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传统生态思想对构建现代生态文明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传统生态伦理思想 现代生态文明观 启示
[论文摘要]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实现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转换,科学汲取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自然观;克服传统思想的时代局限性,完善民主与法制相结合的社会体制;吸取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探索适合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观;对传统农业方式进行科学理性的改造,探索适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模式,对构建现代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稳定则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不仅仅是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更意味着生态文明的进步。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同时为我们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立足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现代生态理念,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生态伦理传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汲取“天人合一”思想,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对人类的实践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近代以来形成的机械自然观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片面强调人是自然的征服者和统治者,自然是人类可以任意驱使和宰割的对象,从而对自然采取横征暴敛、竭泽而渔的态度。可以说,这种自然观是导致今天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生态危机重重的思想根源。因此,为了防止全球性生态灾难的到来,使人类文明得以持续下去,必须从哲学的层面认真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自然观的变革,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总结现代生态科学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主张把人的角色从自然界的征服者改变成其中的普通一员,人类和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
我国传统伦理强调“天人合一”、“民胞物与”,把宇宙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人类追求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天人合一”思想包含着对自然系统本身秩序的维护和对生命物种生存权利的尊重,以及对其他非生命的自然系统的关心。这种有机论的自然观直观地把握了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整体图景,与建立在生态学和其他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生态自然观有共同之处。但是,由于缺乏现代科学理论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各种复杂规律的深刻认识,只能从总体上被动的适应自然生态规律、局部上利用经验积累的生态知识,实现的是较为原始的“天人合一”状态。我们今天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是在经历了工业文明的洗礼、生态状况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情况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回归。这要求我们在全面深刻地把握生物圈的规律和人与自然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的前提下,主动地适应生态规律,既用科学的生态理论来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服务,又利用它来恢复和重建被工业文明破坏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争取在更高的相互作用水平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因此,构建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生态自然观,应当深人挖掘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以现代复杂性科学知识对其进行阐释,以人类与自然界的共存为价值取向发展生产力,以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为中心建立生态化的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从而促进人类的世代延续和社会自然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我国传统生态思想对构建现代生态文明的启示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