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励志文章

发布时间:2017-01-15 13:56

佛学励志文章都有哪些呢?你是不是正在找佛学励志文章?赶紧跟小编一起来看看为您整理的佛学励志文章吧。

佛学励志文章

佛学励志文章:出离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如果你出离了所有的执着,那么你就会变得非常自由,没有任何事情可以激怒你或伤害你。在佛教里,出离有很多种含义和解释,我遇到的很多人都把佛教的出离理解为远离人世,就像悉达多太子曾经做过的那样,不过这种解释容易把尚未准备好的人吓跑,佛陀并不打算剃光每个追随者的脑袋。对于生活在城市里,喝桶装水,每天坐地铁上下班的人来说,悉达多的出离在多数时候只能是一种遥远的梦想。他们可能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

如果你想修行佛法的话,你可能只能在这样的环境里修,在地铁里,在公司里,在下班的路上,在晚饭之后。但你同样可以出离,要知道,出离心并不只有一种表现形式。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否具有出离心,可以以这种方法检验:在过去对你很重要的一件事,现在是否对你一点都不重要,过去可以轻易激怒你的事,现在你是否毫不在乎。如果是的话,那么你就从这里出离了。你需要出离的东西很多,并不只是不抽烟不喝酒或不打牌,那只是开始。

所谓出离,就是不再执着过去执着的事物。当你不再执着一件事物或一种习惯, 它就失去了指挥摆布你的能力。你也就获得了自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你必须出离所有的事物,才能获得彻底的自由,我这里所说的所有的事物当然不止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也包括很多细微的东西。

例如,如果你看到一个观点,这个观点令你不舒服,那么说明你执着于一个相反的观点。这个观点奴役着你,所以你会不舒服。这样的事情也应该出离。不管这个相反的观点正确与否,或是谁说的,如果他可以让你不舒服,那你已经被攻陷,你都应该从那里出离。应该指出的是,佛教所有的观点都是为了破除另一些观点而出现,但它不应该成为你的新主人。你也许经常会变得很生气,那是因为你的生活里总是出现与你所预期的相反的东西。例如,你请的临时工可能让你非常不舒服,仅仅是因为她擦桌子的方式与你不同,你很不喜欢她那种看上去非常笨拙的擦法。甚至有时候你在街上看见一些打扮夸张、把头发染成绿色的人也会生气,那是因为你执着于古老的审美观。要摆脱这种不爽的心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你改变心态,不再执着于每个人必须按照你的方式去做事的想法。还有一个就是换一个擦桌子的方式和你所期待的一样的临时工。

很显然,前者是一劳永逸的方法,佛教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后者只能暂时解决问题,你可能必须不断地更换临时工,这也是很多人不断更换老公老婆的原因。你可能花了很多时间找到一个照你说的方式去擦桌子的临时工,但你很快会发现,她上厕所的时候居然忘了冲马桶。因此,试图以改变外在的世界来追求完美是徒劳无功的。永远会有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把毫无准备的你激怒。

你有多少执着,就有多少痛苦,要摆脱痛苦,你必须从所有的执着里出离。当你生气的时候你应该看一下自己的心,为什么会生气。是否因为出现了与你期待正相反的东西。你的期待,就是你所执着的东西。佛陀不会被任何事情激怒,因为他出离了所有的执着。

佛学励志文章:佛教“人生七苦”详解

佛教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东方世界的影响极为深远。佛教常言,人生有七种苦难,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它们的具体含义如下:

第一苦:生

作为七苦之首的“生”,就是活着。“生”乃是所有后续苦难的基础,活着就是受苦。正如几何学中的公理一般无需证明。

第二苦:老

随着岁月的流逝,曾经的精力、健康、记忆一一随风而去,老去的恐惧日渐清晰。对“老”的恐惧,本质上是一种“得到后再眼睁睁看着失去”的恐惧。经历单纯的人,对老的态度比较平静,因为生活没什么大的变化,本来得到的不多,也无所谓失去。越是年轻时意气风发的人物,对老的抗拒越强——依靠精力吃饭的人,一旦没有了精力,又不甘心静静品尝记忆的甜美,失落自然要时刻啮咬心灵。若是在老去的同时,亲人、爱人、朋友一一离你而去,最后只剩一个老不死的茕茕孑立,那滋味才真正的苦之极矣。希腊神话中曾有一女子,自负织造手艺出众,放言“智慧女神雅典娜也织不出如此美丽的布匹”。雅典娜化身凡间女子与之比试,大胜之。女神遂惩罚该女子“永远不死”。千年之后,那女子的亲人朋友爱人都故去,自己也老得不成样子,只能终日织造,再无力气可干别的,遂化为蜘蛛。类似的传说在印第安神话中也有,不过是某人向神祈求不死,却忘了祈求不老。最后下场差不多。可见对老的恐惧,原是各民族自古皆然的。

第三苦:病

病来如山倒,虽然打过拳击的人不多,但骤然被击倒的感觉所有大病过的人都有体会。昨天还力拔山兮气盖世,今天就手难缚鸡气游丝了。若是那病不致命,则又有病去如抽丝的过程来折磨人。病中精力不继,什么都干不了,唯有睡觉;但那觉也不是无限可睡的,睡到一定程度,便只好睁着眼睛呆呆地享受病痛了。除了对身体的折磨外,病痛对心灵的考验也颇值玩味。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百善之首的孝,在病之前都有可能退却,遑论其他感情了。大抵上病人的情绪都不会太好,有时给人不近人情的感觉;若是久病,则大多数人已慢慢习惯,由习惯而淡漠,最后便忽略了病人与常人不同之处,所以久病之后床前的冷清,也是别有一苦。急病考验肉体,久病考验心灵,小病考验耐性——问问周围的鼻炎、偏头疼朋友,大体会得到一堆应付这些小绝症的无奈之谈。有些人喜欢自讨苦吃,所以总想弄些病来得得,可是就算是苦难,也不是召之即来的,堪称最任性的苦难。

第四苦:死

死的可怕,不在过程——那短暂得可以忽略不计——而在它的不可抗拒性。人对自己命运的认知,唯一明确的便是一定会死,大多数人不会喜欢死,对它无可逃避的终极性自然也恐惧有加;死之苦难,便在明知山有虎,只能虎山行——武松也是打不过这只老虎的。当人不再恐惧死亡,它作为苦难的特质也便消失,甚至可以作为一种享受——曾经有一对老夫妇出门,老头觉得冷,回家戴了副手套,然后他们走到一片树林里,上吊。对这种如此精致而从容的死法来说,苦难毋宁说是艺术。在七苦之中,死是比较老实的,若有动力,通常这个苦难一求便来,这点比“病”要厚道些。

第五苦:怨憎会

便是跟你无比讨厌的人处在同一屋檐下,抬头不见低头见,想不理他还不行,委实烦人;烦得久了,也便是苦难了。现代社会,朝夕相处的,无外父母、亲人、爱人、同事。对父母,任性可以,怨憎是过分了些的;若是如林黛玉那般寄于亲人篱下,恰好碰到个不厚道的,便大可候选第五苦难;与爱人相处,不怕怨憎——那样分手就完了——就怕淡漠。午夜梦回,枕边人看上去陌生而苍老,一点也不可亲,生活了无意义的疑问从心底油然而生,怨憎会的苦难便埋下了种子。至于同事之间的龃龉,那是现代病,佛那会不会在意。怨憎会是人际关系上长出的毒瘤,所以在七苦之中,有两苦是可以主动放弃的,只要横下一条心,放弃一些人际关系,怨憎会也便无存;另一个可以放弃的苦难,便是“生”。若说主动去求这苦难,倒也有先例,越王勾践便是。所以成大事之人,必吃大苦。

第六苦:爱别离

爱别离是一种执着的苦。人生本来聚少离多,若能看透这点,爱别离的苦也便不存在了;但真要做到如此“空”,非有大智慧者不能为。所以佛还说,七苦之上的苦,便是不知佛法苦,谓之“苦苦”。佛主张超脱苦乐,凡人偏偏不想如此无味,明知最终是苦,也要先乐了再说;家人爱之温暖,恋人爱之炽烈,朋友爱之淳厚,在在令人不舍,就算最终一个别离,又有几人能抵御沉浸其中的欢愉?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时,才惊觉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梦,所爱的终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飘扬而去,午夜梦回之际,这“爱别离”的滋味,怎一个“苦”字了得?

第七苦:求不得

天下熙熙,皆有所求;天下攘攘,皆有不得。如此便有苦恼。其实若是鸡毛蒜皮,一针一线,不得也就算了,顶多恼一阵子,算不得苦。世间最怕两种求不得,一种是“得到再失去”,一种是“可望不可及”。又要说希腊神话:话说坦塔罗斯杀子为羹,款待众神,企图证明众神并非无所不知。众神为了惩罚他,将他囚禁于水潭中,水及下唇;潭边有果树,果平于眉。他若是渴了喝水,水位便下降,恒及于唇;他若是饿了去吃果子,果枝便上扬,恒平于眉。天长地久有尽时,此苦绵绵无绝期。这便是著名的“坦塔罗斯的苦难”了,同时符合两种最要不得的“求不得”,简直是苦难王冠上的一颗明珠。作为人生苦难的压轴戏,“求不得”的终极残酷性在于,它甚至剥夺了获得其他苦难的权利,那情形就可概括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佛学励志文章:智渡法师略谈报国有门

报国无门?你的志向还真远大,你天天月月不但在报国恩,还在报父母恩、亲友恩,你能依佛教言利益有情,又是报佛恩。你搞企业四恩同报,多好!还说没?你们依法纳税,就是在报国恩嘛......

古人言:奸臣当道、报国无门。其言非矣。无论顺境、逆境,皆有知恩报恩的大小机会,只是才华的展露方式不同而已。同时,也是考验一个人的智慧与善巧、痴迷与执着。虽然时势造英雄,毕竟英雄亦在造就时势。关键在于,当事人的志向(内因)是否与当时所具备的因缘条件相吻合,当事人是否能观察透、把握好当时的人际、事势、器物等等条件(外缘)。报国无门者,皆因自他两面的障碍。

在和平年代,报国之门处处开放,乃至开到了每个家庭、每个企业、每个人的一举一动。是否……好象没觉得是不是?这是我们的自觉性不够、知恩力不足,也是爱国主义教育没有做到家的缘故。

你想想、好好想想,感知一下……是不是好象有点这么回事了。

先从大的说吧,要不是现有的国家安全、国家政策以及千百年来的国土国学和国民沉淀,又哪里有我们当前的处境?事业、企业、家庭乃至个人。要知恩,就要从你能感知的、带来快乐的、享用的、乃至细微满足的感受上去感知。这是从小的说,小事情有大道理嘛,何况小事情上的感知是最有切身的。能够知恩,才能感恩图报,才有古人所言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如何报?要文人投笔从戎、要女子学花木兰代父从军吗?不必如此极端的。对待国家要象对待人一样,它也有它的生存需要。在地球社会成为大同世界(极乐国度)之前,国家作为不同区域的社会机构有着必然的使命。维护好它,也是维护每个人自己赖以的生存的社会大环境。从知恩图报上说,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象与尊严

国家的总体形象需要国民大众的共同努力;我们能做的是,任何人一旦走出国门或在国内接待他国客人,就在代表国家的形象、国民的素质,就在展现国家的尊严和国民的涵养。

二、维护与尊重

国家机器的运作,除了靠历史的积累、国民的积极参与,还要由各种税收来作为它的运行润滑剂。因此,纳税是我们任何企业和个人重要的爱国表现,是维护国家机器的重要贡献,自然地也就成了经济上报答国恩的主要途径。佛教持戒居士应是这方面的表率,因为受持不偷盗戒,自然不会去做偷税漏税之事,也就是“爱国爱教”具体而实际的行动。

在思想和其它行为上,则要尊重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有尊重之心,方有遵守之行。作为佛教信众,这也是尊崇了佛陀 “遵国王法”的教诫。

三、环境保护

报国恩,又称为报国土恩。除了社会学上的国家概念,还包含了整个的人类生存环境。有言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就是在家家门前报国恩,就是在举手投足之间报国恩了。环保志愿者,是这方面的楷模(喜而不贪才称“报”、才称得上奉献;喜中有贪则为爱,爱必有取),这很实际的。

“保护环境”包含了保护在同一生存时空中异类生命(动、植物)的保护,这也是人们新近才认识到的。因为生态平衡了,环境才适宜生存,否则就会受到来自大自然地惩罚,这方面的教训也是越来越严厉了人们才开始觉醒。但也还是有不少地方继续地愚昧无知,不听劝告,继续做着危害国家、危害人类的勾当。

四、延续道德文化

一个国家的象征,并不仅仅在于国旗、国徽,而是在于它们所凝聚的整个国度的文化沉淀和道德理念。所以,欲报国恩,在维护、延续和发展道德、文化方面是大有可为的,尤其在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国度里。

总之,为人者时时处处均当知恩、感恩、报恩。恩者,四恩,即四大方面的恩典:父母恩最深,国恩最大,亲友恩最广,佛所代表的师长恩最久远。

佛学励志文章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