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读本必修3《动物游戏之谜》课文解读
《动物游戏之谜》不仅形象地为我们普及了科学知识,更为我们灌注了科学的人文内涵。高中学生可以仔细品读这篇文章,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读本必修3《动物游戏之谜》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读本《动物游戏之谜》课文解读一
在缅甸的热带丛林里,高达十几米的树顶上,两只叶猴跳荡着、嬉闹着。[“跳荡着”描写了动作的方式,“嬉闹着”巧妙地照应了题目──游戏。]它们依仗长尾巴出色的平衡功能,[这个交代很重要,猴子们为什么能玩“走钢丝”和“倒立”的把戏,为什么能“巧妙地跳开去,绝不会失足坠地”,因为它有这长尾巴起了平衡的作用,这不是“谜”,不是本文要说明的中心。那么,本文要说明的“谜”是什么呢?促使你阅读下文。]在树枝上玩着“走钢丝”和“倒立”的把戏;它俩相互推挤,好像竭力要把对方推下树去,可被推的一方总是抓住树枝,巧妙地跳开去,绝不会失足坠地……它们是在打架吗?[这一个问句逼出了“谜”:猴子们为什么要玩“走钢丝”和“倒立”的把戏?为什么要“相互推挤”,“竭力要把对方推下树去”?它们是在打架吗?如果是,它们为什么要打架?如果不是,那又是在干什么?不思量,自思量,费思量,真是一个“谜”呀!]
在北极地区的冰雪陡坡上,一群北极渡鸦发出欢快的聒噪声。它们飞上坡顶,像小孩坐滑梯一样一只挨着一只滑雪而下,[一个比喻让人想象它们游戏的欢乐。]滑到坡底后,又飞上去……它们是在表演吗?[鸟的天性是飞,谁见过鸟滑坡?但是,北极渡鸟在飞上坡顶之后,却要像小孩坐滑梯一样从上向下滑。这真是一个大谜!它们这是为什么呢?是在表演吗?观众是谁?]
在美洲巴塔哥尼亚①附近的大海里,每当刮起大风时,成群的露脊鲸把尾鳍高高举出水面,正对着大风,以便像船帆似的,让大风推着它们,得意洋洋地“驶”向海岸。(①巴塔哥尼亚:在南美洲东南部阿根廷境内。)[“得意洋洋”四个字,生动地表现了露脊鲸劈波斩浪、所向披靡的神气。]靠近海岸后,这些巨大的海兽又会潜回去,重复刚才的举动……露脊鲸又是在干什么呢?[鲸鱼用肺呼吸,浮出水面唤气之后,即潜入水中。这些露脊鲸却在大风起处浮出水面,乘长风破万里浪,这是为什么呢?显然,这既不是“打架”,也不是“表演”,它们又是在干什么呢?这里换了一个提问的方式,暗示谜底越藏越深,怎么也猜不出来了。]
动物学家对此[一个代词“此”字总括了上述几种情况。]做出的解释也许会使我们吃惊:这些动物是在游戏!井不是童话故事中拟人化的“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游戏,是与人类儿童的游戏行为有着相似特征的游戏行为。[先在冒号之后用一个短句,表示对这个结论的惊疑、惊讶、惊叹;然后用“并不是……而是……是……”这样一个正反对照的长句,既排除了人们可能产生的误解,又强调了这个结论不容置疑的真实。这样写精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大大强化了读者对这个观点的印象,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动物的游戏行为,是动物行为研究中被认为最复杂、最难以捉摸、引起争论最多的行为。[连用三个“最”字,突出动物游戏行为的特点。这三个短语存在着因果递进的关系,因为“最复杂”,所以“最难以捉摸”,因为“最难以捉摸”,所以“引起争论最多”,是一个无人能解开的“谜”。]
以上是文章第一部分,先描述动物的几种行为,然后归结出这些行为的共性:游戏。这种从现象而到本质的写法,反映了人们认识上的深化,能满足读者的阅读期望。描述动物行为时,巧妙地扣住“游戏”二字,例如写猴子使用了“嬉闹”“把戏”等词;写渡鸦运用了“像小孩坐滑梯”的比喻,写鲸鱼则形容其“得意洋洋”的神态。更主要的是作者善于捕捉动物行为的反常之处进行叙述,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巧妙地揭示它的令人费解之处。例如乐于单独玩耍的猴子却相互推挤,“它们是在打架吗?”在空中飞翔的渡鸦却玩起了滑坡,“它们是在表演吗?”惯于水下生活的鲸鱼浮上水面乘风破浪,“又是在干什么呢?”我们就这样随着作者的行文步步生疑,步步猜想,在不知不觉中不得不感叹,这真是“最复杂、最难以捉摸”的解不开的“谜”啊!
高中语文读本《动物游戏之谜》课文解读二
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按照动物游戏的形式,把它们分成三种最基本的类型:单独游戏、战斗游戏、操纵事物的游戏。[对事物和现象科学地进行分类,这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但是,分类有一个必须遵守的逻辑原理,那便是坚持分类标准的同一性,而且分类之后的概念之间必须是并列的关系。科学家对动物游戏进行的分类合乎逻辑吗?文章说,分类的标准是“按照动物游戏的形式”,可是“单独游戏”是根据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有“单独游戏”,就会有“群体游戏”。“战斗游戏”是根据游戏的目的,有“战斗游戏”,也就有非战斗游戏。“操纵事物的游戏”,是根据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有“操纵事物的游戏”,也就有“适应事物的游戏”。而“单独游戏”、“战斗游戏”、“操纵事物游戏”之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交叉关系。这种违反逻辑常识的分类是不是科学家的疏忽?显然不是,而是科学家们面对“最复杂、最难以捉摸”的动物游戏的无奈之举。]
单独游戏的特征是无需伙伴,动物个体可以独自进行。单独游戏时,动物常常兴高采烈地独自奔跑、跳跃,在原地打圈子。例如,马驹常常欢快地连续扬起前蹄,轻盈地蹦跳。猴类喜欢在地上翻滚,拉着树枝荡秋千……单独游戏时动物显得自由自在,这是最基本的游戏行为。[这一段说明单独游戏,先指出它的特征,再举出实例给以具体介绍,最后指出单独游戏的意义。这种由抽象而具体而再回到抽象的过程,是常见的说明顺序,它是人的思维过程的反映。人们不满足于对事物的抽象笼统的认识,因此总会深入研究事物的具体现象,然后再在具体研究的基础上抽象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结论。]
战斗游戏得由两个以上的个体参加,是一种社会行为。战斗游戏时,动物互相亲密地厮打,看似战斗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研究者认为,战斗游戏可能要比真的战斗更为困难,因为这种游戏要求双方的攻击有分寸,对伙伴十分信赖,动物严格地自我控制,使游戏不会发展成真的战斗。[第一句说明战斗游戏与单独游戏的不同,自然地衔接了上文。第二句用“看似……,其实……”的句式,由现象说及本质,揭示了战斗游戏的特征。第三句引用研究者的观点,战斗游戏需要动物有严格的自我控制的能力,说明战斗游戏难度之大,表现了动物很高的智慧和能力。]
操纵周围事物的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动物支配环境的能力。北极熊常常玩这样的游戏:把一根棍子或石块衔上山坡,从坡上扔下来,自己跟在后面追,追上石块或棍子后,再把它们衔上去。野象喜欢把杂草老藤滚成草球,然后用象牙“踢”草球。[第一句话说明操纵事物游戏的性质,第二、三句话列举北极熊扔石块棍子、野象滚踢草球的事例具体说明之。]
以上三个段落是文章第二部分,说明动物游戏的种类,第一、三段用概括说明和举例说明相结合的方法,第二段先说明游戏的特征,然后引用研究者的观点说明具有这一特征的原因。
高中语文读本《动物游戏之谜》课文解读三
近二十年来,动物的游戏行为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成为行为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领域。争议的焦点,是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以上文字说明了动物在做什么,从这一个段落开始转入本文说明的中心,动物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一段是过渡段,在结构上有领起下文即课文第三部分的作用。]
生物世界有一条普遍规律,就是尽可能节省能量。在动物身上,无论从形态结构、生理过程,还是行为方面去分析,尽可能节省能量的例子几乎比比皆是。那么,动物为什么要消耗大量能量来进行这种没有明确目的的游戏呢?[好好地体悟这个句子吧,读书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你的悟性的高低。这个句子启示我们,研究,不管是哪个方面的研究,本质上就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怎样才能发现问题?问题就是矛盾,发现问题就是发现矛盾。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动物一方面需要最大限度地节省能量,但是另一方面又通过游戏无谓地消耗大量的能量,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正是从这一矛盾的现象中发现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一门当代尖端的科学之一,行为学的分支──动物游戏,就这样诞生了。]对此,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妮· 古多尔①发现,幼小的黑猩猩常常玩这样的游戏:用手掌舀一点水,用牙齿嚼烂树叶,来汲取手掌中的水。而成年黑猩猩在干旱的季节,就是用嚼烂的树叶汲取树洞中的水解渴的。(①珍妮· 古多尔:英国当代动物学家,曾长期在非洲丛林对黑猩猩进行野外观察,著有《黑猩猩在召唤》《我的朋友──野生黑猩猩》等。)根据这样的发现,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斗等等,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这对于动物将来的生存适应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假说可以称为“演习说”,基本观点是“游戏是生话的演习”。[这段文字介绍“演习说”,作者先介绍一个事例,然后介绍科学家从这个事例中推出来的结论。这种从个别事例推出一般规律的方法是归纳法,归纳法得出的结论是或然的而不是必然的,所以作者说,“演习说”是一种假说。]
有一些科学家不同意“演习说”。他们指出,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他们举出不少成年动物游戏的例子。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话的需要。他们还指出,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例如河马喜欢玩从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树叶的游戏,渡鸦喜欢玩从雪坡上滑梯的游戏等。[文章介绍一些科学家对“演习说”的否定,他们列举事例,从两个方面揭示了“演习说”的失误,一是把动物游戏仅局限于幼小动物,二是把原因仅仅归结为是为了适应未来的生活。]这些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正像捕食、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游戏正是这种自我娱乐的集中表现。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因而,不仅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需要游戏。以上假说可以称为“自娱说”。[科学家在否定了“演习说”之后,提出了与之相对的“自我娱乐说”。文章针对“演习说”也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自我娱乐说”的基本点:一、娱乐游戏是动物的天性,这就是说动物游戏不是为了适应未来的生活;二、游戏娱乐是动物“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的行为,因而,不仅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需要游戏。]
不久前,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生理学家汉斯· 特贝、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斯塔· 阿特曼等提出一种引人注目的新假说─―“学习说”。[这个句子引出“学习说”,“引人注目”说明它在科学界的影响。]他们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这个句子给“学习说”下定义,包含两层基本意思:一、动物游戏首先是一种“学习行为”;二、动物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特贝曾经在卡那里群岛①上研究黑猩猩的学习行为。(①卡那里群岛:位于大西洋中,属西班牙。)他发现,如果给黑猩猩一根棍子,它们就会用棍子做出各种游戏行为:会用棍子互相赶来赶去,像人们赶鸭子似的;也会用棍子去取挂着的食物。经历过这种游戏的黑猩猩,在今后生活中容易学会使用棍子。同样,“捉迷藏”和追逐游戏,也使动物学会利用有利地形保护自己的本领。[用举例的方法说明,动物游戏是一种“学习行为”。黑猩猩玩棍子,最生动具体又为一般人所不知,故详写;捉迷藏、追逐为一般人熟悉,故略写。]游戏的实践性强,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反馈,对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隐蔽、争斗、利用环境等能力很有效。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游戏都是一种十分必要的学习行为。[游戏能够锻炼各种能力;游戏有利于适应环境:文章从效果和作用两个方面说明游戏“实践性强”,是动物必要的学习行为。最后指出“学习说”和“演习说”不同,“演习说”只适用幼小动物,“学习说”适用于所有的动物。]
美国爱达荷大学的约翰· 贝叶和加拿大动物学家保尔· 赖特认为,游戏不仅是学习,而且是“锻炼”。[引出贝叶和赖特的“锻炼说”,“不仅……而且……”,暗示了“锻炼说”和“学习说”之间的关系。]贝叶注意到,西伯利亚羱羊①的游戏带有明显的锻炼倾向:它们选择游戏场地时,似乎总是从“实战”出发,选择在坎坷的斜坡上奔跑追逐,在陡峭的悬崖上跳跃,好像是在锻炼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①羱羊:即北山羊,形状似山羊,形体比山羊大,雌雄都有角,生活在高山地带。羱,yuán。)赖特发现,哈得逊湾①的北极熊冬季生话艰难,要花很大力气去捕捉海豹、鱼类,过着紧张的流浪生活。(①哈得逊湾:伸入加拿大东北部内陆的海湾,与大西洋相通。)到了夏季,冰雪消融了,北极熊转移到陆上生活,这时,食物来源丰富了,北极熊不必为猎食而整天奔波。它们吃饱喝足了,就进行各种游戏,如摔跤、奔跑、迫逐、滑坡等。夏季游戏好像体育运动,使北极熊在食物丰畜的季节保持了身休的灵话和力量,这对于它们冬季捕食显然大有好处。[分别叙述贝叶和赖特的研究成果。贝叶从羱羊游戏时对场地的选择分析其带有锻炼的性质;赖特从北极熊夏季游戏的项目,分析其是为冬季捕食进行锻炼。]因此,这两位学者提出“锻炼说”来补充“学习说”。[段尾照应段首,说明“锻炼说”是对“学习说”的补充和发展。]
这几种假说,哪一种更有道理?动物的游戏,究竟是为了“演习”,为了“自娱”,为了“学习”,还是为了“锻炼”?研究者们各执己见,众说纷纭。[这里有两个问句,第一个问句是总提,第二个问句是分述。“研究者们各执己见,众说纷纭”,是问题的答案。作者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归结上文,同时又与本部分的领起段遥相呼应,印证了动物游戏行为是“最有争议的领域”。]而且,目前这些假说都难以圆满解释的问题是,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像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等,都远远超出人们对它们的估计。[这句话揭示了各种假说的共同缺陷,那便是无法解释动物在其游戏行为中何以能表现出那么高度发达的多方面的能力,而这正是动物游戏之谜的“谜底”所在,也是科学家们之所以争论不休的原因所在。课文在前面提到,动物的游戏,“是与人类儿童的游戏行为有着相似特征的游戏行为”,这“相似特征”指什么?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给了我们清晰的答案。]英国动物生态学家罗伯特· 亨德指出:动物的游戏行为是如此复杂的行为,甚至要给这种游戏行为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也很不容易。游戏行为有点像体育运动,有点像演戏.它既无目的,又无结果,在动物行为中即兴发生,没有一定模式,没有不变的规则,内容复杂多变,实在令人捉摸不透。[引用享德的话进一步说明动物游戏行为所达到的复杂程度及其复杂的具体表现,说明揭开动物游戏之谜的难度极大。]亨德和所有研究动物游戏行为的专家都相信,要解开动物游戏的所有秘密,还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最后水到渠成地作出结论,揭开动物游戏之谜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第三部分是课文重点,说明的中心是,动物为什么进行游戏。为此,介绍了四种假说,即演习说、自娱说、学习说、锻炼说。作者在分别介绍了各种假说的主要观点和依据,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对立和相互依赖的关系之后,综合指出它们共同的不足,揭示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这个问题的难点所在,为今后的研究指明努力的方向。
阅读这几段文字,要注意顺序的安排。作者按照“演习说─自娱说─学习说─锻炼说”的顺序进行介绍,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因为自娱说是在批驳演习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所以先介绍演习说,后介绍自娱说,学习说虽然是不久前新提出的假说,但锻炼说是作为学习说的补充,所以学习说介绍于前,锻炼说紧跟在后。作者这样安排顺序的深意还在于,虽然无论哪一种假说都未能令人信服地解释动物游戏,但是从“演习说─自娱说─学习说─锻炼说”的顺序中,我们看到,人类对动物游戏的研究正在一步步深入,一步步接近事物的本质。
这几段文字在结构上采用前呼后应的写法。开头提出,动物游戏行为是“行为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领域。争议的焦点,是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接着围绕这个中心介绍了四种不同的观点,最后又照应前文说明对这个问题“研究者们各执己见,众说纷纭”,并进一步指出造成争议的原因,大大深化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由于作者前注后顾,照应周密,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天成。
高中语文读本必修3《动物游戏之谜》课文解读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