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读诵道德经心得
国学经典道德经是一部言仅5000字的中国古代哲学巨著,它虽是老子所著,但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关于国学经典读诵道德经心得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国学经典读诵道德经心得篇一
时今,提倡国学教育,在各级学校和社会上普遍引起重视,并出现了学国学的热潮。还通过世界各地设立的孔子学院,传扬国外。国学,原本指国家设立的学府,如太学、国子监等。后来演变成一门学问,称国学。近代称古代的文学艺术为国学。国学以儒家思想和哲学贯穿并主导中国文化,先秦诸子、道家、释家处从属地位。国学是炎黄儿女的魂魄,华夏文明的根基。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史,大浪淘沙留给中华民族的瑰宝,世代传承,灿烂至今。
在华夏文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在国外被最广泛翻译和阅读的一本国学经典,要数老子的《道德经》了。在德国华裔家庭几乎都有一本《道德经》;在日本《道德经》是企业管理者的案头藏书;在美国一家出版公司以13万美元购买了仅有5000字的《道德经》英文版权。可见《道德经》魅力之大,影响之广。
鲁迅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史载孔子曾问学于老子,可见老子当时地位的显赫于影响。《道德经》如同甘泉,一朝掬饮,终生受用。
老子(公元前600年?—公元前470年?),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dān)。中国春秋时代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楚国苦县人。相传老子降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和胡子,因此称其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著有五千言的《道德经》一书。《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下篇《德经》。原本《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不分章节。后来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分81章。《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哲学著作,修身处世的古老《东方经典》。《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揭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德经》道出修身与处事方略。《道经》和《德经》涵盖了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诸多学科;内容博大精深,涵括百家,包容万物,成为哲学智慧的宝著。倡导自然无为听天由命,要求人们无欲、少智、守柔、退让,以为主旨。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无,只有无才称得上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二章),是说圣人用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发号施令的德化教育。主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物,使民不为盗。”(第三章)不崇尚贤能之人,使民众不争名夺利;不看重珍稀宝物,使民众不去做盗贼。“绝圣去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第十九章)。杜绝所谓圣明,摈弃不利于民众的智慧;民众才能获得百倍利益。杜绝所谓的仁慈抛弃所谓的道义,民众才能回复子孝亲慈。庄子更主张君主应该无欲、无为、渊静。“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庄子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主张“无为”即不作为;庄子主张人的心灵不被外物拖累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让人们抛弃功名利禄。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是有很深影响的。汉代初的黄老之学以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适应了秦末动乱后民心思定的形势,强调清静无为,主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对民众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不予干涉或少干涉,以安定民心,发展社会生产。可见无为而治的思想在当时起到了积极作用。唐代初年和宋代初年的统治者,也都曾用无为而治的思想调和处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有所收效。魏晋玄学家通过宣传无为而治,引导人们消极、遁世、清淡,无所作为,对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
《道德经》有众多学者专家译注,就连几位皇帝也竞相写注释。可见老子的《道德经》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倍受青睐。《道德经》的语言简练,有着诗一般的风韵。《道经》开篇论“道”,《德经》开篇说“德”,彰示了《道德经》的核心问题。
《道德经》第一章(即《道经》的开篇)“道可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为之玄,众妙之门。”开篇点出“道”,“道可道,非常道”,初步揭示了“道”的内涵,是《道德经》的核心问题之一。“道可道,非常道”即道可以用言语来表述,但不是永恒之道。(这里的“非”即“不是”,“常”即永恒。非常,不作异常、寻常来解释)老子认为,在混沌时期“道”早就存在宇宙之中,混沌初开“道”就在万事万物之中,并且展现出自身的作用,贯穿于其生成,成长,发展壮大,直到消亡的全过程,成为客观世界存在的自然规律,不以人们的意愿为转移,可为“大道无形”。“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认识“大道”,就得理解“无”与“有”的意义。无,代表混沌初开之前的状态;有,代表混沌初开孕育万物的状态。有是在无之中生出来的,有便成了万物的生母。所以,常常观察“道”之无名无形的玄妙;常常观察“道”有名有形的头绪。妙与徼(徼为边界,引申为端倪,眉目,头绪或来龙去脉)本源相同而名称不同,共为大道变化来变化去,这就是洞察宇宙万事万物的奥妙之门径。
《德经》开篇(《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不)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不)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而不居其薄,处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德,即上等的品德,有上德的人不以德为德,才算真正有德。下德,诚然是下等品德,下等品德的人想有德,且达不到德。上等品德的人顺其自然而无心作为;下等品德的人要有作为而无以能为。上等仁慈的人而无私心意图,上等义气的人常有私心目的。上礼之人为而得不到回应,就会扬起胳膊让人强从。所以,丧失了道后出现了德,丧失了德后出现了仁,丧失了仁后出现了义,丧失了义后出现了礼。这个礼,是忠信轻薄的表现,是社会动乱的祸首。先见先知者,是道的虚华愚昧的开始。大丈夫应取忠厚而不取轻薄,取实在的而不取虚华,舍弃薄和华,采取厚和实。
老子一直提倡和追求“无为而治”,但他也不反对有为而治。因为社会大道和大德丧失以后(即“无为而治”),不得不通过有为来维护和恢复社会秩序。因而他认定“道和德”为无为;而道丧失以后出现德,德丧失以后出现仁,仁丧失以后出现义,义丧失以后出现礼,这德、仁、义、礼为有为。
老子的思想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告诫人们“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第六十三章),意思是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得从身边琐碎的小事做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这几个排比句子,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成就大事业,不是一蹴而蹴就能成功的,而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有才华的人不得志,无处施展个人能力与智慧,当用老子“大器晚成”(第四十一章)来鞭策自己,不气馁,定会取得成功的。事业到了巅峰时,不要被权力和金钱迷惑,该“功遂身退”(第九章)时,不要执迷不悟,若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就悔之晚矣。“知足者富”(第三十三章)即知足者常乐,这是最为实在的。
男子汉在外面威风八面,可在柔弱的妻子面前竟然“卑躬屈膝”,是因为“柔弱胜刚强”(第三十六章)。太极拳看似软绵绵的,太极高手一旦出拳,就是一个大汉也会掀翻在地。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二十八章)。遇有灾祸时,幸福就倚旁在它的旁边;遇有幸福时,灾祸就潜伏在它之中。老子给予的人生智慧,是让人们学会辩证地认识事物,乐观面对生活中的祸与福,顺其自然,把握好生存的能力。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源于老子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第七十二章)。在人们生活的周围,有着各式各样的犯罪,受到应有的惩罚。但仍有在逃犯妄想躲避法律制裁。苍天布下的广大无边之法网,尽管网眼疏稀,也不会遗漏犯罪分子。须记得大自然是最公平的,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
在老子《道德经》中,有些成语在开悟着人们。如“天长地久”,形容爱情永远,如天和地存在的时间一样长久;“功遂身退”(易名“功成身退”),事业成功如意了,当从位置上退下来,不要等到身败名裂才想退,一切都晚了;“宠辱若惊”,得宠或受辱都感到惊慌。与“宠辱不惊”的意义相反;“唯道是从”(易名“惟命是从”、“唯命是听”),形容绝对服从;“知止不殆”,知道适可而止的人,不会遇到危险;“虚中生有”(易名“无中生有”),本无事实,凭空捏造;“出生入死”原指从出生到死。现指冒着生命危险,随时有死亡的危险;“福祸倚伏”(易名“福倚祸伏”),即福与祸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互为因果;“报怨以德”(易名“以德报怨”)指不仅不记前仇,反而给予恩惠。可见这些成语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尽管“日用而不知”,但人们确实在生存实践中,不断运用老子的思想和智慧。
古人云:“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定,定而后能思,思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人们在“静、安、定、思、虑”的日常生活中,静要“致虚极,守静笃”(第十六章),尽量让心灵达到虚无的极端境界,固守宁静达到忠厚笃诚。安则“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第六十四章),对安定的局面能把持,对未露先兆的事情易谋划。定,为“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第三十七章),即无欲求自然会清静无为,天下万物将会自然安定。
学习老子“大道”思想智慧,懂得“上德”“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第五十四章)思深虑远,用哲学头脑明辨是非曲直,抑制“下德”的萌发,减少鲁莽气,消除私欲,不受任何环境或他人的愚弄,善待人生不仅能实现成就事业的理想,还能让人生更美好,福喜屡臻。
国学经典读诵道德经心得篇二
最近我不大喜欢聊天了,因为思想深邃的人不多。心慢慢地不怎么花了,毕竟岁月不饶人。我喜欢一个人在花园散步沉思。官二代、富二代们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让底层的人难以往上流动,官商勾结还如何做人民的公仆,公平正义何在?读书无用论也不是空穴来风;中国的官员的选拔应该真正交给选民而不是由上级领导说了算,做官的如果俯下身子去讨好选民而不是绞尽脑汁的去巴结领导一切的一切都好办了------思考这些问题,我的痛苦与日俱增。为了减少我的痛苦,我开始读道德经了,我发现我受益匪浅。
道德经里说上善若水。水的适应环境能力最强。到了不同的容器,水都能随之改变。为人处世当如柳树,而不能像青松。柳树温柔,给人以美感。青松倔强,叶如锋芒,容易伤人。我们不能老是埋怨环境的恶劣,自己应该主动学会适应周围的环境。达尔文不也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吗?
道德经里说要摒弃自己的私欲,不妄为便能无所不为。一切都要符合道。道法自然。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有其客观规律。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干什么事要稳重。对名利的过度追求,可能失去的更多。我对晋升高级也不再有过多的冲动。而是顺其自然吧。
道德经里说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的占十分之三,还有十分之三是因为过分追求名利而在缩短自己的寿命。贪官为了贪欲而锒铛入狱,赌徒因不服输而彻底毁坏了自己的身体,单位上有好多人为追名逐利不择手段而闹僵了人际关系自寻烦恼。我爱我的孩子,爱我的老婆,爱我的家,爱我的亲朋好友,爱爱大自然,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的星球。我相信善,回报与否我不知道,但我的心宁静了。
最近我的睡眠质量好多了。劝你有时间也读读道德经 ,好吗?
国学经典读诵道德经心得篇三
寒假之前学校组织大家学习了道德经的前两讲——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学完后当时心灵很是触动,于是利用寒假时间又继续学了道德经的其它几讲,当然触动还是挺多的。
我觉得《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的许多内容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的。例如“功成身退”“宠辱不惊”等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基础。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以上是我对“道经”总的认识,下面就具体谈谈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的感悟认识。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面对私欲,必须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达到道德最高境界。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人类的道德观念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中不乏有些人冲破道德的底线,追求权力,物质,金钱,荣誉。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为人谦虚、心态平和、淡泊名利、时刻反省,尽职尽责!。
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心情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习中端正心态呢?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谦虚就是虚伪,我觉得谦虚有两层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虚就是虚心学习,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当别人夸奖你时,你完全可以说声“谢谢”,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停滞不前了,还需要虚心求教,找出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心态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仅如此,平和的心态还可以帮助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之变得融洽。观看《道德经》后,我觉得接受老子的思想是一种愉悦,是一种洗礼,是一种灵魂的滋养。
现代社会的道德问题似乎已被人们淡忘了。中国以“礼仪之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道德自应继承光大。而我们呢?我们应做些什么呢?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无为而治,任何时候做到宽容(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向善(对善良的人善待他,对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谦卑(要能如水的品质)、知足常乐(凡事适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贫乐道,放下名利、放下虚荣、放下固执,多一些知足、宽容和快乐)
国学经典读诵道德经心得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