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裆”与“裆劲”
《拳论》中所说:“肾囊两旁谓之裆。” 裆有圆裆、吊裆、裹裆、尖裆、荡裆等姿势。 圆裆就是两胯根与膝盖撑圆,而又有相合之意。圆裆能保持裆部的松畅,同时使跨部放松。利于“中节”的主宰作用发挥。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太极拳“裆”与“裆劲”。供您阅读!
太极拳“裆”与“裆劲”
吊裆指裆部开圆坐落。从头顶百会穴到裆部会阴穴之间,仿佛有一条无形的线垂直吊着。使全身动作显得轻灵沉着,且轻灵而不飘浮、沉着而不重滞。
裹裆,即两膝向内裹合。臀部与大腿浑然前收,两腿虚虚相应,以保持囤裆之势。 夹裆,也叫尖裆。指裆部成人字型,两腿相夹,裆顶尖突,为圆裆之大忌。
荡裆,也称塌裆.指沉胯过度,臀尖低于两膝,膝关节有死弯,裆劲不能收敛上升。两腿外侧也因而虚浮,致使虚实变换不灵。犯了转换不灵的毛病。
扣裆,指在实施马步冲拳或掩手肱拳时,裆劲为配合腰胯的旋转劲发力,冲拳一侧的胯略向里扣,以增强爆发力的强度。
显然,上述诸裆中,圆裆、吊裆为“正”。为正确的姿势。夹裆、荡裆为“病”为错误的姿势。而裹裆、扣裆为行拳中的瞬时的辅助动作,不能形成定势。相对于圆裆来说,荡裆为“过”。夹裆为“不及”,“过犹不及”为“病”也。
太极拳“裆”与“裆劲”
在诸裆中,圆裆最为重要,因为只有做好圆裆。才能克服夹裆和荡裆之病:只有圆裆,才能使吊裆做得更好:只有圆裆,才能节节贯串地劲起脚根发于腿、上升腰脊形于手。在发力时,稍加扣裆使裆劲发挥更大的作用。实践证明。做好圆裆并非易事。特别是中老年人,由于受生理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圆裆的要求,多犯夹裆的毛病。但只要坚持修炼,还是可以达到一定境界的。
裆既要圆,又要虚:既要松,又要活。圆、虚、松、活,是拳术对裆的基本要求。虚圆同在、松活并存。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胯根撑开,两膝有微向里扣之意,裆自然能圆。即使两膝微外开,而两大腿外侧往里合,胯根撑开。同样能起到圆裆的作用。圆裆时,会阴处虚虚上提,此处的有不使下荡之意。裆自然皮能虚。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说:“下腰功,尻微翻起,裆劲自然合住。”又说:“尻骨、环跳撅起来.里边腿根撑开裆自开,两膝合住裆自然圆。”鄙人照理练之,始终不得要领,难以达到要求。因为“尻微翻起”、“尻骨、环跳撅起来”势必突臀。臀突,命门处的腰椎就无法竖直。脊柱不能竖直,就不能实现吊裆,裆自然不能虚圆。而采取“尾闾内收,兜住丹田,命门后突,提顶吊裆”的办法,却能达到圆裆的目的。腰胯松活,裆自松活。首先要胯关节和臀部肌肉放松。不能死顶住骨盆,否则裆就难以松活。另外,虚实变换要灵活,不能像钟摆一样仅仅左右摆动。而是在左右变换时走平行“oo”字(倒8字)内外旋转。在前后变换时走的是下弧线,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死裆不动、虚实不分。真正达到松活圆裆的境界。
《说文解字》日:“劲者,健也,从力部、军声。”显然,劲乃健壮的表现、力量的象征。“劲”引人太极拳中,成了一种专业称谓,诸如棚劲、捋劲、挤劲、按劲、采劲、捌劲、肘劲、靠劲等等。劲与力不同,青山石恒在《杨式太极拳发劲 运气练势》中说:“力有形,劲则无形。”“力方而劲圆,力涩而劲畅,力散而劲聚,力浮而劲沉,力饨而劲锐。”可见两者既有不同。又密切相关,力为劲的基础,劲为力的升华。劲能引出巧劲,又灵又捷,不见其形,手到劲发,“未中之前无劲,既中之后亦无劲,唯中肯之机,疾如闪电,一发便收。敛气凝神,毫不费力”。少林拳如此,太极拳亦如此。
裆劲虽不在青山石恒所列举的三十六种劲之中,但确实存在。《拳论》中说:“裆内自有弹簧力,灵机一转鸟难飞。”弹簧力就是裆劲的显示。当练“马步桩”或做“懒扎衣”、“单鞭”定势时.就可以体会到裆部虚虚上提的感觉:当沉肩坠肘、松胯圆裆后呼气放松之时,就会出现一股上升的气感。艺高者还会感觉尾闾处有一热流上升,这就是裆劲形成的感知。在做掩手肱拳时,裆劲的弹簧力与腰胯劲的旋转力合二为一,加上脚腿劲的支撑。通过臂,集中于拳,产生爆发力。这种瞬间的爆发力,远远大于单纯的臂力,可在技击中发挥出一种难以想象的威力。同时,在做“指裆捶”时,两拳在胸腹前蓄劲,此时两胯大开,圆裆,气贴脊背,随之扣裆拧腰。腰、腿、胯三劲合一,迅速下打,直指对方裆部。实现“胯打”的目的。一言以蔽之,裆是人体非常重要的部位,裆劲是一种无形的弹簧力,是腰胯劲的推动力。练好裆劲。提高太极功夫,对健体防身将有重要意义。
太极拳“裆”与“裆劲”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