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德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7-02-13 13:02

感恩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大力继承和发扬;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可以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塑造完美人格、完善人的生命;感恩教育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恩教育德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感恩教育德育论文范文一:注重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摘要】现在在优越的生活环境里成长的孩子们养成了任性骄气,集体主义荣誉感淡漠,生活自理能力、抗压能力差的弊端。本文主要从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及感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探讨。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感恩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有待我们深入研究、探讨的新课题。

【关键词】学生,注重,感恩,教育

现在的学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庭中的“小皇帝”,有很多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这种优越的生活环境里成长的孩子们,养成了任性骄气,集体主义荣誉感淡漠,生活自理能力、抗压能力差等弊端。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其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因此,在学生教育中很有必要从小进行感恩教育。

1.进行感恩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关系着国家未来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也关系着优良淳朴的民风和社会风气的培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他们理解人、帮助人、团结人、善待人的良好品质,提高他们和谐相处能力,友好交往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排解困难能力,有助于中小学生正确地认知社会,认知师长,认知朋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内容。现在公民素质,不仅包括较好的民主意识,法制观念,科技技能,而且还包括亲近自然,亲近社会,善待他人的观念和能力。

2.注重进行感恩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我国现阶段要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还要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和思想文化水平,建设完善的民主和健全的法制,培育淳朴优良、充满活力的民风,形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互帮互助、互敬互爱的社会风气。当前社会上产生的恶性事件无不与公民素质密切相关,诚信缺失,导致假冒伪劣产品大行其道,如“三鹿奶粉”事件,法制观念的淡薄和对自然的冷漠,导致人民肆意损坏自然生态,滥捕珍贵野生动物;极端利己主义助推着某些利欲熏心的矿老板,不顾矿工死活,因违章违规开采而造成矿难事件;用黑心棉加工被褥,在食品中添加苏丹红等。这些现象严重伤害着老百姓的身心健康,造成市场经济秩序混乱。此情此景,何谈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经济健康发展需要纯正的社会风气,经济有序发展呼唤社会良知和诚信。在学生中进行感恩教育:感恩社会、感恩师长、感恩自然、感恩朋友,倡导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形成健康向上,文明活力的社会风尚,营造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的经济环境,这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原动力。

3.进行感恩教育,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近几年频频报出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残杀同学案、残杀教师案,用浓硫酸泼伤黑熊案;中学生杀师、杀母案;小同学勒索小同学案,这些令人发指的案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折射出了思德教育的苍白导致学生人格缺陷的产生。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份子,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利于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反过来公民的文明素质又促进了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在学生中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了解到国家的和平来之不易,党和政府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应知党恩、报国情,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社会中还有很多好心人在默默无私地帮助着别人,如为我校捐资助学的已知台胞——王永庆先生,心系“朝阳行动”的好心人,我们要懂得对他们感恩。引导学生认识自私与贪婪相伴,偏极蕴藏危险,利己必定损人,玩物必定丧志的种种危害。学会感恩,就能摒弃这些不良行为,懂得感恩,就能宽容与善待,就会珍惜与尊重,学生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也就有利于形成了。

4.注重感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感恩教育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总体要求相适应,既要吸取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道德文明的有益成分,又要与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观、价值观、荣辱观的根本要求相适应。在学生中进行感恩教育,应当与他们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在学校学生对老师感恩,尊敬他们,尊重他们的劳动;对同学感恩,感谢他们的帮助、团结协作和乐于助人;在家里对父母长辈感恩,懂得他们生养教育的辛劳,理解他们的期盼和感情,尊重他们的劳动;对社会上的朋友及好心人感恩,感谢他们的理解、友谊和无私帮助;对农民伯伯感恩,体谅他们劳动的艰苦,爱惜粮食;对自然感恩,从爱护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山水文物,到感受太阳是温暖的源泉,土地是人的生存之本,花草树木赐给我们新鲜的空气,活泼可爱的小松鼠,憨态可拘的熊猫,给人们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启迪了人类的灵感和智慧,是人类和谐相处的朋友。

感恩教育的形式丰富多彩。教师可利用周末,给学生布置为父母乘一碗饭,倒一杯茶,洗一次脚,交一次心的家庭作业。在节假日里,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附近的旅游景点做一名小小志愿者,为旅客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进一步感受秀丽的自然风光给人们的乐趣和美的享受,旅游给我县社会大发展带来的机遇。以“一碗米饭包含着农民伯伯和餐厅师傅的多少劳动?”为主题的讨论会;还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我会做的农活”等短小活泼的小剧目;组织学生观看“五?一二”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捐赠现场晚会,感受社会的大爱无边;可以用通俗易懂的提示性标语牌,在小草旁写道“我也是生命!,我虽小,但我能美化您的生活”;在花坛的小树旁写道“我们共同沐浴阳光,让我们一同健康成长”;在垃圾桶旁写着“文明只差一步”,营造充满人性化的“感恩文化”。

感恩是学生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和最朴实的情感。感恩教育是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能够唤醒人的良知,培养健全的性格,塑造高尚的灵魂。

感恩教育德育论文范文二:道德情感培养的有效路径

一个对周围的人和世界心存感恩的人,会格外珍惜生活和善待他人。学生学会感恩的过程既是其道德情感提升的过程,也是个体自我觉醒的过程。中国自古就有“感恩”的传统,《诗经》中有“投桃报李”之说,《游子吟》中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人诗句,民间更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谚语。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新旧价值观的冲击日渐加剧,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等影响很大。为此,学校通过感恩教育这一有效途径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感水平是很有必要的。

一、感恩教育及其特征

所谓“感恩”,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有感恩戴德之意,亦有感谢感激的意思,指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一种行为。它是一种感激的心情,是一种关爱的表达,是做人的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感恩教育,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相应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关怀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灵魂唤醒灵魂的人性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受教育者不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并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而存在,对他人、对周围、对社会常怀感激之心。重要的是,感恩教育使学生在认知层次能洞察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得到内心的肯定;在情感层次能发出愉悦和温暖的情感,进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和回报恩情的体验;在实践层次,能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并形成习惯。具体说来,感恩教育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l.情感性

感恩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道德情感体验。感恩教育通过创设丰富感人的情境活动,运用故事教育法、实践锻炼法等方式激发学生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鸣,进而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道德情感的目的。可以说,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激起他们“心灵的池池涟漪”是取得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感恩教育最容易拨动学生那敏感的心弦,触动其内心深处的灵魂,从而不自觉地生发出对恩人的感激、对他人的爱心,学会重视、尊重别人对自己的付出,营造出和谐温馨的人文关怀氛围。

2.生活性

如今,强调德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强调德育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实施,已成为人们对提高德育成效、摆脱目前德育尴尬困境的共识。鲁洁先生指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培养应当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那么,回归学生生活世界的德育在实践中该怎样操作呢?感恩教育便是一条有效的捷径。感恩教育以学生“自我”为阿基米德点,依托个体以往的生活体验,通过反思自己成长的历程以激发学生对有恩于“我”的人的拳拳相报之情,因此,感恩教育尤其重视由学生生命践履、体验所构成的“生活世界”,具有很强的生活性。

3.实效性

感恩教育因其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触动学生的内心灵魂,克服了以往学校道德教育知性论德育范式的统摄,学生不再被当成抽象、静止的实体而被动地接收德育教条的灌输,所以,它必然能取得良好的道德教育效果,使德育实践焕发出无穷的育人魅力和动感的生命活力。比如,某学校以布置家庭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放学后进行帮助父母洗衣服等活动,来体悟父母对自己的养育、培育之恩。事实证明,这样的道德教育使学生产生了心灵的震撼、生命的感动和情感的回报,感恩的种子从此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感恩教育对道德情感培养的作用

感恩教育是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视角,它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道德情感,并使他们内在的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动。道德的本质是自律而非他律,是发自个人自觉、自愿的行动,强制性道德教育难以培养青少年学生真正的道德情感。感恩教育以其“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1. 以情育情,提高道德情感的感受能力

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能力如何,决定了道德教育感化的效果。学生在遇到某种道德或非道德的情境或事件时,常常会在情感上产生某种即时的感受,这种直接的道德情感体验,使他们对情境或事件的道德性做出判断,因而具有迅速的道德定向作用。

苏联心理学家雅科布松说:“道德原则和要求应当变为受教育者的行为动机,但这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即道德原则和要求触及学生情绪范围的时候才是可能的。”这说明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必须以满腔热情和真挚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感恩教育倾注了道德情感,拨动了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以情育情,对于加强和提高学生道德情感的感受能力,比其他道德说教都要有效。

2. 以情育心,提高道德情感的调节能力

具体说来,道德情感的控制能力一方面是指学生个体对自我不良情感的自制,另一方面是指对健康、进取、向上情感的鼓励和发扬。

学生的道德情感是随着个体的认识、信念、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而产生、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感恩教育中的某些具有深刻道德意义的人或事物会激发学生内心深处某种自觉的情感,激励其心,以情育心,实现对“体验”的超越,使他们接受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从而促其道德情感自觉地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 以情育德,提高道德情感的适用能力

学生道德情感的适用能力是指个体通过道德情感的培养,实现自我诱导、自我促进和自我发展,同时实现对人际关系的调节,对不良社会现象的激愤、谴责和制止,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道德情感是促使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它不仅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也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一种态度与行为方式。自觉、坚定的道德行为的产生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感的支持,而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感支持的背后需要感恩教育,以情育德的感恩教育培育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这正是学生提高道德情感适用能力的关键所在。

三、感恩教育对道德情感培养的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首先是一项树立道德信念的特殊过程,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本身的内在精神力量以及他为实现种种道德原则而进行的积极奋斗。”任何形式的思想教育要收到实效,都必须要“入脑”“入心”,使学生自愿接受,不带有任何强制性的因素,否则,很易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那么,教师应该怎样运用感恩教育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呢?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是强制学生,要适时适度。同时,教师要认识到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过程,德育的效果要内化在人格之中需要长期的培养。教师通过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可通过如下途径进行:

1.创设能够激起学生道德情感的感恩情境

道德情感的培养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道德修养水平,选择适合其道德情感发展的内容,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引起情感共鸣。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特别是学生道德情感的产生与特定的情境和氛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创设感恩情境时应注意两点:一是要确立符合学生发展的道德情感培养目标,二是要具有强烈的情感因素。

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感恩情境:一是召开系列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来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水平。教师可以“我的成长”为主题召开“尊重生命”“感谢父母”等系列主题班会,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懂得个人的成长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支持的结果,必须要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周围的一切。这样,学生的道德情感才能进一步深化和提升。二是借助讲述感恩故事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感水平。很多故事中蕴含的教育哲理和寓意都很深刻,具有较强的渲染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富有生活哲理和感恩情节的寓言故事、童话和伟人故事,组织专门的讨论、辩论等活动,由学生自扮自演。在这种情境中,这类故事容易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懂得对生活、对他人应心存感激,学会理解、关爱他人,从而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水平。2.选择能够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交流载体

教师应将交流载体与学生本身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对感恩教育所蕴含的道德内涵和道德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达到既明理、又激情,情理交融的目的,以更好地培养其道德情感。能够激起学生道德情感的交流载体很多,以下是常见的几种形式:

一是组织学生在对感恩教育典型事件的分析讨论中提高道德情感水平。学生每天都要接触周围不同的人和事,在教育过程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案例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思考和体验。2005年2月17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感动中国》颁奖晚会,其中有孝子田世国捐肾救母的相关报道。这样的教育事例就能够很好地起到渲染道德教育的效果。组织学生对类似感恩事件进行分析和讨论,可以触动学生的心弦,升华学生内在的道德情感。

二是引导学生在完成感恩日记的过程中提高道德情感水平。鼓励学生把每日所见所闻的感恩事件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教师对学生的这些感恩日记要经常批阅,采用激励性评语加深学生对感恩的体验;对引起学生强烈共鸣的感恩日记可在班级或学校内展出;邀请学生家长评、读学生的感恩日记。给学生布置写感恩日记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培养其健康心态,塑造其健全人格,提高其道德情感。

三是帮助学生在节日活动中提高道德情感水平。每年都会有各种各样的节日,这些节日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教师要利用好这些节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重阳节、中秋节、感恩节、春节等节日来临之际,举行不同寓意的特殊感恩活动:教唱感恩歌曲,组织感恩教育主题班会,设计感恩教育专题黑板报和墙报等,这些活动都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

3.模拟能够激起学生道德情感的感恩行为

模拟感恩行为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一种更具体、更真实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道德情感的深化,也有利于促进其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模拟感恩行为有如下方式:

一是教育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公交车上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班级内主动帮助教师擦黑板;尊敬师长;理解和帮助父母;在特定的时间为特定的人做一些令其感动的小事情等等。事不在多,事不在大,小小的善举、简单的行为和充满诚意的行动会带给他人快乐和方便,也可使自己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情感。

二是提供学生合适的感恩表现机会。心理学家霍曼斯早在1974年就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这种交换同市场上的商品交换遵循相似的原则,即人们都希望在交往中的所得不少于自己的付出。但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当个体所得远远大于付出的时候,也会产生一种不平衡的心理。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恩图报的机会,以使学生对教师、家长、同学或他人的帮助能够积极地回报。这样,他们的心理就会产生一种平衡感,有利于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感恩实践,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感水平。

三是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其参加一定数量的集体劳动、社区服务和社会调查活动等,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来报答学校和教师的关怀。譬如,鼓励学生主动为学校做好事,爱护学校的公共财物和花草树木,保持校园的环境卫生等等,这能使学生在承担责任的活动过程中将感恩意识逐渐转化为感恩行动,进而提高他们道德情感的发展水平。

感恩教育德育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感恩教育的论文

2.谈谈中学生德育教育下感恩教育

3.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4.“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研究论文

5.高中德育随笔

6.感恩教育的论文

感恩教育德育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