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发布时间:2017-05-27 12:02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那么2008年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2008年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2008年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2008年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1、美国金融监管当局,特别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松紧变化。

次贷危机作为金融问题,它的形成是和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松紧变化紧密关联的。从2001年初美国联邦基准利率下调50个基点开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开始了从加息转变为减息的周期,货币政策趋于宽松。在经历了13次降低利率之后,到2003年6月,联邦基准利率降低到1%,达到过去4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反映在房地产市场上,就是房贷款利率也同期下降,30年期固定按揭贷款利率从2000年底的8.1%下降到2003年的5.8%。这一阶段房贷款利率的持续下降成为推动美国房产几年的持续繁荣,次级房贷市场泡沫膨胀的重要因素。由于利率下降,又使很多蕴涵着高风险的金融创新产品在房产市场上有了产生的可能性和迅速扩张的机会。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浮动贷款利率和只支付利息的贷款大幅度增加,占总按揭贷款的发放比例迅速上升。这些创新形式的金融贷款只要求购房者每月负担较低的灵活的还款额度。这样,就从表面上减轻了购房者的还款压力,推动或支撑了房产市场的多年繁荣。由于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也就直接或间接地推动或支撑了美国经济持续多年的繁荣局面。

泡沫膨胀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会破灭。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开始了逆转,到2005年6月,经过连续13次利率调高后,联邦基准利率从1%提高到4.25%。到2006年8月,联邦基准利率上升到5.25%,标志着扩张性政策的完全逆转。连续生息,提高了购买房屋的借贷成本,因而产生了抑制房产需求和降温房产市场的作用,促发了房价的下跌,以及按揭贷款违约风险的大量增加。

2、美国投资市场,以及全球经济和投资环境一段时期内,情绪乐观、持续积极。

进入21世纪,从世界经济看,金融的全球化趋势加大,在全球范围,利率长期下降、美元贬值,以及资产价格上升,使流动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激发了追求高回报、忽视风险的金融品种和投资行为的流行。作为购买原始贷款人的按揭贷款,、并转手卖给投资者的贷款打包证券化投资品种,次级房贷衍生产品客观上有着投资回报的空间。在一个低利率的环境中,它能使投资者获得较高的回报率,这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投资的增加又进一步推进繁荣,推高人们的乐观情绪。

由于美国金融市场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其投资市场具有高度的开放性,这就必然地吸引了来自其他地区,特别是欧亚地区的众多投资者,从而使得投资需求更加兴旺。面对巨大的投资需求,许多房贷机构降低或进一步降低贷款条件,以提供更多的次级房贷产品。这就在客观上埋下了危机的隐患。事实上,不仅是美国,包括欧亚、乃至中国在内的全球主要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均参加了美国次级房贷衍生品的投资,且投资的金额巨大,这就使得危机发生后,其影响波及全球的金融系统,对全球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3、金融监管缺失,许多银行,特别是许多美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违规操作或不当操作,忽略规范和风险的按揭贷款、证券打包行为较为普遍。

在美国次级房贷的这一轮繁荣中,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为了一己之利,利用房贷证券化可以将风险转移到投资者升上的机会,有意或无意地降低信用门槛,导致银行、金融和投资市场的系统风险增大。在这一时期,美国住房贷款一度出现首付率逐年下降的趋势。历史上标准的首付额度是20%,这一时期却一度降到了零。房贷中的专业人员评估,在有的金融机构那里,也变成了电脑自动化评估,,而这种自动化评估的可靠性尚未经过验证。有的金融机构,还故意将高风险的次级按揭贷款,“悄悄”地打包到证券化产品中去,向投资者推销这些有问题的按揭贷款证券。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在发行按揭证券化产品时,不向投资者披露房主难以支付的高额可调息按揭贷款,和购房者按揭贷款是零首付的情况。而评级市场的不透明和评级机构的利益冲突,又使得这些严重的高风险资产得以顺利进入投资市场。而大量美国次级房贷衍生产品,银行和金融机构有意或无意的违规操作或不当操作的广泛出现,以及评级市场的不透明、不规范等等问题的较为严重的存在,又都是与金融监管的缺失,主要是美国的金融监管缺失紧密相关的。

在美国,有的经济学家将这些问题定义为“说谎人的贷款”,而在这些交易中,银行和金融机构充当了“不傻的傻瓜”的角色。按美国著名投资家罗杰斯的话说,“人们可以不付任何定金和头寸(款项),甚至在实际上没有钱的情况下买房子,这在世界历史上是唯一的一次”,这“是我们住房市场中有过的最坏的泡沫,也是我们需要清理的最坏的泡沫”。

次贷危机引发了美国和全球范围的严重信用危机,而从金融和信用角度来看,被许多经济学家视为上个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冲击,要消除这场危机,必然需要较长的时间。

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现在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个过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大,影响之巨,可以说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大体上说,可以划成三个阶段:一是债务危机。借了住房贷款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引起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流动性的危机。这些金融机构由于债务危机导致的一些有关金融机构不能够及时有一个足够的流动性对付债权人变现的要求。第三个阶段,信用危机。就是说,人们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金融活动产生怀疑,造成严重的信用危机。

2008年经济危机中国的对策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轻经济危机的冲击

温家宝在 2009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努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方式上实现一个根本的转变.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之所以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势头,主要得益于长期以来我国选择并沿袭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方式。所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高达 60%以上。而 2008 的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告诫我们: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过时,并且开始产生负面影响,使我国的经济出现缓增长或者负增长的情况。这种发展方式不仅会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更有可能影响到我国的经济的质量和安全。众所周知,拉动经济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分别是出口、消费和投资。前已有述,2008 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首当其冲的是外贸出口的影响,虽然消费是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居于非常重1要因素。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是内需不足,消费相对疲软,因此,转变生产方式,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变出口导向型为消费导向型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增长,避免危机影响的重要路径。

首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在于扩大内需。如前所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借着经济全球化的东风靠外需拉动中国经济的起飞。然而,由于金融风暴的影响,全球经济严重恶化,外需已经大大的减弱,外需市场不断缩小。而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同样受到金融危机的打击,纷纷采取了各种壁垒政策保护本国经济,这也使得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需将进一步疲软。因而扩大内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的根本途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便在于扩大内需 .温家宝在谈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时说: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挑战和机遇中,如果能牢牢抓住这一机遇期坚持转变发展方式,我国的经济增长就会转向可持续性发展。

其次,扩大内需的主要方式是促进消费。内需的扩大,既要靠消费,也要靠投资,主要是要靠消费,消费和投资对于扩大内需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投资与消费的比重极其不协调的问题暴露了出来,在高储蓄、高投资的增长格局下,导致了我国居民消费的不断走低。

可以说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高投资来拉动。虽然增加投资是必要的,但相比较而言靠投资拉动经济只是经济发展的初级形式,是一个权宜之计,只能治标不治本。长期以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偏低,储蓄率高,所以,消费增长的空间是巨大的。只有把扩大内需的动力定位于消费,内需的扩大才能够持久,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根本的转变。

最后,促进消费的根本在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分配格局指的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分配情况。国民收入分配主要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环节。初次分配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之间的收入分配。再分配指的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企业、居民等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再次分配。在国民收入分配这两个环节中,最主要的是政府、企业、居民三者的分配关系和居民内部的分配关系。所以,要加大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的公共投入,才能使居民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没有后顾之忧,达到公平合理。同时要配合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如此一来,即便是有对消费认识的误区和特殊的国民习惯,也不会影响居民民的消费和内需的扩大。

坚持宏观调控,加强金融监管

西方新自由主义者鼓吹贸易、金融、投资自由化,鼓吹无节制的市场化,反对国家干预。主张放弃宏观调控,同时放松对资本和金融市场的管制。由于美国实行的是以美联储为中心的伞形监管模式,该模式是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各金融监管机构为组织的监控体系,这样一来,美联储并没有真正处于监管的核心位置,其对金融风险的预警、披露和防范并非是有效的,所以,2008 年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也算是给了美国新自由主义政策的一个很好的回应:放弃国家监管和宏观调控只会导致市场的混乱,导致经济无法正常运行。因此,我们要从此次危机中吸取教训,正确地看待金融创新,合理地进行创新,并加强监管,防止金融创新脱离一定的基础。坚持宏观调控与微观搞活相结合,继续加强对金融体制的监管。

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它同样要求市场主体要有充分的经济自由。但必须明确的是,市场不是万能的,切存在盲目性和自发调节的滞后性,难以实现国民经济总量的均衡和产业结构的优化,难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一系列非经济的社会问题,从而导致周期性经济波动和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危机不可避免的发生。因此,我国社会主义的政府应该担任好掌舵人的角色,在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国家计划及货币政策等相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

首先,要深化各类金融机构的改革,把他们建设成为资金充足、运营安全、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进一步完善信用风险的内部监控机制,建立起非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约束机制。同时,还可以选择基础较好的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在加快不良资产处理的同时充实资本金,努力创造上市条件。在保持资金充足和监管有效的前提下,积极稳妥的发展各种所有制的金融企业,鼓 励社 会 资金参与到中小型金融机构的重组中来。把中小型金融机构的改造作为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之一。其次,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设,不断完善社会化的利率形成机制。再次,要依法保证我国金融市场拥有一个公开、有序的竞争环境,完善各项法规,及时有效的防范金融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最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爆发必然是全球性的。因此,要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金融机构的互助合作,互通金融信息,从而争取有利的国际金融环境,这对于一个金融管理体制相对落后的国家而言是十分必要的。在金融开放的过程中,不断吸取国外先进的金融管理的经验,不断探索适合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管理理念,走出一条符合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金融发展道路,不断增强我国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发展。

警惕美元霸权的风险转移战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

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元霸权的横行。2008 年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为救市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资金,企图将风险转移至其他国家,由世界经济体共同承担其经济风险和损失。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的霸权地位赋予了美国诸多便利的条件,例如,金融、经济风险发生在虽美国,却可以通过印制美元让全世界人民为他们买单。黄金非货币化后,能够衡量国际范围内货币价值稳定的最客观的标准也随之消失了,而国际贸易和货币体系中不能缺少一种充当国际货币职能的货币,美元无疑成为了现行最具备这种实力的货币,而美元的发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人的意愿,这无疑加剧了现行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也为一次次性的全球危机埋下了隐患。因此,尤其在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空隙中,必须警惕美国利用美元霸权优势,在货币政策的一松一紧间将他国几代人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卷走。

世界货币体系发展的历程表明:只有一种基础货币,是难以发挥其实质性的制约和监管作用的,只有当三种甚至更多的基础货币同时发挥作用时,才会构成互相竞争和制衡的局面,从而造就一个比较公正的国际货币体系和经济秩序。首先,应积极促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改革,打破其被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的局面,完善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使其真正为全球金融稳定与发展服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进出口比率逐年提高,世界各国与中国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贸易量也越来越大,加上中国的外汇储备巨大,所以,人民币一直十分坚挺,世界上有众多国家和地区持有或者愿意持有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用人民币进行贸易非常便捷,很多国家也希望人民币变成世界的流通货币。因此,在这次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使人民币成为世界性的可兑换货币成为可能。人民币可兑换将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资本市场的流通更加方便,随着人民币可兑换,国内的 A、B 股就会一致,外国资本就可以直接进入中国股市,可操作的手段将进一步多样化,虽然这样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如果在经济前景良好的情况下,那么起伏波动将是有限的。此外,人民币国际化还将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国人也可在世界各地购买所需的物品。方便赴外留学、在国外购房、赴国外旅游等事情将变得更加容易,一定程度上将对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内容的丰富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当然,人民币的国际化既是一个中长期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且会存在风险,但是这一过程将是人民币区域化的自然延伸,是人民币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8年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