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质量与数量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6-11-30 11:32

全脑速读,或称“速读”,“快速阅读”。科学原理早已提示: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部分,各自分管并对不同的信息内容处理:其中右脑主要是对图形和图像进行记忆和加工,而左脑主要是处理诸如逻辑、数字、文字等非形象化的信息。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阅读质量与数量的关系,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一、经典的书越来越少。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新出版的图书,真正值得反复阅读的图书,越来越少。为了迎合大众的兴趣,书籍开始变成字少、图多、道理简单、故事多、观点很古怪。一本经典的图书,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和思考,再经过反复的修改,才能最终成书。但现在这个社会大家都很浮躁,如果作者花几年几十年写一本书,可能就要饿了死。带来的结果就是书籍的质量,越来越差。

二、经典的书很枯燥。 很多经典图书,阅读的时候需要反复思考,当阅读的时间过长时,就会失去兴趣。而能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值得阅读,更是寥寥无几。这时需要想办法提高阅读的兴趣。

阅读质量与数量的关系

我目前的使用方法有:

(1)不定期反复多次阅读

(2)想办法了解作者的生平。一般是通过GOOGLE和维基百科

(3)跟阅读过这本书的人,互相交换心得

(4)制作并分享思维导图、阅读笔记和心得

(5)在网上搜索这本书的评价和读后感

(6)使用主题阅读,来阅读多本主题相近的,观点互相补充

(7)去质疑它,寻找观点不成立的证据和资料。想办法寻找跟这本书观点相对立的图书,这样经常能发现观点的局限和漏洞。

(8)把书中的观点用自己的话来总结出来,想办法去实践,看看问题所在。

(9)把老的观点与最新的观点相互验证。很多书中的观点,局限于当时的年代和环境,不一定正确。当跟最新的观点互相验证时,就会发现论点和论据已经改变,最终的结果也需要相应的改变。

三、通过大量的阅读来验证经典。 很多经典图书都是跟作者本人经历、环境、经验的积累、思考和反思。而限于我自己的情况,不少的观点都很难理解。目前我只能通过大量阅读来互相验证。就拿《道德经》来说,一共才5000多个字,但我已经读了几年,我买了四本《道德经》,家里、单位、常去的地方和随身各放一本,方便阅读。阅读与之相关的图书20多本,来与我的观点互相补充和验证。我估计阅读与《道德经》相关图书,超过100本的时候才可以说,我非常了解《道德经》中的观点,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体系,但距离把《道德经》中的观点应用现实生活中去,做到知行合一还有很大的差距。象《道德经》、《庄子》、《沉思录》、《智慧书》这类的书,必须要阅读过几十遍上百遍,在通过几年或几十年的时间的反思和验证,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真正适用于自已。

四、图书的质量变差了,没有必要从头读到尾。 现在很多书名和观点都是标新立意,比如有一本书叫阅读致富,书中说到很多富翁的都是通过阅读才致富,书中生搬硬套很多故事。当时我就在想,这个王八蛋怎么不写本喝水致富、吃饭致富、运动致富。现在的书有40%-60%书只看一个目录就足够了,书中的内容就是通过大量例子和故事来证明目录的内容,根本不需要把整本书都阅读一遍。中国古代很早就有读书时观其大略,记其精粹的观点。而快速阅读的核心就建立在这八个字上:观其大略,记其精粹。强烈建议大家去学学速读,这会给你节省大量的时间。

五、当你在一个领域中成为专家之后,就会发现80%以上的书都是在重复已经有观点,讲述不同的故事。只有很少的书值得阅读。 有人在网上列出一个记忆方面书籍清单,一共200多本,我阅读过90%以上的书,觉得这些书说的东西大同小异,读个三、五本就足够了,剩下就是反复的练习,而1000个或1万人阅读过的人,可能只有一、二个人能坚持练习,其余的人都在怀疑书中的内容,而没有开始练习或只坚持几天就放弃了。

六、成为专家需要足够的积累。 《异数》这本书中提到成为专家需要1万小时或十年时间,他举的例子都是音乐方面的。个人认为通过海量的阅读,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并把自己观点体质应用到工作中,最少需要三--五年时间。当然我说的专家可能跟《异数》作者提到的专家水平不一致。他认为的专家是行业是最顶点的一群人,我提到的专家只是跟行业中一般人相比,只能算是精通。真正的专家是需要足够时间的实践、反思和一定的运气才达到行业中的顶点。

七、通过大量阅读来大浪淘沙。 虽然垃圾图书越来越多,但你不翻过一遍,总是不知道哪本好,哪本坏。有的时候很烂的书中也会有些有用的资料,我现在做的事情就是通过海量的阅读来选出我所需要的知识和观点,来形成我自己的观点和体系。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年,几十年的时间。在阅读的过程中总是能发现新的观点和结论,阅读对来我说就象在探险,你永远不会知道下本书会读到哪些有趣的事情。我非常享受这种不断探索的过程。

阅读质量与数量的关系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