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议论文考点点拨及训练题

发布时间:2017-02-16 15:16

初中阶段是我们一生中学习的“黄金时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初三语文议论文考点点拨及训练题,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初三语文议论文考点点拨:

中考议论文阅读主要考查:(1)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能正确理解、提取、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2)能辨析为证明论点而使用的不同类型的论据及其与论点的关系;能根据需要概括论据和为文章补写恰当的论据;(3)能正确理解和分析文章使用的各种论证方法、论证过程;(4)能结合文章的整体,根据具体的词语或句子探究文章的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思想意义;(5)能从文章的观点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并联系实际进行拓展。

对于这些考点,应该如何应对呢?

(1)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大多为一个明确的判断句式,一般以陈述句的形式表达着作者完整的看法,在文章中表现为总结句、概括句等中心句形式。也有的论点比较隐蔽,需要读者从诸多的信息中,从作者的感情中去筛选提取,用归纳概括的方法找出文章中的论点句。

(2)对论据的分析和判断,关键是准确地判断论据的类别。论据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古今中外的所有事例都属于前者,所引用的名言、诗句、格言以及比喻、对比等阐述道理的句子,都属于后者。事实论据还分为具体和概括两类,在阅读时要注意分辨。

(3)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阅读时只要巧用慧眼找到文章中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看论据具体论证了哪些观点、是如何解读文章的中心论点的,也就捕捉到了论证的方法。不管是立论还是驳论,都是为了达到证明自己观点的目的。对于驳论文,要看文章是批驳对方的论点还是论据,是直接反驳还是间接反驳。

(4)仔细体会论证语言在表述作者观点时的准确、严密。同时,联系语境,认真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及作用,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见解。掌握了议论文的语言特点,理解了文中的关键词句,往往就理解了文章的中心、作者的观点,也就找到了解读文本的钥匙。

(5)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谈对文本观点的看法、评价、启示等,做这样的题目关键是要有明确的观点,赞同什么、不赞同什么必须很清楚,能够联系自己积累的知识,用恰当的句式把自己的感受具体地表达清楚。

初三语文议论文训练题:

一、“趋炎附势”考

近有老友王君来访,言及读古书碰到“趋炎附热”这成语,查新《辞海》没收,只收“趋炎附势”,因我是《辞海》老编辑,便问我何故。我一时语塞。

日前,查解放前旧《辞海》与《辞源》,均收有“趋炎附热”(但均不收“趋炎附势”),所举的例证都出自成书于元代的《宋史•李垂传》:“今已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而解放后历次修订的新版《辞海》均改收“趋炎附势”为目,究其因,“趋炎附势”用得频率多呗。其实,“趋炎附势”与“趋炎附热”(新《辞海》似可保留此词目,便于查阅),这两个成语中的关键词是“炎势”、“炎热”,其词义相似:都是意指炙手可热、热势烫手,比喻气焰、权势灼热逼人;而有的人对之却追慕、巴结攀附,趋之若鹜、不遗余力。唐代大诗圣杜甫在《丽人行》中就告诫过:“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但历次新版《辞海》对“趋炎附势”的本源或曰出处的举证皆非最早的。如1999年版《辞海》“趋炎附势”:“指奔走权门或依附有势力的人。冯梦龙《山歌•汤婆子竹夫人相骂》:‘悔初心,只为趋炎附势,如今落得冷清清。’”显然这不是此成语的本源或曰最早的出处。成语与典故一样总是有其语源、典出的,故要阐释某一成语,就应尽量联系和引证其准确、密切、最初的本源,否则会误导读者。

对于“趋炎附势”的较早“出处”,笔者过去曾认为系源自《朱子语类•第八十三卷》:“左氏之病,是以成败论是非,而不本于义理之正,尝谓左氏是个猾头熟事,趋炎附势之人。”不过,近来在查考过程中,发现陈善《扪虱新语》里有题《趋炎附势自古而然》一段文字,照录如下:

熙宁初,王荆公用事,一时字多以甫,押字多以圈。时语云:“表德皆连甫,花书尽带圈。”当其盛时,谁不畏爱。唐令狐■当国日,以姓氏少,族人有投名者不吝。由是远近皆趋,至有姓狐冒令者,温庭筠戏曰:“自从元老登庸后,天下诸狐尽带令。”盖趋炎附势,自古然矣。自非盛德而居大位者,其不擅权以欺主,则必护短以立威,此亦小人常态,于今何足怪云。

这里,对“趋炎附势”的本源和含义,作了形象生动的描述,可谓鞭辟入里。举了两个事证:一、“熙宁初”,即北宋神宗(1068—1077)年间。“王荆公”,即王安石,字介甫,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王安石拜相后,朝野一时“多以甫”为字号,“表德”时,“皆连甫”。二、复姓令狐名■(802—879)系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令狐楚之子,唐大和(827—835)时进士,后官至宰相,因此世间竟有单姓狐者,也假冒为复姓令狐来攀附,于是“天下诸狐尽带令”!这两个例证丰富了“趋炎附势”的内涵,并将一批“自古而然”的趋炎附势的“小人常态”勾勒得淋漓尽致。

《扪虱新语》也许是“趋炎附势”的最早出处、本源所在,因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陈善是南北宋之间的人,那可比朱熹的《朱子语类》所言要早些吧。笔者还想赘言一句:时至今日,那“自古而然”的“趋炎附势”的现象尚未根绝,但与其将讥讽、谴责的板子,打在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屁股上,倒不如不留情面地打在一撮“擅权谋私”、揩公肥私、“护短立威”、贪污腐化、制造怂恿“炎热炎势”的非法权势者的头上。在这一点上,也要找准“源头”。

(选自《文汇报》)

1.试谈谈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作用。

A. 对于“趋炎附势”的较早“出处”,笔者过去曾认为……

B. 《扪虱新语》也许是“趋炎附势”的最早出处、本源所在。

2.作者是如何考证“趋炎附势”的?

3.从全文来看,该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综合全文内容,作者在考证“趋炎附势”过程中的观点是___________。在考证“趋炎附势”出处本源后,作者又引申出对“趋炎附势”这一社会现象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

二、人生的大与小

一滴露水可以藏海,一片叶子可以知秋,在一水一叶之间蕴含着多少人生况味啊。天空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有小鸟裁剪云朵,而人生之所以可贵,是因为有小烦恼小痛苦装点岁月。小烦恼、小痛苦是别在生命旗袍上的一枚胸针,让生命因此格外可爱、值得留恋、更有价值。

广袤的草原上,小草们悄悄在地下握手,成就了一份人间大美;华美的舞台上,小人物相互依偎,演绎了一份人生大暖。感动我们的常常是人间的小善、小爱、小暖。

“小”是生命的原子,“大”是世界的太空。人生的大与小,彼此纤毫缠绕,人生因此有了意义。“小”是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我看到人生大的那部分;“大”是一块抹布,通过这块抹布,镜子上许多的“小”被抹去。这个道理最适合那些功成名就的人背叛过去时呈现的那副嘴脸。

野心很大的人,胸怀常常很小。心存小善的人常怀大境界。大智慧通常体现在小事情上,小问题常常决定大事情的成败。小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方向,大影响一个人人生目标的结局。

大人物改写历史,小人物支撑历史。一个宏大的目标好比一座巍峨的高山,可是,遮人眼目的有时候不是乌云,也不是烟尘,而是一片不起眼的小树叶,此乃“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谁能忽略微不足道的一叶造成“不见泰山”的严重后果?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我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大会研究小事情,小会琢磨大问题。

“小”是生命的本源,蕴含着一份可爱的本真,因而小孩、小猫、小狗、小花、小草、小人物等等,沾着“小”气息和色彩的事物最容易让人动心。不过,小人除外。

小孩子是成人的老师,因为他们直透生命本质的言行,常常揭露了成人世界的世故和虚伪。大人喜欢隐讳地犯错,而小孩常常以犯错的方式揭露事情的真相。值得尊敬的是小孩,应该汗颜的是大人。

大手笔呈现大气派,可大手笔本身就是用小手指、小手腕、小纤毫来运作的。管中窥豹,略见一斑,观一斑而晓豹性。做人处事,与人交际,想知道一个人的品行和境界如何,看看他身上的小斑小点足矣。所以说,你与之交往的人就是你的未来。一个人伟岸,并不在于他外表有多俊朗潇洒,更重要的是看他对小人物、小事情、小礼节的态度。

古人说君子不拘小节,现在,世道变了,一个人如果不拘小节,有时候受到的伤害比其他人多。细节伤害,往往隐藏莫大痛苦,这事关人格,事关生命的尊严,事关别人对你人生的画像,最关键的是,事关今后脚下的每一步要走的小路。

在小问题上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比在大问题上举重若轻的洒脱更容易接近成功。小眼睛看大世界,风云变幻,霓虹闪烁,而透过这小眼睛看到的一切最容易摸准这个复杂社会的关节和穴位。

(选自《杂文报》2008年3月)

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话说。

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简要说明。

3.在人生中大与小的问题上,你还能举出一二个事例吗?

4.文中很多话富有哲理,试举一例加以分析。

5.在你成长的道路上,你是如何看待大与小的?

初三语文议论文训练题答案:

一、1.A.表明早的程度。B.表示猜测、估计。

2.先查阅解放前后的《辞海》《辞源》,认为“趋炎附势”出处举证皆非最早;后经过考证,发现陈善《扪虱新语》是该词的最早出处。对此词本源与含义作了精辟阐述,认为可能是最早的。

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证法。

4.要追根求源,否则会误导读者。

与其将讥讽、谴责的板子,打在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屁股上,倒不如不留情面地打在一撮“擅权谋私”、揩公肥私、“护短立威”、贪污腐化、制造怂恿“炎热炎势”的非法权势者的头上。

5.本文语言准确、鲜明。如文中“与其……倒不如”一句,表明作者对产生“趋炎附势”这一社会现象之根源的憎恶,提请大家对此警醒,并努力从根源上“查漏补缺”。

二、1.人生的大与小,彼此纤毫缠绕,人生因此有了意义。

2.对比论证。把人生中的种种大与小进行对比,突出了小的价值。

3.略4.略5.略

初三语文议论文考点点拨及训练题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