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年画艺术

发布时间:2017-06-01 10:52

在中国民间年画中,有一大类是表现戏曲题材的年画,它形式多样,流传区域广,并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戏曲的繁荣而发展,并与之相辅相成,相互交叉,戏曲因年画而推广普及,年画因戏曲而内涵丰富,两者的结合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文化艺术上的杰出创造。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中国传统年画艺术,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传统年画艺术

中国传统年画艺术

【中国传统年画艺术:1】

中国传统年画艺术

【中国传统年画艺术:2】

中国传统年画艺术

【中国传统年画艺术:3】

中国传统年画艺术

【中国传统年画艺术:4】

中国传统年画艺术

【中国传统年画艺术:5】

看了以上的中国传统年画艺术之后,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关于年画的知识吧!

年画名派介绍

有着600年历史的杨柳青(位于天津市西20公里)的民间木版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当时有一名长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避难来到杨柳青镇,逢年过节就刻些门神、灶王出卖,镇上的人争相模仿。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发展。杨柳青年画从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绪初期最为风行。杨柳青年画的画样(粉本)有几千种。到了清代中期全盛时期,杨柳青镇的戴廉增画店一年生产的成品就达2000件,每件500张,共达百万幅。当时,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30多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画店鳞次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杨柳青年画走向衰落。1926年,霍派五世传人霍玉棠创建了杨柳青镇最大的“玉成号”画庄,杨柳青年画渐渐走向复苏。解放后,周恩来总理还曾亲临视察并给画庄寄来急需的藤黄原料。“文革”期间,杨柳青年画改为胶版印刷,传统工艺濒临绝迹。

天津杨柳青年画霍派第六代传人霍庆有(霍玉棠之子)从20世纪80年代起,继承父志,利用近三十年的时间苦心钻研勾线、刻板、刷画裱等传统技艺,掌握了全套杨柳青年画工艺,成为天津一带唯一的勾、刻、刷、画、裱“五项全能”的杨柳青年画艺人,使得曾几近绝迹的木版手工绘制的杨柳青年画得以复苏。如今,“玉成号”画庄已建成为家庭博物馆,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人文景点。

中国传统年画艺术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