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方略读后感_读建国方略有感

发布时间:2017-06-01 08:32

1919年,孙中山先生写就《实业计划》一书,与《孙文学说》等书,合称《建国方略》。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建国方略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建国方略读后感篇1

《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图》是屠思聪根据《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撮要》绘制的全国经济建设规划地图,1幅,彩色,纵32.6厘米,横48.3厘米,比例尺一千零五十万分之一,原是屠思聪编上海世界舆地学社民国十八年(1929)四月订正本《中华最新形势图》地图册书后的附贴图。

屠思聪(1894—1969),原姓申屠,字哲生,上虞华镇乡(今松厦镇)裴家村人。1894年11月18日出生于一个图书出版商家庭。1920年毕业于上海南洋中学。从小爱好地理和绘制地图。中学毕业后回乡在上虞县立小学一边任教,一边编绘地图。1922年,在上海创办世界舆地学社。1929年赴日考察地图出版和印制技术,引进日本先进印刷设备,建立地图印刷厂。先后主编出版《中华最新形势图》、《简要中华地理图说》、《简要世界地理图说》、《现代本国地图》、《新世界地图》等中外地图。1932年一二八事件中,世界舆地学社和印刷厂遭日机炸毁,仍收拾残局,继续出版地图。新中国成立后,任地图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负责领导和管理世界地图的编绘工作。几十年来,他为我国地图编绘出版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文革”中,他受到冲击,1969年9月8日病逝于北京,享年75岁。

此图背面是屠思聪辑《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撮要》,约万余字,系红色宋体字印刷,其末有“上虞屠思聪识”,中云:“当兹北伐成功,全国统一,先生之革命事业已告成功。今各地渐由训政时期入于建设时期,正推行先生方略之最好机会矣!爰撮其大要,编为是图。俾国民览之,如下一兴奋剂,共同努力,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使全国实业由此发达,国民生计由此充裕,国家基础由此稳固,则先生未竟之志得以完成,将长含笑于地下,而区区编图之意,亦不虚矣!”

建国方略读后感篇2

1919年,孙中山先生写就《实业计划》一书,与《孙文学说》等书,合称《建国方略》。关于未来中国的发展,他提出了基本构想,当时曾被有些人斥为“空想”,而今盘点《建国方略》中三民主义、建国三序、实业计划等内容,在百年来的中国革命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尤其是实业计划中铁路、港口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设想,而今已成为现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三民主义精神的发扬光大

中国革命实践证明,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是相互融合的,毛泽东说“不但在过去和现在已经证明,而且在未来还要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革命三民主义最忠诚、最彻底的实践者。”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所谓革命三民主义是随着历史进程渐趋完善的新三民主义。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提出“重新研究国家的现状,重新来解释三民主义。”此后,他曾16次演讲阐述三民主义,他最后、也是最详尽的一次演讲内容是:“民族主义,反对列强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的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民权主义,实行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以管理政府,政府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以治理国家;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计民生。”孙中山在多次演讲和宣言中指出,他所领导的政党和运动必须达到三个目的,进行民族革命以实现民族主义,进行政治革命以实现民权主义,进行社会革命以实现民生主义。他又认为,最后一个目的,最好用改良的方法逐步实现。这些精辟论述,十分切合中国革命的实际,也为中国革命实践所体现。我认为,现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精神的发扬光大。如,就民生而言,2012年,中国共产党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总体目标,还明确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具体目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改善民生方面采取的最重要举措,也是史无前例的重要举措。因此,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三民主义精神的发扬光大。

二.建国三序在海峡两岸均有不同形式的体现

孙中山对中国政治体制的构想和建立,提出了一整套政治设计,这就是建国三序。所谓建国三序,是指当时中国要从一个军阀割据、民智未开的国家,过渡到一个民主自由的宪政国家,不能一步到位,需经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军政时期,设立军政府,以扫除军阀割据、完成国民革命为要务;军阀扫除、国家统一,即可进入训政时期,由执政党培养训练民众学会并掌握权力之运用,党的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行使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法律的权力,以党治国;经过训政,地方自治达到一定程度,人民对选举、罢免等项权力已会运用,执政党即还政于民,制定宪法,进入民主宪政时期。所谓以党治国,即在训政时期,由执政党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此外,还有权能分开、五权分立等论述,在西方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中考试、监察这些精神,设立平行的五院分别行使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大权力,其地位平等,且相互制约。这一整套政治设计,在当今民主社会里人们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但对于刚从二千多年封建专制社会脱胎而来,又因反袁世凯复辟引起内战,对处于军阀割据的民国初期社会来说,是十分先进的制度,让苦难中的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我认为,现今中国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政协会议、国务院及地方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组织,实际上是权能分开、五权分立的体现形式,并有所创新。海峡对岸的台湾,因历史原因与大陆分割,在蒋介石执政时期,因岛内多乱曾长期实行军政、训政,自蒋经国开放党禁以后,也进入了宪政时期。现今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人民开始友好往来,相信经过一定时期的实践和努力,可望实现“一国两制”形式的统一,以慰国父在天之灵。

三.实业计划中铁路、港口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设想,而今已成为现实

实业计划中的铁路建设,孙中山考虑得甚为细致周到。他设计了五条贯通全国的铁路大干线,分中央铁路系统、东南铁路系统、西北铁路系统。最大创意的设想莫过于高原铁路建设,他称“此系吾铁路计划之最后部分,其工程极为繁难,其费用亦甚巨大。”他说这一块土地矿藏丰富,世人罕至,待其它铁路完成后,这条铁路实有必要。让人钦佩的是,他还细列出了拉萨兰州线、拉萨成都线、拉萨大理线等16条具体线路,沿线所列地点之细令人惊叹,字里行间浸透着他的良苦用心。如今,这些铁路建设构想都已成为现实,现在中国铁路网的构架,基本上符合他的规划。关于港口建设,包括北方京津地区、东部上海地区、南方广州地区,同时根据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划分为几个经济区域,近似于现今全国大经济区域规划。在改良水道方面,提出整治长江口至重庆的河道、建设沿江港埠外,还提出在长江上游开发水利,明确说明在三峡建坝发电。如今,三峡大坝建成,已发挥全面效益,实现了他设想的航运、发电之外,其最大的效益便是防洪,长江中下游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国父在天之灵有知,定感欣慰。

总之,读中山先生建国方略,深感国父英明伟大,叹服高瞻远瞩。孙中山当年万里奔波宣扬救国真理和革命学说,倡导民主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创立民主共和,制定建国方略。他的革命思想光照中华大地,吸引了千千万万仁人志士,誓为反清反袁不怕赴汤蹈火、救国建国不惜毁家纾难。我的祖父、叔祖父等革命先辈,很多人是由世代官宦富家子弟成为杀身成仁的革命志士,皆因孙中山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和政治感召力。我想起童年一则故事,家父和族中长辈曾给我讲述祖父、叔祖父安庆遇难之旧事,幼年的我听后虽有崇敬心情,但禁不住傻傻地发问:“他们为什么放着好日子不过,要去参加那样艰险的革命?”家父答复说:“国父思想伟大,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如今,我明白了,孙中山革命学说,宏大正当,是革命真理,是黑暗中国走向光明中国的指路明灯,所以能吸引千千万万仁人志士,为之赴汤蹈火,不惜杀身成仁。中山先生不愧为中国民主革命先驱、中华民族的国父。

建国方略读后感篇3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异军突起的深圳、珠海和广州等南方城市,让仍然处在计划经济下的上海备感压力,后者的经济增长水平甚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为了摆脱困境,中央指导上海市研究下一步发展,其间形成了东进浦东、南下杭州湾和北上宝山的三个方案。

当时,每个方案提出者都有各自的理由,意见一度胶着。上海市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建文向本刊记者回忆,作为东进意见的代表,时任副所长的陈敏之,在主持国家“六五”计划课题《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时,“带领我们重点参考了《建国方略》就上海建设东方大港和开发浦东的规划思想。”

在图书馆第一次看到《建国方略》的那一刻,杨建文记忆犹新,“这本书从全局考虑的思路对我们影响很大,具有很大的视野和气度。它讨论的是全国的问题,我们要根据这个思路考虑上海的问题,从全国、全球的角度考虑上海的发展,不然只能是解决短期具体的问题。”参考了《建国方略》的东进方案最终得到了中央的支持。至今,杨建文一直认为,“上海的发展没有走弯路,《建国方略》的参照、指导起了作用。”

《建国方略》是孙中山于1917年至1920年期间所著的三本书——《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的合称。其中,1917年完稿的《民权初步》事关“社会建设”,1918年底完稿的《孙文学说》事关国民“心理建设”,1919年2月完稿的《实业计划》则是一份全面快速进行经济建设的宏伟纲领,为中华民族复兴提出了发展中国经济的远景规划。

其中,用力最甚、远识如炬者为《实业计划》。这部十余万字的宏篇,最初用英文写成。1919年3月始,孙中山的坚定支持者乔治·布朗士·雷,也即李亚,将其以《前任中华民国总统撰:中国的国际发展,帮助战后工业再调整所设计的计划》为题,连载在自己主编的《远东时报》上。这份美国在华主要报刊是一份关于远东金融、实业问题的月刊,深受美国政府及金融界重视。《实业计划》发表后,美国公使保罗·芮恩施颇为注意,将全文剪下来寄给美国国务院。

《实业计划》由六大计划共33个部分组成。在这个庞大的总体构思中,发展交通和通讯是孙中山关注的重点,他甚至具体提出修建青藏铁路、川藏铁路以及三峡大坝等当前中国已经建成或准备兴建的世纪工程。关于发展经济和实业的所有制问题,主张实行个人经营与国家经营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混合经济体制。

这部百年方略,集合了当时社会精英的思想精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告诉本刊记者,《建国方略》其实并非孙中山一人所作,无论是思想提供者还是亲自撰文者,其后是一个人才济济的群体在支持。

据本刊记者对史料的初步搜集,包括章太炎、廖仲恺、朱执信、戴季陶、马君武、林云陔、陈友仁、胡汉民、汪兆铭、吴稚晖、胡适、蔡元培,以及外国人端纳、李亚和乔治·索克思等,都对《建国方略》有或多或少的贡献。其中,毕业于东京法政大学、主攻经济学的朱执信,和出生于西印度群岛的英国执业律师陈友仁,是协助孙中山撰写《建国方略》的主力。

也因此,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陈东林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叹服道,“今天我们读到《建国方略》,实在要惊叹孙中山的远见卓识,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系统、准确的经济发展现代化蓝图。对比此后中国所走过的经济发展和强国之路,竟与孙中山所勾画的宏伟蓝图,不谋而合。”

建国方略读后感_读建国方略有感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