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课文反思总结
《风筝》虽然写的都是关于风筝的文章,但是鲁迅和贾平凹的作品表达的是不同的意思。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风筝课文反思总结,希望大家喜欢!
风筝课文反思总结篇1
本节课上得成功在于: 能把《新课程》崭新的理念在上课前一节课先和学生讲清楚,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告诉学生:老师和他们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讲台并非是老师专有的阵地,老师要常常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也神采飞扬站在这里施展自己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每颗种子都感受到春天的阳光。我对学生提出几个“允许”: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允许保留不同于老师的差点,允许随时质疑老师的讲述。在把新课改的理念渗透给学生的基础上开始上新课,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班上有个学生叫王伟凡,一回到家里,就嚷着要爸爸妈妈也和她是平等的关系,因为老师今天告诉她们: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由此看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相当大。
对一节课成功了,我们要及时总结经验;失败了我们也要认真总结、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找准症结所在,以便于弥补不足。教学第四自然段“风筝事件”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上台表演整个事件的过程,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几分钟后,全班没有一位同学举手,我只好点名两位同学上台表演,结果效果相当差。两位同学用非常生硬的动作、语言,断断续续地说完整个过程,引得全班同学议论纷纷,我也觉得十分尴尬。课后我自我反思:学生表演时没有道具,凭空想象,加上也没有对话描写,只能通过动作、表情等来表达,因此,学生做起来困难。并不是所有课文都能通过表演来增加学生的空间,要因文而异,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以便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风筝课文反思总结篇2
1、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手段激情引趣,以情感角度切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说”、“读”、“演”、“解”,将多种能力的训练渗透其中。 2、把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解放其思想和个性,改变以接受为主的单一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学中乐”,在“乐中学”。
3、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除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与人物对话的活动。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或完成角色互换,直白内心。
不足之处:1、课堂秩序老师稍微把握不慎,会有点混乱。
2、对于自觉性差的同学,可能无法跟上节奏。因为没有预习。
3、扩展知识还不够。
文章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叙述和严肃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无端压制子弟的父兄,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形成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春日的热烈憧憬。即文中有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深受 “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对于文章主旨的把握,一定要立足位于文本,透过学生最为熟悉的“故乡的春天”的温暖与北京严冬的肃杀的景色描写的对比、“风筝事件”中的动作个神态描写以及多年之后的“自责”“愧疚”等情感描写,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恰当解读。最好不要进行的那么深入,特别是不要借助各种参考资料,一股脑的堆砌在学生面前。
风筝课文反思总结篇3
上完本课,我空出时间让学生质疑,有位学生提出:课文最后一句话“ 我倒不如躲到隶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话怎么理解?说真的,我认为把贾平凹写的《风筝》安排在第一课,未免太难了。
因为贾平凹先生的文章语言比较隐晦,作为老师,有时都一下子都转不过弯来,何况是刚进初中的学生?这位同学提出本课触及中心主旨的一句话。我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最后请同学来回答:“这句话强调地指出:当时封建社会黑暗势力、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教育思想十分猖獗,必须坚持战斗,不能退缩!”另一位同学接着回答:“这句话和第二段中的‘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相照应。
我去查有关的资料,作者写这篇的文章是1924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统治下,所以,这句话是当时自然气候的描述,也是作者对政治气候的感受。”除此之外,同学还提出了许多问题,我都让他们通过讨论自行解决。同学预习课文时,碰到问题能去查找资料,这是一种探究精神的体现;经过讨论解决问题,这是合作精神的体现。通过几节课和同学一起用新课程崭新的理念上课,我觉得新理念已经在慢慢的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去了,这是值得欣慰的。
风筝课文反思总结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