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养生长寿,养生长寿必读

发布时间:2017-02-25 15:36

生命有时,而对美好生活的留恋没有终点,有人微笑着离开,而更多的人心存遗憾,长寿养生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饮食、运动、心理三要素的平衡不可少,掌握科学的养生方法、了解一些长寿的秘诀、向长寿名人看齐,这些都是长寿养生的必经之路。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养生长寿的方法,希望对你有用!

如何养生长寿,养生长寿必读

百岁老人的养生长寿方法

当长寿的人越来越多

“人生七十古来稀”是古人的标准,而今别说八九十岁,就连活过100岁也并非遥不可及。有一项来自美国洛杉矶老年病学研究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百岁老人数量与日俱增,尤以美国为最。

百岁老人最多的国家中,美国位居第一,其次是日本、法国、瑞典、意大利等。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到底长寿的人们是如何活得那么健康那么久的。

指导专家:沈自尹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抗衰老研究泰斗级专家,现年82岁。

1952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1955年师从上海著名中医姜春华教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中医补肾与抗衰老研究领域的首席专家。

1998年,沈院士首次在国际上提出并证实了人体“肾虚”及衰老具有特定的物质基础,为此荣获“中国科技进步发明”一等奖;因成绩显著,被卫生部授予金质奖章。

102岁“雕刻大师”:平常心,长寿第一要素

“从来不想伤心事,凡事平常心”,芝加哥102岁的罗伯特·希克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道出了自己的“长寿箴言”。1957年的一次飞机失事,夺走了其独子小罗伯特的生命;第一任妻子与希克曼共度30年后,撒手人寰;第二任妻子也在结婚34年后先他而去。

“这些都是过去的事了,我很少记起。我现在能想到的只是小学时老师的表扬,还有5岁时和小伙伴玩的情景。”他指着自己精心打理的花园说:“我这一辈子都很开心,看看这里的景色,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而今,希克曼老人每天的生活就是自己开车去教堂做礼拜,接着看报纸、做饭。

105岁长寿老人:坚持走路是第二法宝

105岁的无锡市民王老太太,就是靠着这种坚持不懈的“运动精神”,创造了一个百岁老人30多年来没有吃过一粒药的生命奇迹。

家住无锡市区,今年105岁的“百岁老人”王老太太告诉记者:走路是最有益于全身健康的运动,既舒筋强骨,又畅通气血。她年轻时行医就走路,上午门诊,下午出诊,不坐车,翻山涉水,一走几十公里是常事。退休后,她更有时间走路了,每天坚持2个小时,胸背笔挺,双手轻摆,步子不大但频率很快,走到微微出汗后再缓步前行。现在105岁了,她仍然背不驼,腰不酸,睡眠也好。

中国科学院院士沈自尹教授点评:“人老腿先老”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国内外多项研究提示,步行是对付生活方式病、维护健康的最佳良策。

养肾,长寿第三根基

“健康”、“长寿”这两个词是不可分离的,健康是长寿的基础,长寿必须以健康为前提。

说到健康,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亚健康。什么是亚健康呢?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健康定义,经过严格的统计学研究,人群中真正健康者(第一状态)和患病者(第二状态)不足人群总数的2/3,有1/3以上的人群处在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世界卫生组织称其为“第三状态”,国内通常称为“亚健康”状态。

前不久,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上海、北京等地区的人群健康状态进行双盲调查显示,我国人群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例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达65%左右。这足见亚健康状态应该引起国人何等的重视。

一般来说,心神不宁、睡眠不好、频繁起夜、易出虚汗、面色憔悴、持续性腰背酸痛、视物模糊等都是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由于这些表现都不甚严重,常常被人们忽视。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国民体质呈总体下降趋势:全国有约2亿高血压病患者,近1亿糖尿病患者,每年新增肿瘤患者160万,慢性疾病患病率快速上升,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这些都和亚健康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专家指出:现代医学上说的起夜、失眠、腰酸、易出虚汗、精力下降等亚健康状态,从中医的角度讲,多与肾虚密切相关。

40—65岁,生命的“一道坎”

调查研究表明:高血压的易患年龄为40—65岁,冠心病的易患年龄为40—65岁,肿瘤的易患年龄为40—65岁。知识分子阶层受这些疾病的拖累尤为严重,目前,我国知识分子阶层的平均寿命仅为58岁左右,比全国人均寿命约低10岁。

40岁,常常被人们称为身体“报警”年龄。40—65岁,被称为易形成疾病期。因为长期处于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忽视了很多身体的报警信号,致使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肿瘤等疾病的形成。

这时养生的要点:1.定期体检,即使发现小病也应及时治疗;2.听从专家指导,重视每一个养生细节,积极调理身体;3.调整情绪,保持乐观。

专家指出:人如果在易形成疾病期,采用科学的补肾方法及时调理精、气、神,纠正腰酸、失眠等一系列不健康的现象,压力再大,活到100岁仍然是可能的。

为什么能这么说呢?我们常说“人活一口气”,这口气就是元气。元气在哪里?就在我们的肾里。人就是靠元气活着,元气用尽的一天,生命就终结了,元气充足,则人长寿。

帝王养生长寿的方法

梁武帝萧衍

中国三千年的历史中,历代皇帝有确切生卒年月可考者共有209人。这209人平均寿命仅为39.2岁。中国古代人口的平均寿命可达57岁。中国皇帝的平均寿命比普通人还要低近18岁。帝王们绝大多数在宫廷内的生活是养尊处优,肉食淫佚,这是促使他们中很多人短寿、早死、夭亡的重要原因。而在这些帝王中,也有少数长寿者,在长寿的皇帝中名列前茅的是乾隆皇帝(89岁)和梁武帝萧衍(86岁)。

乾隆皇帝弘历

一、为什么君王多短命

皇帝寿命短的原因除了被人谋害(宫廷斗争)和过大的压力外,主要是不健康的饮食方式。

身为帝王,如何在饮食上凸显天子之尊?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与权力挂钩的,史料显示,先秦时期的饮食礼政已经相当完备了。从肴馔品类到烹饪品位,从进食方式到筵席宴飨等等,都对等级之别有着严格的规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帝王统治之下任何想要吃的东西都可以摆上餐桌。以皇家宴为例,皇帝宴桌有菜肴40品;皇后的头等宴桌膳品减少为32品。在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逊位后的第13年,有人抄到一张“皇后”婉容的日常早餐膳单,尚有菜肴16道,基本上是以肉食为主。有限的几个蔬菜都是炒菜,没有一点绿叶菜和水果,可以看出婉容的饮食极不健康。与此相应,这位婉容终年只有41岁。

先秦以来的帝王将相也都是以肉食为主,往往越是等级高的人,食肉越多,只是在家畜家禽肉以外,又平添了许多稀奇古怪的动物肉而已。至于蔬菜,被当作庶民的低贱的食物,不屑食之。可以想象:现在开始困扰中国国民的三高富贵病,在当时的帝王中是普遍存在的。至于现在被称为“亚健康”的状态,在当时是应该伴随着帝王们终生的。这是帝王的平均寿命比普通百姓还低的一个重要原由。

康熙皇帝玄烨

二、长寿的皇帝爱食素

长期的素食使得有少数几位皇帝得以长寿,且在位时间也长久,这在封建帝王当中,确实是不多见的,成为中国历代皇帝的典范。

梁武帝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不仅自己信佛修佛,过佛教徒的生活,吃素断酒肉,绝房事,遵守佛教戒律,而且大力倡导僧人素食。

梁武帝在研读经典过程中发现,大乘经典明确提出,佛子应断除肉食。梁武帝根据这些大乘经律撰写了《断酒肉文》,劝勉四众弟子勿饮酒食肉,并明令出家众必须戒除酒肉:“若食肉者,障菩提心,无菩萨法,无四无量心,无大慈大悲。以是因缘,佛子不续。”认为酒是“恶本”,酒是“魔事”,荤食是“一切众病”的病因。长期吃素食的人,荣卫流通,身体发热,气力充足,说明蔬菜等素食性不冷,并有补益作用。吃素食的人,身体强壮,头脑清爽,很少有昏沉的感觉。

明太祖朱元璋

佛教在西汉哀帝时传入中国,当时来华的印度僧人并未严格吃素,经过梁武帝的大力倡导,汉传佛教开始形成了素食的传统,素食才成为僧人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并延续至今。

与梁武帝萧衍一样,清朝的康熙皇帝玄烨和乾隆皇帝弘历也是比较虔诚的佛教信徒,也有吃素的习惯。

清朝十二帝平均寿命52.8岁。康熙活了69岁,是清朝皇帝中寿命仅次于乾隆的。康熙帝受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的影响信奉佛教。同时他对医学颇有造诣,他的饮食观,到今天仍能给人以启迪。康熙非常强调饮食对健康的作用,反对随意摄取,主张合理饮食。他强调适可而止。其次是慎饮食。他主张老年人饮食宜淡薄,多吃蔬菜、水果对身体有益。他说,他之所以到老而犹健壮就是这个原因。

乾隆皇帝与前两位皇帝相比在膳食上要浪费一些,但他在吃荤的同时仍然继承了满族传统的习俗,经常食五谷杂粮、豆类、小米等粗粮以素膳为主,设有专门烹制素膳的厨匠。据当时《膳单》记载,新年伊始正月初一早膳,乾隆就食素馅饺子。四月初八浴佛节要宫内食素一天。腊月初八为“腊八日”,佛教传说释迦牟尼于是日成道,这天要煮粥代佛,还要吃素一天。到初八日这天,乾隆食素膳之心更加虔诚。

据说乾隆曾到江苏扬州天宁寺,住持让他吃素菜,乾隆吃得很满意,对住持说:“蔬食殊可口,胜鹿脯、熊掌万万矣”。另有数据记载,扬州某古寺有一名叫文思的和尚,善制各种豆腐素菜,特别是用嫩豆腐、金针菜、木耳等原料做成的豆腐汤,味道鲜美,受到乾隆赞赏,一度把“文思豆腐”列入宫廷菜单之中。

明朝16个皇帝中,最长寿的是开国之君——明太祖朱元璋,做了3l年皇帝,活了71岁。而明朝其余各代皇帝平均寿命只略过40岁。

如何养生长寿,养生长寿必读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