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抗战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发布时间:2017-06-18 21:12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伟大斗争实践的精神结晶。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有关抗战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抗战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一

《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

摘要: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启示:抗日战争的民族精神激励着我们实现伟大中国梦;新形势下继续坚持与改善党的领导;人民的支持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今天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保证;日照人民在抗战中的贡献给我们留下了积极的精神财富。

关键字:抗日战争;党的领导;三三制

作者简介:房玉霞,中共日照市委党校哲学科社教研室。

中图分类号:D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5)10-277-02

一、抗日战争的民族精神激励着我们实现伟大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在抗日战争七十周年大会上指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灿烂文明,也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明天。前进道路上,全国各族人民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万众一心,风雨无阻,向着我们既定的目标继续奋勇前进!”

八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1840年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辱的首次胜利。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国人民经过及其艰难困苦的斗争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才取得的伟大胜利。据统计,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人数在两千一百万人以上;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达一千亿美元(其中财产损失约六百亿美元)。它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在抵御外辱中屡战屡败的先例。洗刷了鸦片战争以来我国人民所受的屈辱地位,成为中华民族从落后挨打的东亚病夫到重新振兴的东亚强国的一个转折点,也为中国不久的将来的独立与解放奠定了坚定下强大的基础。抗战的最后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世界地位,改变了过去中国屈辱的世界形象,中国人民极大的提高了民族自信心,并且在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这种民族精神对于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与实现伟大中国梦依然是强大的动力。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概念。其主要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即: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和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实现途径是必须坚定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伟大旗帜、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建设。一定意义来说中国梦即是国家民族的梦又是人民的梦,需要强大的民族精神作为动力支撑才能实现。

二、人民的支持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今天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保证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条不同于国民党集团的片面抗战路线的全面抗战路线,那就是动员和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建立最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比如根据地的敌后抗日民主政权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即是各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的民主政权,在政府工作人员中实行共产党员、中间派、非党左派进步人士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的政权制度。这样的民主政权有助于团结各方抗日的阶级阶层。我们的八年抗战之所以在敌强我弱,而且敌我力量相差悬殊的情况下,最后赶走日本侵略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场战争是中共领导的人民战争。从1840年以来,西方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而且各个阶层的爱国人士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复兴,对于如何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耻辱,都进行了不同的探索,从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到义和团运动,从封建阶级的改革派的洋务运动到清政府的立宪运动,从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最后无疑都失败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最广大人民的参与。革命家孙中山临终前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遗嘱中写道:“余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1949年我们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政权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很多方面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权力腐败、收入差距过大、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的激增等等。这些问题是严重危害人民利益的事情,并且严重影响了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获得人民对于党的支持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支持是增强党的执政合法性的重要保证。我们应该在和平建设年代具有居安思危的思想,就如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所提出的,我们党的执政地位“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党的先进性的保持也不能吃老本,成天躺在过去历史的功劳簿上,当前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容易改革的已经改完,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我们的党更应该在这个时候保持党的先进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刻把老百姓的疾苦放在心头,想人民所想,做人民所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不能把十八大以来,党为了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而动员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看作是一阵风,应该常态化,制度化,作为党员干部要从坚守岗位做起,从自己做起。正如十八大指出的“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三、新形势下继续加强与改善党的领导

抗日战争之所以最终能取得伟大胜利,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战军队开辟了敌后抗日战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抗战时期的政治政策、土地政策以及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抗日战争是1840年以来我们首次取得的抵御外敌的胜利,1840年以来到抗日战争之前,中国的爱国人士对于如何摆脱中国的屈辱,实现中国的独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到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从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维新运动到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最后所有的尝试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除了由于我们的敌人过于强大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先进生产力代表的阶级的领导。十月革命一声咆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批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就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自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国革命就焕然一新了。可以这样说,没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人民与历史的选择,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的保证,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既要坚持党的领导还要改善党的领导。我们的党已经从一个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的革命党转变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执政党,党应该转变党的工作方式,党的工作重点,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从实际出发等等。在处理党政关系方面,要积极推进党政关系的民主化、法治化、程序化。加强党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思想领导。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积极转变为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党的领导更具有合法性。在处理党内关系方面积极发扬党内民主,积极促进实现党代会的年会制,积极发挥党代会的最高党内权力地位。党的八大就提出我们的党代会确定为每年召开一次,但是后来一直没有实现。在推荐党的领导干部候选人方面,要上下共同提议推出候选人。而不是由上级党委任命,再等额选举。

四、日照人民在抗战中的贡献给我们留下了积极的精神财富

八年抗战中,在党的领导下,日照人民抗日武装由无到有、由弱到强,放手发动人民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变日军后方为前方,减轻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压力,为赢得日照解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日照人民抗日武装分别协同八路军主力部队夺取了甲子山战役、三关口战斗、石沟崖战役、莒城战役等较大规模战斗的胜利,又积极承担起站岗放哨、清查汉奸特务、侦察敌情、传递情报、破坏交通、反对资敌、维持社会治安、建立和保卫抗日民主政权、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等任务,以分散游击的方式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为对日全面反攻、光复日照立下了卓越功勋。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日照在经济、政治、社会管理创新各个方面总起来说运行良好,经济稳中有进,政治稳定,社会管理创新方面走在全国前列,2014年日照社会组织建设获得国字号,全国七十个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日照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同时还面临不少挑战:经济新常态下,经济面临下行的压力;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高层次人才和创新支撑不足等等。为了克服困难,使日照成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临港工业和海滨旅游业发达的阳光城市的目标,我们必须继续保持抗战精神为我们今天的日照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注释: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179.

【2】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9.5.

有关抗战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二

《铭记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

摘要:抗日战争有自己的历史和精神;历史不能忘记,精神不能丢失。铭记抗战历史,要从中汲取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和历史警示;传承抗战精神,主要是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团结奋斗精神和自力更生精神。

关键词:正义战争;教训警示;中国魂;爱国主义

弹指70年,日月换新天。抗日战争已成历史,抗战精神历久弥新。历史如镜,可知兴衰;精神如虹,磅礴霄汉。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

铭记抗战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一定要“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1]。总书记讲的历史,既包括古代历史,也包括近现代历史。抗日战争留下的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和历史警示,是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铭记于心。

遥想当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以中国为对象。日军从1931年七七事变开始的全面侵华战争,肆意烧杀掠劫残暴凶狠,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和耻辱。日寇在华的暴行罪恶,欠下的累累血债,可谓触目惊心,令人发指,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倾东海之水,涤恶难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不愿做奴隶的中华儿女被迫发出愤怒的吼声,奋力进行殊死的斗争。六年局部抗战,八年全面抗战,从战略防御阶段到战略退却阶段再到战略反攻阶段,付出沉重代价,赢得最后胜利。据资料:在艰苦卓绝和波澜壮阔的八年全面抗战中,中国军民共歼灭日军150余万人,约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伤人数的70%,对日本法西斯的覆灭起了决定性作用。中国人民为争取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军民伤亡总数达3500万人以上,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达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多亿美元。抗日战争时期,四川是支撑中国半壁河山的后方基地。自武汉失守以后,四川成了正面战场的政治军事财政经济的中心,因而有“四多”,即出兵最多,出钱最多,贡献物资最多和出力最多。此外,四川还先后接纳和安置了大量迁川的机关、企业、学校和成千上万的难民。一句话,四川人民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完全是日本军国主义(或者说法西斯主义)的军事挑衅和疯狂迫害引起的,是被迫进行的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与此相反,日本进行的则是邪恶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二者具有本质区别。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惊天动地的伟业和不朽的爱国篇章。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一举洗雪了百余年来的民族耻辱,创造了半殖民地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显示了处在进步时代的中华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从发展规律看,巨大的历史灾难,往往以巨大的历史进步作补偿。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和里程碑,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奠定了坚定基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得到世界各国人民其中包括日本善良正义的人士、尤其是苏联红军和美英联军的帮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抗战壮举,载入史册;抗战故事,传遍全球;抗战成果,惠民子孙;抗战军民,功劳卓著;抗战英烈,永垂不朽!

抗日战争雄辩证明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是忠于祖国、热爱和平、善良忠厚、勤劳勇敢和不畏强暴的民族,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各民族之林的能力;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利益最坚定的维护者,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率先提出武装抗日的主张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并依靠自己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员、干部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长期抗战,成为中华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内讧分裂则国运衰,团结统一则民族兴。全国各民族各阶层的大团结,军民军政的团结,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真正铜墙铁壁,是打败侵略者的根本保证。战争伟力之最深厚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战争是克敌制胜的法宝,而强大的军队和国防力量是捍卫自己独立和主权、维护自己的尊严、安全和领土完整的保障。

抗日战争提供的历史教训和历史警示有如下四条:

其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强权压不倒公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多行不义必自毙,玩火者必自焚。

其二,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军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意味着战争。这五个主义往往交织在一起,是对文明的反动,是社会发展的毒瘤,是最坏的政治,是邪恶战争的根源(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是政治以特殊方式的继续),是世界和平的死对头。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它们在作祟。

今天,这五个坏主义的变种、残余、流毒在世界上某些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日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骚动着,由此引发诸多矛盾冲突和危险灾祸。同这五个坏主义作斗争,是世界人民共同的长期的艰巨复杂的任务。

其三,落后要挨打,羸弱被人欺。按理,在文明社会,对弱者应该保护和帮助。但在“丛林法则”支配下,弱肉强食,落后挨打。以强凌弱,欺软怕硬,是一切霸权主义者对外侵略扩张的惯用手段。旧中国积贫积弱,民不聊生,政治黑暗,制度腐朽,军阀割据,内战频仍,内耗严重,一穷二白,一盘散沙,结果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抛开外因不论,仅就内因而言,正如古人此说:“人必自侮也,然后人侮之;国必自伐也,然后人伐之。”这一历史教训,是用鲜血换来的,痛定思痛,刻骨铭心。为了防止历史悲剧重演,我们必须建立和健全完善先进的社会制度,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强国富民。自己强大了,别人才不敢欺负我们,我们才能有效地防止侵略战争,即使战争一旦强加到我们头上时也能够置敌于死地。当然,我们永远不会称强逞霸、侵略别人;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积极因素。古人有言:“树欲静而风不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中国在战后由弱变强,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令国际社会刮目相看。这种变化,必然在全世界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并对现有不合理的世界格局(秩序)提出挑战,也难免遭到霸权主义者(他们是现行世界格局下的既得利益者)的怀疑、指责、刁难、遏制,乃至中伤、毁谤。对此我们应该多作宣传解释、协调沟通,并有理有利有节地进行斗争。

其四,中国是亚洲大国,日本是亚洲强国,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一苇可航。和平共处,友好往来对两国人民有利有福,反之则是害是祸。从甲午战争开始,日本就欺侮中国,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大举侵略中国,从而长期严重地破坏了两国的友好关系,此关系一旦被根本伤害后很难修复。进入20世纪70年代,虽然中日邦交得以恢复,但离真正意义上的中日友好,还距离遥远。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改善中日关系,关键是日方必须承认那场战争的侵略性质,必须接受战后对军国主义的正义审判,必须承认日本的战争责任,也就是直面过去,正视历史,承认错误,真诚悔改,与军国主义―霸权主义彻底决裂,真正走和平发展道路。1972年,为恢复日中邦交谈判来到北京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在周恩来总理为他举办的欢迎宴会上讲到那场战争时,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给中国添了很大麻烦”,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批评。在整个复交谈判过程中,中日围绕历史问题等多次展开激烈交锋。尔后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时签署的《联合声明》写道:“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特别是日本首相村山富市1995年8月15日发表谈话,承认日本在一段时间里实行了“错误的国策”,由于日本的殖民统治和侵略,给亚洲各国人民造成了极大损害与痛苦。显然,这是一次有诚意的表达,体现了当时日本政府认识上的进步和态度的改善,因此受到欢迎。与此相反,战后依然存在并日益猖狂的日本右翼势力(或者说极右势力),悍然置其政府承诺于不顾,甚至公然否定村山谈话,顽固地坚持错误,文过饰非,宣传谬论,特别是安倍晋三第二次担任首相以来,在东京审判、历史教科书、南京大屠杀、慰安妇、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主权等问题上不断制造争端,掀起风波。以安倍为代表的日本右翼势力,无视历史,嘲弄历史,篡改历史,上演一出出历史闹剧,使刚刚有所好转的中日关系变得复杂紧张恶劣。对这种倒行逆施,必须予以坚决回击并随时保持高度警惕。

传承抗战精神

抗日战争锻炼了中国人民,大大促进民众的觉悟和团结,孕育和铸造了抗战精神。多难兴邦,殷忧启晟。正是深重的灾难、巨大的危险、严峻的考验,使东方睡狮猛醒,古老的民族精神抖擞,焕发青春活力,因而抗日战争成为锤炼民族品格、弘扬民族精神的工场和课堂。抗战精神是中国军民和中华儿女在反击日本侵略者的过程中决心、意志、理想、信念、道德、情感的升华和结晶。它坚挺起中华民族的脊骨,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生命力,有效地支持推动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在抗战胜利40周年之际,一些抗战老兵(他们也是共和国的元帅和将军)挥笔写出如下纪念性诗句:“潇潇夜雨洗兵马,殷殷热血固金瓯。”(聂荣臻)“龙腾虎跃杀声震,狼奔豕突敌胆寒。”(徐向前)“举国同仇驱倭寇,寰球戮力灭狂痴。民心归向终难犯,众志成城不可移。”(洪学智)“黄河波涌民族泪,太行峰叠壮士剑。醒狮一吼天地动,金戈铁马扫狼烟。”(刘志坚)“山河破碎心亦碎,报国张弓射金矢。”(萧劲光)“老红万点尽心血,新绿千重倾忠贞。”(李志民)“军民布下天罗网,满山遍野皆英雄。”(萧华)“民族团结御外侮,国共合作青史传。”(钟期光)[2]他们所点赞的,正是伟大的抗战精神。在中国人民心目中,抗战精神十分珍贵神圣。它如长江黄河,滔滔不绝,汹涌澎湃;如昆仑泰岳,高耸云天,坚不可摧;不是利剑,胜似利剑;不是长城,胜似长城。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发扬、大提升。众所周知,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国家民族的灵魂。鲁迅说得好:“惟有民魂是值得最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进步。”[3]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大举侵略中国,中国军队接连失败,士气低落,一蹶不振,国家民族的命运岌岌可危。有鉴于此,梁启超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发出“兵魂销尽国魂空”的悲叹和“中国魂安在乎”的疑问,强调:“今日所最要者,是制造中国魂是也。”[4]与之相呼应,一位作者写道:“民族而能立国于世界,则必有一物焉,本之于特征,养之以历史,鼓之舞之以英雄,播之于种种社会。扶其无上之魔力,内之足以统一群力,外之足以吸入文明与异族抗。其实力之膨胀也,乃能旋转世界而鼓铸之;而不然者,则其族必亡。兹物也,吾无以名之,名之曰国魂。”其时,由于帝国主义的欺凌,“幢幢华裔,将即为奴;寂寂江山,日变其色。”于是人们用悲怆的声音为祖国招魂:“中国之国魂安在乎?国魂兮,盍归来乎!”[5]伟大的抗战精神,就是国难时期我们的国魂、军魂、民魂。它是救国之魂,胜利之魂,复兴之魂。一度麻木沉睡、几乎丢失了的中国魂,终于在为日寇疯狂侵略所激起的抗日战争中苏醒了,归来了!这是不幸中的万幸。

抗战精神具有丰富内容,包括覆巢之下,宁有完卵,灭族之仇,不共戴天;同仇敌忾,保家卫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驱逐寇虏,洗雪国耻,河山再造,日月重光;兄弟阋墙,共御外侮,国共弃嫌,团结对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英勇顽强,坚贞不屈;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浴血奋战,浴火重生;崇尚气节,临难不苟,宁为玉碎,毋为瓦全,宁做战死鬼,不当亡国奴等等以及军民合作,发展生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简要归纳,抗战精神是四种精神:即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团结奋斗精神和自力更生精神。抗战精神,一言以蔽之,那就是正气。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溟……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一个人,一个国家和民族,必须有一股子气,有一以贯之的精神,活的就是这个精气神。我们深信:民族伟精神,光辉争日月;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抗战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和巩固的忠诚和热爱自己国家(祖国)的一种意识、情感和心理状态。它的基本内容,是爱祖国河山,爱祖国人民,爱祖国文化。爱国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忠国、利国、忧国、救国和报国,坚决维护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尊严、荣誉、核心利益,为国家民族的独立统一、安全稳定和繁荣昌盛而不懈奋斗。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核,是根深蒂固的国家观念,其内容为“五知”,即在一耳之上深知有国家,在乡域之上深知有国家,在政府之上深知有国家,在异族(外国)面前深知有祖国,在世界面前深知有祖国。人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在和平时期存在着、积累着、传承着。可以说,爱国情结,与生俱来,不问理由;爱国行动绝对必须,道理明确。一旦国家民族遭受外敌侵略,国土沦丧,国难当头,爱国主义精神就显得格外重要,表现得异常鲜明浓郁强烈集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一大批作为爱国主义精神化身的英雄人物纷纷涌现,蔚为壮观。在八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或者说十四年抗日战争(1931年―1945年)时期,在爱国主义旗帜下,中华儿女,不分民族宗教,不分海内海外,不分男女老幼,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演出了一幕威武雄壮的全民族抗战的活剧。爱国主义精神在抗战中,表现为国家民族利益至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真诚觉悟;覆巢之下宁有完卵,山河破碎我心碎,社稷倒悬我命悬的忧患意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尽心尽责,勇于担当的坚定意志;愚公移山,精卫填海,救危亡于累卵,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气概;视死如归,慷慨捐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不要一看爱国主义就认为是好东西。爱国主义有两种:一种是正义的爱国主义,另一种是邪恶的爱国主义。日寇侵华时中日两国都高喊爱国,根本区别在于一个是正义的,一个是邪恶的。”[6]作为抗战精神核心的,无疑是正义的爱国主义,与日本侵略者的邪恶爱国主义有本质区别,不可混为一谈。日本那邪恶的爱国主义,本质上是军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是一种邪气、戾气。中国军民拥有的正义的爱国主义,反对军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体现了大仁大义,大道大德,是一种正气、浩气。用孟子的话来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7]在一定意义上讲,抗日战争的胜利,就是正气浩气对邪气戾气的胜利。

抗战精神作为文化现象,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抗战精神作为民族精神、民族血脉、民族基因,必将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抗战精神作为时代精神,具有时代特征、时代烙印和时代局限性。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历史性中有共时性,时代性中有永恒性,沉淀力中有生命力,因此不会因抗战的结束而宣告过时,它将与时俱进,经久不衰。由此可见,传承抗战精神既有必要,又有可能。正确理解的传承,并非原封不动,生搬硬套,而是身体力行,发扬光大,创造性继承和转化。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异常艰巨复杂的任务和事业,绝对需要极大地振奋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有中国精神。”[8]“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9]对国家、民族来说,精神支柱是最坚强的支柱,精神纽带是最牢固的纽带,精神武装是最重要的武装,精神优势可以创造战略优势,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继承发扬抗战精神、团结奋斗精神和自力更生精神,无疑有利于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和弘扬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我们要通过宣传教育、研究总结、讨论切磋、回忆对比、参观访问,尤其是通过文艺创作、表演和欣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等方式,使抗战精神深入人心,走进千家万户;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真正成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奋发进取、兴旺发达的永恒的历史主旋律,从而激励和引导全国人民披荆斩棘,开拓前进。

注释:

[1]引自2014年4月14日《人民日报》。

[2]引自《新华文摘》1985年第9期《将军诗》。

[3]引自《鲁迅选集》中的《学界的三魂》一文。

[4]引自梁启超:《饮冰室自由书》。

[5]引自《浙江潮》1903年第1期《国魂篇》。

[6]引自季羡林:《再谈爱国主义》。

[7]引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8]引自2014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

[9]引自2015年1月25日《人民日报》。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有关抗战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