场景下用来交际的语言。如今,这种语言的使用不再局限于网络社区,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日常的社会生活。
一种语言并非凭空产生,它的出现必然有其源头和原因。回顾2010年的网络新词“给力”,不得不让人惊叹它强大的生命力。传播速度之快,覆盖面积之广是网络语言的显著特点。我们就“给力”等网络流行语现象来讨论网络语言是以怎样的形式出现的。
“给力”一词的出现至今有两派观点。一派认为它的来源是东北或闽南方言,有“很棒”的意思,现在人们习惯使用“给人力量”的意思。还有一派认为它是网络上恶搞现象引发的。由此略知,网络语言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由于社区群体表情达意、信息传递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的源头可能是热点新闻,如“我爸是李刚”;可能是网络恶搞,如“神马都是浮云”;可能是娱乐新闻传播,如“闹台套”;可能是电影台词,如“大哥,你是懂我的”。纵观近年的网络语言特点,可以归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方言形式
方言也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它一般可以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之间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由于语言发展在地域上的不平衡性导致,像粤方言、吴方言等各大方言区可以理解为地域方言。社会方言是指在同一地域内部的社会成员因为身份、地位、受教育程度不同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的语言变体,往往以一个团体出现的,拉波夫曾对纽约市百货公司不同社会分层的人做了(r)音的调查明确显示了社会方言的特点。虽然现在的普通话很普及,但是同属于一个方言区的人还是习惯用方言来进行交流,这种习惯也会蔓延到网络空间。中国的有些地区如四川,它的方言中唇齿清擦音“f”和舌根清擦音“h”不分,闽南语中的前鼻音韵母“en”和后鼻音韵母“eng”不分,在网络上悄然兴起的“灰常(非常)”“huashion(fashion)”“小盆友(小朋友)”便是以方言形式出现的网络流行语。
(二)简写形式
网络语言中的缩语是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生活而出现的,同时也是省时省力省钱的利益催生的。网络语言中的缩语有三种:1、图片式。人们在聊天的时候会考虑到经济原则或者是娱乐心理,往往不会输入许多的字来表现情感,而是用简单的图像符号来代替长长的一串字符。想要表达我现在很高兴的心情就用“:-D”,既能节省时间又能很传神地表达情感,诙谐有趣。这些表情符号“使原本冰冷的网络世界披上了一层温情,这种幽默的调侃,夸张的表情打消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对话时的某些顾虑”。2、数字式。例如,很早就在网络聊天中出现的“886”“9494”分别是“拜拜了”和“就是就是”的简写形式。用数字直接代替,避免了打字过程中频繁地在中英文状态下的切换,可操作的效率就提高了不少,而且增添了谈话过程中的一些趣味性。3、拼音字母式。如早期出现的“3Q(thank you)”以及后来出现的一些发泄之语,不便明说就用每个字的拼音首字母来指称,“TMD”“SJB”等等。这些简写形式能够缓解人们内心的焦虑和恼怒,而又不至于显得很粗俗。
(三)谐音形式
网络语言中很多的词语都是以谐音的形式呈现的,如最近比较流行的“斑竹(版主)”“神马(什么)”“围脖(微博)”“鸭梨(压力)”等。这些都是人们在有意无意当中“创造”出来的网络词汇。“鸭梨”是百度贴吧中某一网友无意间将“压力”打成“鸭梨”,随之引来无数网民的效仿。“神马”是红遍网络的“小月月”事件的讲述者所“创造”的,网友们在用搜狗输入法打“什么”时,习惯用拼音首字母“sm”代替,因为打字速度过快,常在打“什么”时打错,打出一个“神马”来。其实,这要是在与个人的聊天中打出“鸭梨”或“神马”倒不足为奇,还很有可能认为是打了错字,仅此而已。但是,有一个事件的推波助澜,那么由此而出现的新的网络词汇很快就被大家传用,并且流行开来。
二、网络语言的社会影响和商业价值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网络流行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网络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语境,在这种语境下产生的语言是一种语言变体,这种变体是特殊的语言现象,是和网络社群相对应的。这种语言的传播不仅仅是特定信息的载体,也不再是娱乐大众的恶搞行为,更多的是把目光投向社会热点事件。比如很早流行的“偶(我)、MM(美眉或妹妹)、GG(哥哥)”等是在追求便捷书写的同时显现个性的表达方式。然而回顾2010年的网络流行语,我们会发现很多是描绘社会现实的,之所以出现表达嘲讽、讥讽之意的流行语,是因为在某些事件中存在荒谬和令人不满的东西,并且也没有一个很好的渠道或者平台可以把自己的内心真实情感表达出来,只好躲在汉字的背后把自己的不满发泄一下。
正如说“网络犹如一个管轨,可以为网民们提供一个自由宣泄情绪的通路”,如“宅男、宅女”中的“宅”是从日语引进来的汉字,这里体现一种不愿面对现实,还原自我的生活态度。某些流行语的出现是基于一定的社会背景或社会事件,如“我爸是李刚”源于河北大学醉酒驾车撞人事件,“蒜你狠”源于大蒜价格疯涨,甚至超过肉、鸡蛋的价格后人们的无奈,随后相继出现了“豆你玩”“糖高宗”“姜你军”“油你涨”等大批三字经词语,形象地展示出食品价格疯狂上涨后人们的无奈和愤怒。网络流行语能够很形象地反映社会的一些不合理现象,并且传达了人们不能说出来的心声,引发公众对社会问题的理性思考。
有人认为网络语言应该有自己的使用范围,如果超越了网络这个特定的范围,其势力就很微弱,其生命力就会衰退。我们仍然就2010年的网络流行语“给力”来探讨一下网络语言的商业价值。自从“给力”一词的出现,各种网站、报纸都纷纷使用。在百度中搜索“给力”一词,与此相关的各种视频、新闻成千上万,以下为笔者随手摘抄:
1、美国小伙求婚“给力” 电视广告全程直播
2、鲁能兵发韩国航空公司给力 历届客场首战表现强
3、2010年中国最“给力”的通缉令
而由此出现的“给力网”“给力团”“给力吧”更是目不暇接。我们知道网络新时代广告的投放是根据网站的点击率来进行的,当一个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必然要引发高潮般的点击率,这就给网站带来更多的商业价值。如今,网络流行语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网络,我们看到了相关的电视节目“给力星期天”,相关的电影剪辑视频“给力时代”进入人们的视线,“给力”一词来势汹汹。一向严肃的党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就用了“给力”――《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短短八个字,一下子就成为网上、办公室、课堂、街巷话题的焦点。可见,即使超越了网络的范围,网络流行语的势力也丝毫不减,它的生命力曾一度坚不可摧。于是,人们开始担忧网络语言会侵入传统的书面语言,开始呼喊语言规范化。
三、网络语言的规范化
站在社会学的角度看,健康多元的社会应该允许存在多个言语社区,网络群体拥有自己的语言习惯很正常。网络语言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的影响超出了网络,走进了现实生活中的日常交际用语中,甚至渗透到了电视、报纸等媒体。现实的语言秩序令人堪忧,但是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态度去看待网络语言的“侵入”,而不是一味地否定。网络语言中确实存在众多不合理之处,生造词现象和语法的乱用现象比比皆是,语言的规范亟待实施。王希杰认为语言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
混乱是语言发展的一个必然现象,一定量的混乱是语言正常发展的伴随物。倘若它超过了语言系统的承受力,超过了语言自我的调节功能,那么,整个语言系统将会面临崩溃。“网络语言因此有自己的权限,只要网民的言语活动没有超越网络的范围,就应该看作是正常现象”由此可以看出,网络语言流行于现实人际交往中是可以被接受的。语言的规范是一个全民性的任务,规范的主体是民众,语言学家起到指引的作用。规范不是符合语言的内部模式规则,而是要求达到传情达意的效果,是脱离语境的。对于网络语言,我们要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网络语言的便捷性、诙谐性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四、结语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语言的势力很强,覆盖面很广。网络语言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有一定的过程,其生命力随着网络的普及(电脑网络、电视网络、手机网络全面地覆盖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愈显强盛,并且在语言规范的推动下,会对我们的日常交际影响深远。
关于社会学的论文4000字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