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长命的皇帝
一国之历史,有其最,一国之帝王,有其最,而乾隆皇帝是康乾盛世的重要角色,且看看乾隆皇帝的平生和经历吧。
中国的皇帝谁最长命
乾隆帝(庙号:清高宗,进号:纯皇帝,名讳:弘历,袭承关系:清世宗雍正第四子)是我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享年89岁。
乾隆所以长寿,除去饮食起居条件优越,喜好习武强身外,最重要的就是一生酷爱书法,把所吟所赋凝于笔端,当作健身执法,这是他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把习练书法作为健身之道,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周、秦时期就已把书法作为“六艺”课程之一。
纵观历史,书法家大多长寿。如著名的书法家、书写《九成宫》的欧阳询,终年85岁。写《夫子庙》碑的虞世南,活了89岁。写《多宝塔》和《麻姑仙西云记》的颜真卿,死时76岁。写《玄秘塔》的柳公权,享年88岁。 习练书法所以能够健身,是因为在回避之前需要沉思凝神,心不外弛。挥毫时要心正气和,一心专注,一气呵成。实际上和气功有着许多相同之处。 乾隆自由酷爱书法,周围有很多大学士做老师,严格教导。继位后又孜孜不倦,刻苦用功,每到一处都提笔留诗。从皇宫到酒楼,从行宫到古刹,几乎随处可见乾隆墨迹。据史载:“高宗万几之暇,惟事丹铭,御制诗五集,至十万余首。”(《清朝野史大观》)当然,这里未免有点夸张,据说,有的学者考证只有五万多首。这在历史上也是颇为可观的。历史上写诗较多的可算是南宋诗人杨万里了,一生作诗两万多首。集唐、五代两千多位诗人作品的《全唐诗》,也不到五万首。所以有人说乾隆诗词遍天下,确是事实。 乾隆所以酷爱书法,是和幼年所受的教育分不开的。清朝作为少数民族统一中国后,深深感到必须学习优秀的汉文化,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所以定都北京后,对宗室子弟八旗少年学汉文、临碑帖每天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康熙曾亲自指导乾隆习练书法,并且教导习练书法是健康之本:“人专心于一艺一技,则心不外驰,于此有益。朕所及明季人与我国之嗜旧,善于书法者俱寿考而身强健。富有能画汉人或造物匠役,其巧绝于人者皆寿至七八十,身体强健,而作如常……” 古人成功的经验和康熙的熏陶,使乾隆成为终生酷爱书法诗文并且长寿的皇帝。
乾隆
爱新觉罗·弘历 (1711年-1799年),清代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弘历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化建设的政策并指示编了很多有价值的书。他开博学宏词科,招纳天下人才,下令征求书籍,弘历汉文水平很高,能诗善画,精于骑射。弘历武功赫赫,在镇压边疆地区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巩固了多民族的清帝国。弘历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庙号“清高宗”,谥“纯皇帝”。
康熙五十年(1711年),爱新觉罗·弘历出生于北京雍亲王府。弘历自幼聪明,五岁就学,过目成诵。
康熙六十年(1721年),据说康熙帝在雍亲王府就是后来的雍和宫第一次见到了孙子弘历,当时弘历十岁,一下子就为其祖父康熙帝所喜爱,令养育宫中,亲授书课。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书立储密旨,立弘历为继承人,藏于锦匣,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
雍正十一年(1733年)弘历被封为和硕宝亲王。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凌晨,雍正帝去世,内侍取出谕旨,宣布弘历即位,改明年为乾隆元年。
即位前期
乾隆帝[1]即位后,以“宽猛相济”理念施政,先后平定新疆、蒙古,还使四川、贵州等地继续改土归流,人口不断增加,在乾隆末年时突破了三亿大关,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统治期间与康熙、雍正三朝合称“康雍乾盛世”(或称康乾盛世)。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下令编纂《四库全书》,历时9年成书,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庞大的百科全书。
同时,乾隆为了打击朋党以及加强对人民主要是汉人的思想控制,大兴文字狱,并借此焚书箝制汉人反清思想的传播 。
统治后期
中年以后,乾隆帝逐渐好大喜功,不但大兴土木,六下江南耗用国家人力物力,贪污腐化又再开始盛行,整个清王朝亦在乾隆后期由盛转衰。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爆发甘肃冒赈案可视为清朝盛世的分水岭,此案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已经发生,牵连布政使及以下各道、州、府、县官员113人,震动全国。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又有甘肃人苏四十三率回民起义。而乾隆的宠臣,即为后人所熟知的贪官和珅,在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八,嘉庆帝下谕宣布将其革职,下狱问罪之后,抄没的家产相当于当时清王朝国库十五年收入,是中国历史上有史可考的第一巨贪。乾隆晚年精力不济、“多从宽厚”,纵容腐化,大家对腐败习以为常。乾隆帝也承认:“各省督抚中廉洁自爱者,不过十之二三。”。
国家封闭而排斥外来文化,并持续对天主教实行禁教政策。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遣使乔治·马戛尔尼于乾隆83岁时到中国寻求驻节,但双方出现与乾隆皇帝会面采“单膝下跪”(英方主张)或“三跪九叩”(中方主张)的礼仪之争,最后以“单膝下跪”而为礼。乔治·马戛尔尼在中国停留的5个月内,对中国的情况作了详细的调查。回国后,马戛尔尼向英国议会写出报告说:“中国是一艘破旧的大船,150年来,它之所以没有倾覆,是因为幸运的遇见了极为谨慎的船长。一旦赶上昏庸的船长,这艘大船随时就可能沉没。中国根本就没有现代的军事工业,中国的军事实力比英国差三到四个世纪。”
传让皇位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1795年10月15日),圆明园勤政殿,为了不超越自己的祖父康熙帝的在位时间(61年),已御极天下60年的乾隆决定禅位于自己的儿子,弘历当众开启了密封二十二年的鐍(jué)匣,宣布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改名颙琰,命他即日移居紫禁城内毓庆宫,以第二年为嘉庆元年。正月初一举行传位大典,自己退位称太上皇帝,仍自称“朕”,太上皇谕旨称为“敕旨”。皇帝处理“寻常事件”,如果有重要军国大事以及官员任免,由太上皇亲自指导处理,新授府道以上官员,都要到太上皇前谢恩。太上皇每天还要对皇帝“训谕”。
嘉庆元年的正月初一日(1796年2月9日),一场千年罕见的传位大典在紫禁城举行。八十六岁的乾隆皇帝不靠搀扶,迈着稳健的步伐登上太和殿宝座的台阶,就皇帝宝座。宝座前地上放着拜垫,宝座东侧案上陈放着传位诏书和皇帝玉玺,皇太子颙琰立在西侧,侍卫近臣分立太和殿内外,大殿前广场文武百官按文东武西原则,分班肃立。朝鲜、安南、暹罗、缅甸等属国也派使臣前来朝贺,场面庄严、壮观。授玺后,礼部鸿胪寺官员诣天安门城楼,恭宣嘉庆帝钦奉太上皇帝传位诏书,金凤颁诏,宣示天下。
退位为政
弘历在禅位之后仍居住在养心殿掌控朝政。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十九日,太上皇在圆明园召见属国使臣,告诉他们:“朕虽然归政于皇帝,大事还是我办。”
嘉庆帝对乾隆十分顺从,当时朝鲜使臣向国内报告清朝情况,说嘉庆帝“侍座太上皇,太上皇喜则亦喜,太上皇笑则亦笑。” 随着乾隆太上皇的身体逐渐衰迈,和珅逐渐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
乾隆刚一退位,湖北、四川多处爆发叛乱,后有数十万人参加,波及川、陕、鄂、豫、甘5省。乾隆立即分兵镇压各路叛军,战局进展很不顺利,白莲教叛军虽遭到一些打击但仍如火如荼。和珅怕影响太上皇的心情和健康,对他往往报喜不报忧。
与世长辞
嘉庆三年(1798年)十二月,乾隆病重。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辰时(1799年2月7日晨7—8点),乾隆太上皇在养心殿病逝,享年八十九岁。谥“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葬河北遵化清东陵马兰峪之裕陵。
政治
缓和矛盾
弘历即位后首先缓和雍正在位时期造成的政治紧张气氛。乾隆初年,为了缓和紧张的政治气氛,调节矛盾,改善各方面的关系,还对雍正的政策做了较大的改变和调整。他在元年颁布的谕旨中明确宣称:“ 政令繁苛、每事刻核,大为闾阎之扰累。……朕即位以来,欲减去繁苛,与民休息。”乾隆在位初期,不但成功地改变了雍正的某些政策措施,消除了积弊,并且提出“ 中道政治”和“ 宽严相济”的施政方针,为自己的政策转变制造根据,进行舆论宣传。他一上台就宣称,“ 治天下之道,贵得乎中,故宽则纠之以猛,猛则济之以宽“”,天下之理,惟有一中。中者无过不及,宽严并济之道也”。他写的诗中也说:“一张一弛文武道,吾亦因之悟政要。”
乾隆初年,讲了很多“宽严相济”的道理,反复阐述,不厌其详。乾隆不讳言自己“ 赋性宽缓”,但又说不能宽大无边,要济之以严。有时候,他公开说“ 政尚宽大”,宽比严好。他在经筵讲章中发挥这个思想,“ 宽、信、敏、公,乃圣王治世之大本,而必以宽居首“”,圣王出治,舍宽其何以为敷政宁人之本哉” 。乾隆晚年的诗句中也说“ 政实宜宽弗宜猛”但在绝大多数场合,总是宽严并提,把两者看做因时而异,相辅相 成的“,宽以济猛,严以济宽,政是以和”,这是乾隆认定进行统治的不二法门。
乾隆二年(1737年),他就释放了雍正末因贻误军机而判死罪的岳钟琪、傅尔丹,赐予允禟等公爵。
乾隆十三年(1748年)是乾隆朝政治的一个分水岭。乾隆的统治从宽仁变得严峻。这一转变的导火索则是孝贤皇后富察氏的离世。皇后素为乾隆所爱,她的去世给乾隆带来巨大的精神打击,在富察皇后丧服期间,乾隆帝一反常态,多次无故暴怒而惩处官员。由于金川的失利,大批官僚将帅得罪,甚至被处死。皇后丧葬案和金川失利案,几乎同时掀起两股贬黜 、杀戮大官僚的风潮,对当时的政界和社会造成极大的冲击。
表面上看,皇后的离世,导致他性情大变。实际上,早在皇后离世的几年前,乾隆已经意识到清朝社会存在政治纪律松弛的弊病。只不过至爱离别的悲痛,进一步促使乾隆开始反思自己的统治方针,痛定思痛,乾隆决定改变统治策略。从严惩贪官到起用新人,乾隆的一系列动作,为乾隆全盛之世的到来,打下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还为多尔衮昭雪,复其王爵。这些措施缓和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对稳定王朝的局势是很有意义的。
重视吏治
乾隆帝把雍正年间因贪赃被革职的官吏一齐复职,对贪污案不予追究,放松对官吏的考绩,结果吏治又坏,贪风再起。
乾隆觉察后,从乾隆三年起他开始严肃处理侵贪案件,将性质严重,核实无误的贪污犯即行正法。
乾隆六年(1741年),处死了纳贿银千两的兵部尚书兼九门提督鄂善。从乾隆二十年(1755年)开始到四十年代,还处死了10余名职位很高的巨贪,如云贵总督恒文、云南布政使钱度、山东巡抚国泰、陕甘总督勒尔谨、浙江巡抚王亶望都被赐死、正法。
乾隆初中期,乾隆帝重视吏治,首先他重视官吏的选拔,他强调官吏应该年富力强,五十五岁以上的官吏要详细甄别,六十五岁以上的官员要带领引见,能否继任他要亲自定夺。他将不称职的官吏分成8类: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及、疲软无力、不谨、贪、酷,并给予不同的处理。在乾隆一朝,因考绩不合格受到降级或处分的官吏达6万多人。第二,禁止向皇帝进献,在初中期他禁止各省大员向皇帝进献方物、土产。第三,注重考绩,为了整顿吏治,弘历严格运用“京察”、“大计”考核官吏,过去那些不用考核的藩臬(布政史与按察司),也要考绩。他要京官以密折报告属吏是否贤良。第四,注意解决官员及其家属的生活费问题,给京官加薪,给外官发放养廉银,使官员安心职守。第五,处置贪官。这是指初中期的情形。
人才驾驭
弘历善于驾驭群臣。乾隆初年,朝廷中以鄂尔泰与张廷玉为代表的满汉两派斗争十分激烈,互相拆台。弘历不是打一派拉一派,而是对他们都进行严厉警告,并采取抑制手段,不让一派打压另一派,始终让他们保持平衡,避免了大分裂。
弘历重视对太监的约束。即位后就发表上谕,告戒太监不得越轨。“若太监略有放纵,许内务府总管先斩后奏。”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弘历将泄露朱批的太监高云从处以磔刑。
勤政安民
赵翼(1727年-1814年)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入值军机处,曾亲见乾隆勤政情况。
弘历总是卯时(早上5时-7时)起床。要是夏天,这时天已亮了;要是冬天,五更才尽。在军机值班的十多人,每晚留一人值班。恐怕第二天一早有事,非一人对付得了,便每日轮一人早上班相助,于是也在五更上班。平时大家不知乾隆帝何时起床。但从十二月二十四日以后,弘历从他寝室出来,每过一门,必响鞭炮一声,凭此就知道乾隆圣驾已到乾清宫了。这个时候,要燃一寸长的蜡烛天才亮。军机处的十多人,过五六天才轮上一个早班,已觉辛苦,但弘历则是天天这么早就上朝了。
平时无事时弘历也是如此。当西北用兵征准噶尔部和回疆之时,军事情报到达,即使是半夜,弘历也一定要起来亲自过目,如有要事立即召集军机大臣指示机宜,说很多话。赵翼作记录,有时从起草到恭楷誊正,得要一两个时辰,这时弘历还披着衣服等他。
八旗生计
八旗制度创立于关外时期,适应战事情况,是清朝的根本制度。清军入关后,随着统治的确立,八旗子弟被清朝帝国供养起来,“以清语骑射为本务”,不工、不农。不商。当兵者按一定标准发放钱粮,然而兵额有限,钱粮标准是祖宗定下的,不能调整。随着八旗人口剧增,每家人越来越多,而钱粮不变,加上物价上涨,生活奢侈,旗人的生计愈发艰难。八旗生计问题康熙末年出现,到乾隆时就很严重了。为此,康熙、雍正、乾隆三帝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增加兵额,添加“养育兵”;政府拨款给八旗子弟还债;资助部分在北京的八旗子弟迁居东北开荒等,然而效果都不理想,增加兵额远远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加重帝国财政负担又不能增强战斗力;政府拨款给八旗子弟还债助长了八旗子弟“等靠要”的心态;养尊处优惯了的八旗子弟也不愿意到东北开荒。这个问题困扰了此后历代清帝,直到清帝国灭亡。
中国最长命的皇帝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