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等教育论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成为重要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等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高等教育论文范文一:高等教育学专业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本文通过对近12年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研究进行综述,了解当前现状、分析影响专业认同因素,为完善该专业培养模式、提高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使得该专业学生有效服务社会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专业认同;影响因素
1.概念的界定
在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通过搜索关键词“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可搜索到1678篇,然而以“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只有3篇,时间是从2011年到2014年,其中两篇是同一人所写。最早学者开始发表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文章是在1993年,总体来讲从1993年到2014年学术界对“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的关注持上升趋势。关于“专业认同”的概念至今未有统一的定义,我个人更倾向王顶明的说法,将专业认同分为认知、情感和持续三个维度。首先是认知性专业认同,即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了解,是产生其专业认同的基础。其次是情感性专业认同,指个人与专业的情感连结程度。再次,对所学专业的情感认同使个体获得心理上的安全与情感愉悦满足会直接导致积极的行为动机和外显的行为效果,从而形成可持续性的专业认同。
2.影响因素
找出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是提升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水平关键。通过搜索的文献可以看出影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水平主要受学校、社会、个人三个大方面因素的影响,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影响因素也是如此。一是学校方面,比如导师、专业认识、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模式等等。(1)学者袁长林通过个案访谈的方法得出,导师具有比较丰富的研究经历与比较高的专业水平,经常指导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开展研究工作,学生对导师的喜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认同水平。(2)刘旭指出因缺乏对该专业的专业属性的清晰认识导致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出现理论性与实践性并未相统一的问题,从而影响学生对该专业的认同。(3)学者萧琳指出现行的高等教育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本科化”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形式与本科雷同,科研训练不足和考核流于形式,阻碍着该专业教育质量的提高。(4)学者王艳表明“应试教育”在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中依然存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纯理论的教授、就业竞争的加剧造成很多学生不愿意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降低了其对专业认同度的水平。二是社会方面,主要社会人才需求的狭隘观念。当今社会需要全方位的创新型人才,然而高等教育学的专业课程培养注重理论忽略了实践能力培养,再加上高等教育学的就业方向与其他专业相比更为单一、社会上对此专业的认识较少,使得高等教育学这种看似“没有专业”的专业失去了与其他专业公正的就业竞争机会。此外,社会人才选拔机制存在缺陷。
比如看重学历而忽视能力,看重工作经验而忽视潜力,看重考试成绩而忽视素质,看重人才的录用而忽视人才的培养等等。高等教育学专业刚刚毕业的学生不是因为学历层次低而无法从事高校教育工作,就是因为经验缺乏而影响就业,还有的学生希望考公务员来改变命运,放弃专业课程的学习、以拿到学历为目的,专攻公务员考试等等,这些都使得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学生降低了对其专业的认同度。三是学生个人方面,比如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专业了解、自我评价、职业规划等等。(1)学者袁长林通过访谈的方式了解到,一些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之所以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或者学习热情不高在于他们认为自己专业的价值不高,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帮助不大,更愿意把精力花在其他方面。(2)学者王艳表明,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学生自身对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掌握匿乏,该专业成为了很多仅仅想要获得硕士学位又想短时间内投机取巧的学生的“避风港”,缺乏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入校后也不积极去增加对专业的认识,这种不积极的态度让部分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普遍低。(3)李俊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并没有对自己职业进行规划的习惯,因此多数该专业学生并没有较强的增强专业能力的倾向,而是以获得学历为目的,从而降低了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综上,学校、社会、个人三个方面在不同的具体方面、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着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相比较于其它两方面因素,个人认为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个人方面的因素对该专业的认同度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自我评价、职业生涯的规划。较低的自我评价不仅会影响专业认同度,还会造成个人自卑心理,最终导致自己一事无成;过高的自我评价可以提高专业认同,但是会形成自负心理,影响成败。合理的自我评价不仅可以提升专业兴趣,还可增强对专业的了解,从而自信满满处理相关专业问题,拥有较高的专业认同。再者,完整、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提升专业认同的关键。
学生做出一个符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它将是一切前进的动力,不仅可以提高专业兴趣、提升专业能力,提高专业认同,明确合理的职业规划还可以丰富学习生活、获得较高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2]李俊.N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3]萧琳.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
[4]王艳.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专业认同度调查研究———以庆西省为例[D].西北大学,2011.
[5]刘旭.高等教育学的专业属性及其对人才培养的规定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
[6]袁长林.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与社会支持、自我意识的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2.
高等教育论文范文二: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进程研究
[摘要]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是其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手段之一。在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学校功能管理和效能管理、整体管理和职能部门管理、监督检查管理和激励管理、规范标准管理与权变管理、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的关系,用辩证、历史、发展的眼光解读、审视与应用。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关系
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大众化是一个国家教育和文明程度达到一定水平的标志。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21世纪强校战略和人才战略的重要支撑。我国高校目前既处于“黄金发展期”,又处在“矛盾凸显期”。[1]在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进程中,学校功能管理和效能管理、整体管理和职能部门管理、监督检查管理和激励管理、权变管理和规范标准管理以及行政管理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成为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的热点和焦点。有学者或管理者认为效能管理比功能管理重要、职能部门管理比整体管理重要、激励管理比监督检查管理重要、规范标准管理比权变管理重要、学术权力比行政管理权力重要,笔者认为对此应辩证看待,正确处理好以上几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学校功能管理和效能管理的关系
在早期的教育管理中,学校管理者主要是从学校功能的角度研究管理问题。学校功能是学校存在的根本,学校功能研究与管理是学校实现社会或国家功能的基础。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功能也与时俱进,由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功能说演变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功能说。[2]学校管理者通过招生、教学计划、教育活动和学生管理等形式实现上述功能。伴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国家、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效能”一词引入高校,高校教育管理不再局限于高校应该做什么,而是怎么做才能做到更好、更有成效,于是效能管理就成为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管理者开始思考如何发挥办学资源的优势,减少人、财、物的消耗,培养更加出色的人才。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教育评估评价等理论被引入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也在各高校的管理实践中应用,以期实现高等教育管理效能的提升。高等教育功能管理与效能管理是目标设定与执行效果的关系,功能管理解决的是高等教育朝哪个方向走的问题,效能管理解决的是高等教育怎么能走得更好的问题。
二、正确处理学校整体管理和职能部门管理的关系
从世界管理发展进程来看,工业革命推动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发展,促进管理职能改变。从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来看,现代化进程的需求推动着高等教育管理的精细化、职能化发展。组织结构理论中最简单的管理组织结构也是最具整体化的管理,是直线制组织结构,但随着管理范围与事务的增加,直线制组织结构显然不能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管理的发展。现代高等教育管理既要考虑高校发展及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性,统筹规划,实现整体管理目标,又要注重高校的职能分工与精细化管理,保证各个职能目标的实现。因此,目前各高校一般采用的是改进的直线职能制与事业部制相结合的组织结构模式。该模式集成了直线制、职能制与事业部制的优点,直线制保证了政令的统一通畅,政策的执行与落实;职能制使管理高层能够从事务性工作中脱身出来,研究高等教育发展的大政方针,辅以职能部门协助开展相关事务性工作,与传统职能制不同的是,改进后的职能部门在某些方面可以对下级发布命令;事业部制使得高校可以根据学科性质划分若干学院,各学院设立相对独立的领导班子,根据学校整体发展战略,结合学院学科特点制定切合本学院实际的学院和学科发展策略,增加学院自主性,激发基层管理部门的创造性,推动各学院和学科的个性化发展。学校整体管理与职能部门管理是总目标与分目标的关系,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分目标的有效融合才能最大化地实现总目标。
三、正确处理监督检查管理和正向激励管理的关系
传统管理更加强调“管”的过程,强调事后的批评纠正,这种管理方式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之上的。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管理者是管理活动的主体,被管理者只能是被动接受,管理活动的主要工作就是事后的监督检查,侧重于监督和控制,通过事后的评比和奖惩,特别是经济奖惩实现管理的目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往往因此矛盾重重。而“社会人”假设强调的是人的主体作用和人的社会性的需求,“复杂人”假设融合前人研究的多项假设和理论,对人的激励问题进行了更加多元细致的研究。以人的需求为激励方向是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前提之一。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过程管理理论被引入高等教育管理,教育评估就是其中之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高校内部通过对某一项目进行前期、中期以及后期的多项综合评估来实现某一目标。现代管理理论更多强调以人为本,充分激发教职员工的责任感,使其充分发挥主动精神和创造力,追求自我进步,把外部监督激励转变为内在自发的工作动机,这是管理主体观和管理观念的改变。监督检查管理和正向激励管理是督促后进或奖励先进的关系,监督检查管理解决后进者不思进取的问题,正向激励管理解决的先进者再接再厉的问题,只有先进者和后进者都不断进步,才能实现整体前进。
四、正确处理规范标准管理和权变管理的关系
制度化建设是推进高等教育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手段,随着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职能不断丰富,管理内容日益繁杂,工作范围逐渐扩大,“人治”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高等教育发展需求。从国家层面来说,建设法治社会是我国当前的大政方针,大学章程及其配套制度是高校依法治校的基础。高等教育规范标准管理有利于高校迅速建立现代化大学制度,培养社会主义所需人才,也是预防教育腐败问题的有效措施。规范标准管理强调的遵照固有模式,用“普世性”的标准来衡量和执行,这种管理方式是建立在管理活动过程中各影响要素相对稳定的基础之上的。然而,现实高等教育管理过程受诸多因素影响,国家教育方针、地区经济特色、高校学科特色及人文历史传统等都会对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产生重大影响。权变理论强调管理活动应依具体情况而权宜应变,高等教育权变管理有利于高校根据内部环境的特点及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管理策略,把握发展机遇,及时应对挑战,激发高等教育的发展活力。规范标准管理与权变管理是固定与灵活的关系,规范标准管理解决的是“守土有责”的问题,权变管理解决的是“开疆拓土”的问题,只有既“守土”又“拓土”,才能保证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
五、正确处理高校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的关系
高校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是当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大学去行政化研究的重要课题。有学者认为,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中普遍存在重行政管理轻学术管理的现象,由此带来党政关系难以摆正、机构膨胀、评判价值体系混乱等种种弊端。[3]首先明确双方概念,才不易混淆以致影响判断。高校行政管理指高校因管理发展需要,专门人员或部门对高校某些事务性工作进行依法管理的活动;高校学术管理指高校对教师所进行的实验、调研等学术研究性活动进行鼓励、规范和奖惩等的活动。高校行政管理是高等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内容,并且需不断更新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方式以适应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对实现学校功能,提高学校效能意义重大。高校学术管理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以及文化传承效果,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学术管理至关重要。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争起源于高校行政官僚主义的滋生,大学去行政化的目的是去除高校行政级别下的官僚主义,而非行政管理体制本身。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是方式手段与目标的关系,行政管理解决的是如何实现的问题,学术管理解决的是实现什么的问题,通过行政管理为学术研究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推动学术研究进步,进而实现高等教育管理目标。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进程还需要正确处理好教育评价的定性与定量、决策方式的民主与集中等重要关系,每组关系的两个对立面都是辩证统一、渐近式发展、螺旋式上升的,需结合具体情境,用发展的眼光解读、审视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国方.构建“五位一体”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2008(7):63.
[2]胡锦涛,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1-04-24).http://www.gov.cn/ldhd/2011-04/24/content_1851436.htm.
[3]沈刘峡.从高校行政管理的弊端看提高学术管理的地位和水平[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72.
浅谈高等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1.高等教育论文参考
2.高等教育论文
3.中国高等教育论文精选
4.高等教育论文精选
5.关于高等教育的论文范文
浅谈高等教育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