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一地理黄赤交角教案

发布时间:2016-12-07 15:08

黄赤交角并非不变的,它一直有微小的变化,但由于变化较小,所以短时间可以忽略不计。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一必修一地理黄赤交角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必修一地理黄赤交角教案:

一、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过程分析

在高一地理上册中,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难点在“地球的运动”,而要讲清楚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及其带来的地理现象,就一定要精心设计“黄赤交角”这一部分关键教材的教学方法,以求突破难点。

(一)“黄赤交角”概念的教学

第一,采取启发诱导的方法,使学生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第二,观察地球仪,充分读图和画图,使学生获得感性直观的体验。

“黄赤交角”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又涉及到学生到高二立体几何才学的二面角,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教学导入时先让学生对熟悉的地球仪再行观察,学生发现地球仪的地轴是倾斜的;然后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黄赤交角立体示意图”,教师做适当的说明:地球自转,有赤道平面;同时绕太阳公转,其公转轨道平面称为黄道面;从图上看出这两个面并不重合,有一个夹角,即黄赤交角,这个角比较稳定,目前的数值是23°26′。紧接着师生一起画出黄赤交角的平面示意图(如图1):

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对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关系、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关系、地轴与黄道面的关系(可由图上看出黄赤交角与地轴轨道倾角之间互余的关系,并通过简单的计算,得出其交角为66°34′)等诸多关系的认识。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上“地球公转示意图”,注意地轴在公转过程中的指向(学生很容易发现地轴的倾斜角度始终不变),于是得出地球公转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特征:公转过程中始终保持黄赤交角不变。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和思路,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最后的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求证而得出的,这样就改变了概念教学中老师常用的灌输法和强调学生机械记忆的方式,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理解了知识点,并且学会了方法,锻炼了能力。

(二)“黄赤交角的影响分析一”的教学

第一,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保持思路的连贯性;

第二,读图、用图和画图依然是这部分内容的训练重点,可以将极抽象的知识具化和简化,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首先请学生观察“地球公转过程的立体示意图”(图3),教师先交待图中一些重要的信息点:图中的平面表示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即黄道面,A、B、C、D四点表示地球在公转过程中的四个不同位置:

教师说明在太阳射向地球的多条平行光线中,只有从黄道面上射来的是直射光线(即垂直于地表、立竿不见影的太阳光线),图中所示四条为太阳直射光线;在黄赤交角图上加画太阳光照的影响(如图2),然后请学生在已画出的三条太阳光线中找出直射光线,并且说明直射点所在纬线是如何确定的。接下来将两张图结合起来分析:地球公转至A点时,太阳直射在北纬23°26′线上;公转至B点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当运行到C点时,太阳直射在南纬23°26′线上,继续运行至D点,太阳又直射于赤道上。学生通过以上分析应产生深刻印象:太阳直射点(即太阳直射光线在地表的入射点)在地表的位置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不断移动。

(三)“黄赤交角的影响分析二”的教学

第一,密切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的联系;

第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和归纳能力,将其认识提升到规律性的知识层面;

第三,趁热打铁,布置紧扣知识点的小练习,加以落实,及时反馈、及时修正和补漏。

介绍“二十四节气”:我国古代早就注意到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给地球带来的影响。他们将地球绕日公转一周的过程分为二十四段,每一段叫做一个节气。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生产和生活。

由图上A-D点进行说明:地球位于A位置时,太阳直射北纬23°26′,是每一年的6月22日前后,这一天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地球位于B位置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是每年的9月23日前后,这一天是北半球的秋分日;地球位于C位置时,太阳直射在南纬23°26′,是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这一天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地球运动至D点时,阳光又直射在赤道上,是第二年的3月21日前后,这一天是北半球的春分日。二十四节气流传很广,欧美国家以“二分二至”来划分四季,我国南方冬至吃糖水圆子,北方吃饺子。学生还联想到一首“二十四节气歌”,可以更快更好地记忆。

小结上述分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动手画图:地球公转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边画边联系公转图,判断移动的趋向)。图如下:

(以北半球为准)

学生通过该图可以领会南北回归线的含义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规律:地球公转一周,直射点相应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然后布置练习:

[作业与练习1]

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下列光照图的日期及节气(北半球)

(2)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的区域是:

(3)一年中太阳直射一次的区域是:

(4)北京有无直射机会?

(5)当地球位于近日点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趋向?

通过练习明确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得到的太阳辐射能较其它地区更多,所以是五带中的热带。

(四)“黄赤交角的影响分析三--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产生的影响”的教学

在前面教学活动的基础上,积极拓宽思路,进一步分析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带来的影响。

第一,要通过分析形成较系统的有机联系的知识体系;

第二,训练和培养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展宽知识的外延;

第三,重视分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的意义,使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收获更多;

第四,仍然要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知识的联系。

先请学生观察课本上“夏至日和冬至日不同纬度的太阳光照图”,注意图中所标出的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数值并作出比较。采取的形式可以是小组讨论的方式,可以分成三个任务:一是讨论夏至日不同纬度的正午 太阳高度的分布不规律;二是讨论冬至日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三是讨论春秋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状况,小组发言最后可归纳成一条规律性的认识:地球公转过程中的任何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都由直射点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学生的生活体验设问:不同季节,南向窗户中入射的光照面积是否一样?正午时分在太阳下的影子长短一年四季是否都相等?教师可以北京为例,画示意图说明(图6)

由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带来北京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学生得出结论:近大远小(即随直射点的移近,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增大;随直射点的远离,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减小。6月22日前后(北半球的夏至日)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最多;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的冬至日)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最少。对某一地区来说,一年中所获得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与太阳高角度的大小相关,对全球来讲,由于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太阳辐射能量在地表的分布是不断变化的。

高一必修一地理黄赤交角教案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