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成功励志短篇小故事
在我们学习工作之余,找一些名人成功励志短篇小故事来看看也不错,那么名人成功励志短篇小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成功励志短篇小故事:帕特.奥布瑞恩
1903年,帕特.奥布瑞恩在纽约参加一出名为《向上,向上》的话剧演出。其中有一段是帕特与两个怒气冲冲的人争执不休的表演。
由于这出话剧的反响不够理想,剧团后来移到一家小剧院去演出。演员的薪水也削减了,他们的前途一片黯淡。然而,多年的教育,使得帕特养成了“凡事尽力而为”的习惯。因此每一次演出,他的整个身心都融化在角色中,从场上下来时总是满身大汗。
8个月后的一天,帕特接到一个电话,邀请他参加电影《扉页》的拍摄。
原来,《扉页》的导演刘易斯.米尔斯顿偶然间看到了《向上,向上》,帕特在桌边与人争吵的那一幕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他推荐帕特在《扉页》的一场戏中扮演一个角色。
这是帕特.奥布瑞恩银幕生涯的起点。日后,他成了非常著名的电影明星。
漫长的一生中,每个人的命运看似变化莫测,但实际上,我们今天所走的每一步,都已为明天埋下了伏笔。
名人成功励志短篇小故事:先改变自己
先改变自己,身边的人才有更肯能的改变,更多的人改变了,就可能改变世界!
罗伯特·西奥迪尼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心理教授。有一天,他在纽约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乘地铁去时代广场站。当时正值下班乘车的高峰期,人流像往常一样沿着台阶蜂拥而下直奔站台。
突然,罗伯特·西奥迪尼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男子躺在台阶中间,闭着眼睛,一动不动。
赶地铁的人们都像没看到这个男子一样,匆匆从他身边走过,个别的甚至是从他身上跨过,急着乘坐地铁回家。
看到这一情景,罗伯特·西奥迪尼感到非常震惊。于是,他停了下来,想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就在他停下来的时候,耐人寻味的转变出现了:一些人也陆续跟着停了下来。
很快,这个男子身边聚集了一小圈关心的人,人们的同情心一下子蔓延开来。有个男人去给他买了食物,有位女士匆匆给他买来了水,还有一个人通知了地铁巡逻员,这个巡逻员又打电话叫来了救护车,几分钟后,这个男子苏醒了,一边吃着食物,一边等待着救护车的到来。
人们渐渐了解到,这个衣衫褴褛的男子只会说西班牙语,且身无分文,已经饿着肚子在曼哈顿的大街上流浪了好几天。他是因为饥饿而昏倒在地铁站的台阶上的。
为什么起初人们会对这个衣衫褴褛的男子熟视无睹、漠不关心呢?
罗伯特·西奥迪尼认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熙熙攘攘、匆匆忙忙的人流中,人们往往会陷入完全的自我状态,在忽视无关信息的同时,也忽视了周围需要帮助的人。这就像一位诗人说的那样,我们“走在嘈杂的大街上,眼睛却看不见,耳朵却听不见”。在社会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为“都市恍惚症”。
为什么后来人们对这个衣衫褴褛的男子的态度会有了较大的改变呢?
罗伯特·西奥迪尼认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因为有一个人的关注,致使情况发生了变化。当时,自己停下来,仅仅是要看一下那个处于困境的男子而已。路人却因此从“都市恍惚症”中清醒过来,从而也注意到了这个男子需要帮助。在注意到他的困境后,大家开始用实际行动来帮助他。
因为看到别人的善举,而对自身的心理产生了冲击,进而引发出行善的愿望和行动,心理学家将这种变化称为“升华”。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帮助病人、穷人或者是其他处于困境中的人,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升华”。尽管这些助人为乐的善事,不一定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也不必像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修女在加尔各答帮助贫民时那样无私。
不错,自己先改变了,身边的一些人就可能会跟着改变;
身边的一些人改变了,很多人才可能会跟着改变;
很多人改变了,更多的人就可能会改变……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先改变自己,就可能改变世界。
从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的故事,让人联想到英国一位主教的墓志铭:
少年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发现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先改变我的国家,可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
接着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遂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
当我垂垂老矣之时,终于顿悟: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以后,我甚至可能改造整个世界。
名人成功励志短篇小故事:强迫自己坚持下去
在工作中产生畏难情绪时,不能躲避,要强迫自己坚持下去。这样,你才能够逐渐适应和习惯比较困难的工作。
朋友们都认为戴维很有才能,但不知道他为什么不能靠写作维持自己的生活。戴维认为他必须先有了灵感才能开始写作,作家只有感到精力充沛、创造力旺盛时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为了写出优秀作品,他觉得自己必须“等待情绪来了”之后,才能坐在打字机前开始写作。如果他某天感到情绪不高,那就意味着他那天不能写作。
不言而喻,要具备这些理想的条件并不是有很多机会的,因此,戴维也就很难感到有多少好情绪使他得以成就任何事情,也很难感到有创作的欲望和灵感。这便使他的情绪更为不振,更难有“好情绪出现”,因此也越发地写不出东西来。
通常,每当戴维想要写作的时候,他的脑子就变得一片空白。这种情况使他感到害怕。所以,为了避免瞪着空白纸页发呆,他就干脆离开打字机。他去收拾一下花园,把写作忘掉,心里马上就好受些。他也用其他办法来摆脱这种心境,比如去打扫卫生间,或去刮胡子。
但是,对于戴维来说,在盥洗间刮刮胡子或在花园种种玫瑰,都无助于在白纸上写出文章来。
后来,戴维借鉴了著名作家国家图书奖获得者乔伊斯·奥茨的经验。奥茨的经验是:“对于‘情绪’这种东西可不能心软。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写作本身也可以产生情绪。有时,我感到疲惫不堪,精神全无,连五分钟也坚持不住了;但我仍然强迫自己坚持写下去,而且不知不觉地,在写作的过程中,情况完全变了样。”
戴维认识到,要完成一项工作,你必须呆在能够实现目标的地方才行。要想写作,就非在打字机前坐下来不可。
经过冷静的思考,戴维决定马上开始行动起来。他制订了一个计划。他起床的闹钟定在每天早晨七点半钟。到了八点钟,他便可以坐在打字机前。他的任务就是坐在那里,一直坐到他在纸上写出东西。如果写不出来,哪怕坐一整天,也在所不惜。他还订了一个奖惩办法:早晨打完一页纸才能吃早饭。
第一天,戴维忧心忡忡,直到下午两点钟他才打完一页纸。
第二天,戴维有了很大进步。坐在打字机前不到两小时,他就打完了一页纸,较早地吃上了早饭。
第三天,他很快就打完了一页纸,接着又连续打了五页纸,才想起吃早饭的事情。
他的作品终于产生了。
他就是靠坐下来动手干来学会了面对艰难的工作的。
名人成功励志短篇小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