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最长的桥
桥是从此岸到彼岸的必由之路,它的主要功能在于交通,但是一旦建成,它便融于环境,融于历史,成为一道景观,并有了时代烙印,因此桥梁建筑在世界建筑史和世界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认识一下黔东南州最长的桥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山多谷多,雨多河多,主要的少数民族有苗族、侗族等。他们的祖先曾长期居住在滨湖或沿海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辗转迁徙到了贵州山区,但仍然顽强地继承了遇水架桥的优良传统,并将早期形成的桥梁观念与民俗活动、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民族节日、历史文献、地名称谓、摩崖石刻等多方面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贵州桥文化。
风雨桥即花桥,是侗族独有的桥,因行人过往能避风雨而得名。风雨桥主要用木料筑成,桥面铺板,两旁设栏杆、长凳,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桥墩上,有多层,檐角飞翘,顶有宝葫芦等装饰,被称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议桥梁之一”。
苗族的房屋喜欢依山而立,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吊脚楼。吊脚楼民居通常是四榀三间,上下三层,畜关楼下,人居楼上。不少吊脚楼民居借助梯桥登楼入室,二楼明间为堂屋,外廊建有美人靠,具有典型的苗寨风格。苗族最具代表性的桥是重安三朝桥,被桥梁史专家誉为“中国桥梁博物馆”。
重安镇是湘黔滇古驿道上的一处雄关和黔东水陆要津,水运可直达洞庭湖,一直以来都是湘黔地区最重要的货物集散地。被称为“十里古峡,十里风光”的重安江距县城十千米处并排横卧着三座桥,它们修建于不同的时期,相距不到五十米。
铁索桥的历史
铁索桥修建于清朝同治十二年,距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据说,建桥的铁链用产自本地的铁锻冶后,由当地的能工巧匠锻造而成。铁索桥建成至今历经百年风霜,仍光滑锃亮无绣痕,实为铁索桥建设中的一个奇迹。
石墩钢梁结构公路桥修建于抗战时期,设计者为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抗战初期,为了开辟后方战场,国民政府开始筹备修建旧州机场。时任副委员长的冯玉祥将军率大军南下,途经重安江,看到不能通汽车,于是拨银圆十万,由茅以升设计,工程师程万恭负责施工,在铁索桥下方十米处修建了这座钢桁梁桥。所需钢材从法国购进,用飞机运抵越南河内,转火车运至昆明,再用汽车运到重安江。
1949年解放前夕,溃逃的国民党军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追击下,从镇远经黄平逃往贵阳方向,为阻止解放军过江,国民党军队用炸药将钢桁梁桥炸毁,同时炸塌了铁索桥重安一端的固定物,致使铁索全部坠入河中。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修复这两座桥并恢复通车。
曲拱桥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建于1994年秋,桥长六十米,宽十余米,设有人行道、桥面扶栏等,可同时容纳两辆汽车并排通行。
桥的意义
三朝桥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是不同时代物质文明的标志。1939年春,著名学者闻一多教授率北大、清华和南开大学师生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途经重安古镇,留下了《重安江链子桥》的速写名作。1987年9月1日,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亲临铁索桥和钢梁桥,称赞重安江景色秀美,民风纯朴,而三朝桥文化厚重,是发展旅游的好资源。
黔东南州最长的桥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