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搞好历史教学
当代教学改革的主题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我的几年来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也经历了几次曲折和反复。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认识到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
一、探索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他学习能力的基本保障。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
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识、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索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技巧,供学生借鉴;譬如,唐朝的建立时间是618年,可音化为“见糖留一把,便于记忆,而且又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促进。
2、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结果几大阶段的复杂内容,学生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加工,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的学习方法,如找出一个句子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时结合教学的“集合”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
二、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它是学生学习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的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1、善于发掘教材的隐性知识
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他部分的主题,体现的隐性知识。在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对隐蔽性知识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如1865年,美国从俄国购买阿拉斯加,对美国领土的扩张这一主题来说是显性知识,在隐性知识上则反映出:俄国在1865年之前是一个地跨欧亚美三洲的大帝国。教材中这类隐性知识都能作为学生能力开发的重要题材。
2、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首先,历史原因的探究,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究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究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意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辛亥革命失败,直接原因是袁世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的本质,它决定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从革命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3、探索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联系。
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以正在学习的内容为立足点,联系其他学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或比较,从多学科的角度,更为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综合知识解答相关问题。如学习到美国西部开发问题,可以联系到今天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这一政治时事热点问题,同时又可以联系中美两国西部的地理因素进行比较,从而对中美两国西部开发的区别和联系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
三、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了运用,历史学科知识的运用,一方面,是解答各类历史试题或与历史相联系的综合试题,这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普遍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导或解决现实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这也是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作用的终极体现。
1、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练习题。
当前,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能力的唯一手段,或者说是最重要手段。因此,解答考题的技巧,也就是成为学生学习能力一个重要方面,而进行各种题型的联系,考试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联系,考试和讲评的不断重复和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
2、对学习检测效果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
每次考试后,通常由教师进行分析,点评。但是由于教师教学时间的限制,平时更多的训练甚至考试,需要学生借助参考答案,进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评论。通过学生转换角色的自评互评,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3、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历史把握现在,预见未来。一方面,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另一方面,以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来剖析自我,客观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和挫折,并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四、开发研究性,创造性学习能力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创造力的开发。要开发创造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品格,鼓励知识的运用和创新,指导正确的创造方法和提供良好的创造环境。在教学中可先由教师示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造力的开发训练:
1、自己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
在教学中,学生要由被动转为主动,思考方位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转换一下角色,站在教师或命题者的角度,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既是学生创造力开发训练的有益尝试,同时又可以加深对教师或命题者的认识和理解,对学习和考试都有很大益处。设计题目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先参考相关练习题或试题,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然后再发展到自己独立设计,要尽量突出其创造性,综合性,现实性,同时也可增加一些趣味性。
2、对历史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提出假设推理。
通过史实的了解,必然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识,要把这种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论点。对教材中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要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同时尝试对一些历史事物的发展可能性作出大胆的推理和假设,可通过与之相类似的历史事物的对比,借鉴,来提出问题。如,假设甲午战争中国获胜,又该如何评论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如果袁世凯不告密,戊戌变法是否会失败?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消烟,会不会发生鸦片战争等等。这些假设的提出,说明学生已经以逆向思维或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在更深层次的意义探究历史的真谛。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而应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这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同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越自己,并以此为荣,让学生能站在老师的肩膀上,摘取更丰硕的成果。
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搞好历史教学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