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学生心理的论文

发布时间:2017-06-13 08:13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其健康的重要组成因素,是影响中学生性格建立与完善的内在要素。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中学生心理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浅论中学生心理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论中学生心理的论文篇一

《浅论中学生心理特点》

摘 要: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其健康的重要组成因素,是影响中学生性格建立与完善的内在要素。但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心理问题仍存在。中学生日趋独立,但看问题依旧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自我独立意识日趋强烈,但生活能力与经验严重不足;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比较突出。中学生一系列心理特点的形成主要受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影响。为了给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为其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特点影响因素 健全途径

“90后”的中学生生活环境优越,是父辈、祖辈的心肝宝贝,面对色彩缤纷的世界,有更多精神养分供他们汲取,但伴随着更多的诱惑。作为祖国的未来,“90后”们承载着祖国发展的未来,所以他们的思想动态格外引人注意。

一、中学生心理特点概述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大,遇事冲动,缺乏理智和自我控制能力,初入社会,易受不良信息的诱导,误入歧途。身体上发生变化,对心理产生影响,紧张,好奇,甚至恐惧。青春期是中学生独立意识觉醒和形成的时期,对中学生性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表现为情绪低落、消沉、易怒。

(一)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与看问题的片面、主观、偏激的矛盾。

中学生自我意识觉醒,认为自己是一个能独立思考的成年人,有强烈的独立感;接受的知识由形象转向抽象,思考问题的方式向抽象思维靠近,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习惯。但是这样的思维往往是不完善的、偏激的。因而导致分析问题,处理生活和学业中遇到的问题带有很大的情绪性和片面性。

(二)好奇、敏感、争强好胜与感情脆弱、缺乏意志力的矛盾。

中学生精力充沛,勇于拼搏,但是自我控制力不足,缺乏意志、毅力。一旦挨了批评、遭到挫折,很容易心灰意冷、悲观失望。厌学的学生多是从一次或连续几次失败开始的。

(三)生理上迅速发展与心理发展滞后的矛盾。

青春期的中学生身体上开始变化,他们对这些变化缺少必要的知识和心理准备,一部分学生心慌甚至恐惧,另一部分学生会产生比较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想获得这方面知识,但限于环境的局限性,找不到学习这方面知识的正当途径,又羞于对家长和老师说出自己的困惑。平时表现比较内向的学生往往在这一时期表现得更消沉,不愿和别人沟通,更内向和孤僻。

二、影响当代中学生心理的因素

一个人的性格如何,是否开朗大方,是否积极向上,不仅是他本人决定的,更多的是由客观环境决定的,如他所处的家庭、学校环境及生活周边的社会环境。这些客观因素共同铸造了一个自我意识还不很完善的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如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自卑且具有强烈的反叛心理,不服管束;一个“贵族”学校的学生更容易学会攀比,将注意力放在除学习以外的地方;学校周围充斥着形形色色的网吧、游艺厅等娱乐设施的地方,学生更容易受到诱惑而误入歧途,可见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会对中学生的心理有重要影响。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中学生心理特点形成的首要影响因素。

家庭教育有两种形式:一是家长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子女产生影响。如对孩子进行表扬和批评等,这是一种显性教育;二是家长利用和控制家庭环境并使之对子女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注意自己的言行、布置家庭环境等,这是一种隐性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更多是来自家庭的隐性教育。

(二)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对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影响同样重要。

中学生的任务是学习,学习文化知识、社会知识。老师、同学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周围同学产生类似于家庭隐性教育的影响。在学校中,以班级为单元,学生自觉将自己归属于这个集体,班主任的工作很重要,处理不当会让学生产生不公的心理,认为老师有意偏颇,形成心灰意冷、故意反叛的心理特点。

(三)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对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影响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学生自控力不足,很易受到诱惑。现在对中学生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是网络,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给学生带来好处,对中学生产生不良诱惑。校园周围的暴力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问题,由于模仿因素的存在,学校周围的暴力不仅会危及学生的身体健康,更会对他们的思想产生危害,影响学生心智完善和发展。

三、健全中学生心理的途径

为给中学生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必须从多方面着手,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学生学习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

(一)努力给中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一位哲人曾说,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竞争是国家和民族的母亲们的竞争。父母是中学生天生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孩子一生的奠基。

1.家长的思想观念要更新。很多家长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学习,教育孩子基本凭借上一辈的经历。而这种代代相传的经验良莠不齐,有好有坏。曾清华曾说:“家长素质不提高,观念不转变,那就只有让孩子承担代价。

2.要坚持全面性。学校教育管的,家庭教育要管;学校教育不管的,家庭教育也要管。社会教育要完成的,家庭教育要完成,社会教育触及不到的,家庭教育责无旁贷。参与人员全面,家庭成员都要参加教育孩子的工作,共同做好家庭教育。

3.要具有示范性。家长在潜移默化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用积极的暗示。小孩子模仿就是学习,做父母的要严格以身作则,自己的言行要做到:孩子在看着我,对于事情要乐观,不抱怨社会,不埋怨他人,对老人孝顺,夫妻友善;面对孩子时,要对他们满怀希望,给予他们信心,不以居高临下的身份压制孩子的想法,积极沟通,了解孩子们的思想,给予尊重。家庭生活中,由于生活压力等原因,争吵不可避免,一旦发生分歧,请远离孩子,尽量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这影响他们的一生。

(二)努力给中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中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时间是在学校,在这期间,班主任要做好辅导工作,不能让学生感觉被冷落,被忽视甚至被遗弃,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老师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你。班主任不可自外于班级,应当与所带班级融为一体,力求以一颗仁爱平等之心对待每一位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体验他们的内心感受,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必须协调科任教师、家长、社会等各种教育力量,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对学生进行协调一致的影响。班主任要做好家长、学校之间的纽带,建立家庭、班级、学校三者之间的完善系统,及时沟通学生的心理动向。这就要求班主任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保持密切联系。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按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教育规律施教;正确运用现代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合理运用心理测量工具、心理咨询技术、方法和手段;要采取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如学科渗透、专题训练、咨询和辅导等。同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向全体学生,不能局限于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而应促进全体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要指导学生积极适应,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消除心理问题,形成正常的智能,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培养乐观进取、自信自律、负责守信、友善乐群、开拓创新、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学校活动对中学生良好心理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动手动脑的课外活动能引起好动中学生的兴趣,培养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活跃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增强生生之间的合作,不断锻炼与人相处的能力,让他们的心理更活泼健康。

(三)努力给中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改善中学生的社会环境,要改善中学生生活周边的环境,让黑网吧、黑游艺厅远离中学生的生活。可以建立一些针对中学生的网站,吸引中学生,使中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其次让中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健康的方向上。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判别是非的能力,使其能远离不良信息,并使用网络为自己服务。引领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培养社会责任感。政府和媒体要注意传媒中的宣传,让不利于中学生成长的一切信息远离荧屏等信息媒介。

只要调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力量且协调起来,一定可以为中学生营造适合他们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张学珍.中学生现状喜忧参半[J].中国妇女报,2009-11-28.

[2]佐斌.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实考察[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4).

[3]马肃霜.基于学生健康人格的班级环境构建[J].基础教育参考,2010(3).

[4]李海燕.当代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J].中等职业教育,2008(15).

[5]叶金香.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J].江西教育,2001(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浅论中学生心理的论文

浅论中学生心理的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