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寿民间故事
灵寿县经历了春秋战国的文化洗礼,才为了不可少的古文化城市。在这片土地上流传着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灵寿民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灵寿民间故事篇一
提起同下村,全县闻名。但追问起“同下”村名的由来,传说却不一致。
那么,同下为什么取名叫“同下”呢?其中一个有意义的传说要追溯到一千九百年前的西汉时期。相传当时的同下叫“打鱼庄”,村上只有七八户人家,常年依靠打鱼为生。汉室外戚王莽叛乱夺取了西汉,皇族后裔刘秀为恢复刘氏江山,同王莽展开了殊死决战,由于寡不敌众,被王莽军队打得溃不成军。公元22年的冬季,王莽追击刘秀至滹沱河北岸。北风呼啸,河水冰凉,前有白浪滔滔的河水拦路,后有数十万王莽追军,怎么办?刘秀下令强渡。士兵怕冷,几次下水又后退上岸。见到这种情况,刘秀下令:“同下,全军将官一律不准骑马搭船,要和士兵一同下水渡河。”刘秀第一个下马跳入水中。在刘秀的带领下,全军将士一同强渡。当王莽军队赶到时,全军已经顺利过河。后来,刘秀几经周折,保存和壮大了自己势力,公元23年同绿林军兵合一处,直捣长安,杀死王莽,于公元25年建立了东汉。后来,打鱼庄的人们为纪念刘秀身先士卒的精神,改“打鱼庄”为“同下村”。
灵寿民间故事篇二
纪信台名扬灵寿周围几百里,甚至连北京人也知道。相传在很早以前,有一个居住在纪信台下的商人到北京去行商,走到北京的一个地方,碰到了一个老者。老者问商人是哪里人,商人回答说是河北灵寿人。老者惊讶万分,说:“听说灵寿有一个纪信台方圆几百里,到达台顶之时,还得歇上几歇?”商人说:“台并不像你所说的那样高大,但是也确有名气。”老者便对商人说:“我这里有一封信,请你送到纪信台上,到那里后,台前有一个碾子,你围着碾子顺转三圈,倒转三圈,门就开了。当门开后,你说明来意,把信交给他们,定有酬谢。”商人按照老者的意思做了,果然门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个童子问:“先生有何事?”商人说明来意,把信交给了童子。童子接过信说:“请稍等。”童子再出来的时候,说了声:“先生,请进,我家主人有请。”商人跟着童子进了庙门,只见殿堂上明灯高悬,护卫列立两旁,坐在中间的人见商人走了进来,笑道:“先生请坐,你这封信可帮了我的大忙了。”说完摆上酒宴,喝起酒来。临走问商人需要什么,商人说自己是卖豆腐的,生活倒也过得去。台上的主人说:“既然是卖豆腐的就给你点豆吧。”说完命人把一碗豆给了商人。商人用衣服包着,心里说:“我做豆腐的不缺这点豆。”他刚走出门便把豆子撒了一地,等他快回家的时候,摸着身上还剩着一粒豆,拿出来一看,是一粒金豆子。商人回去找豆,一粒也不见了,原来的门也无影无踪了,他后悔莫及。
灵寿民间故事篇三
明末清初,灵寿出了个大官,姓马,名从聘,字起莘,做过江西检察御史,兵部右待郎,后追封为兵部尚书,人称马都堂。灵寿城内建一马家祠堂,祠堂正殿上曾供过他的塑像,民间流传着他好多故事。 中午太阳不动 马都堂小时候家中很穷,在他三岁那年麦夏里,他娘带着他去拾麦子。天快晌午时他睡着了,他娘就把他放在地边一棵大树底下的树凉里,自己又去拾麦子。因为家里生活苦,再加上地里丢的麦子也多,他娘一心只顾拾麦子而把都堂给忘了。在地里干活的招工们根据以往干的活早该下晌了,老觉着工夫大,可看日头老是不晌午,只得继续干活,干呀,干呀,再看日头还是原封不动。
这时候,都堂的母亲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儿子,心想,这可坏了,时间这么长,儿子早该晒着了,这么毒的日头,准把儿子晒坏了。谁知她跑到地边树下一看,见儿子还在树凉里睡觉,树凉一点也没走。当她把儿子一抱,树凉“刷”地走了好大一节,日头也一下子走了好多。招工们一看日头不早了,都急急忙忙回家去了。 魔鬼顶灯,土地看黍稷 都堂十几岁上学时,因他勤奋好学,每天晚上常常读书读到深夜。但他有个毛病,每到二更时节得到茅坑里解手,为了照亮,手里提着一个棉油灯。有一次,他到茅子里刚蹲下拉屎,突然,茅口冒出个黑乎乎的魔鬼,冲都堂说:“小孩小孩你好大胆。”都堂一点也不害怕,接过它的话说:“小孩我大胆来出恭(拉屎),魔鬼你头上来顶灯。”嘭一下子,把油灯放在了魔鬼的头上。
从此,他一出门拉屎,魔鬼就给他顶灯照明。 都堂小时候很调皮,上学时不走大道,专从夹夹道抄近到学校。夹夹道口有一个土地堂,有一次,土地爷给他老师托梦说:“先生,你说说你那个学生吧。他不走大道抄近路,总经过我这庙门,我得给他起身使礼。”第二天,老师把都堂说了一顿。散学后,都堂心想:走夹夹道碍你土地什么事,你给我向先生告状,我做个枷把你枷起来,让你再多嘴。说着,他就使葛当棒(秫秸杆)做了个枷给土地戴上。当天晚上,土地又给老师托梦说:“先生,你说了说你那个学生,他不听,还给我戴上枷,我受不了,快让他给摘了吧。”老师第二天到土地堂一看,土地爷脖子上就是有个葛当棒插的枷,回到校堂把都堂狠狠训了一顿。这一来,都堂也生气了,来到土地跟前说:“土地土地,你神圣不济,罚到你江南看黍稷,要想回来,还得我去。” 从此,江南的黍稷年年丰收。
数年后,马都堂做了江南巡抚,土地又给他托梦说:“都堂大人,我在此看了好几年黍稷,老爷来了,该放我回去了吧?”都堂才把土地放了回来。 打马踏瓜园 马都堂的媳妇是本县院同村人,她娘下窖拿菜时把她生到了菜窖里,人们说她命大,一生下来就坐轿(窖)。从小她家很穷,裹不起脚,又得了天花,落了一脸绞线疤。人们都说 她是“大萝卜脚,水拉拉眼,长着一个线疤脸。”嫁给都堂后,过了两三年,都堂嫌她丑,把她给休了。从此,她又回到娘家。她爹靠种瓜为生,她就常替爹看西瓜,不想再嫁人了。 都堂投考得中后,朝廷好几年不点他上任,他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又烦又闷闲在家里。一天,街上来了个算卦先生,他就让先生算了一卦。先生说:“唉,你往后的前程全凭你媳妇,甭看你媳妇丑,丑人有福命,你还是把你媳妇接回来吧。”没法,马都堂只好骑着马,去院同接媳妇。 他来到院同岳丈瓜园近处,见媳妇正坐在看瓜棚子上“哧留,哧留”纳鞋底子,心想:她见我过来,怎么也得先跟我说话。
谁知,媳妇听见马蹄声,抬头看了看他也不言语,低头还纳她的鞋底。都堂心里犯了难,上前和人家说话吧,有失脸面,不去和人家说,看来人家不会理自己。隔瓜棚不远,他勒住马立在那儿,前也不是,后也不是,望着满地青凌凌的西瓜发愣。愣着愣着,忽然有了主意:我骑马踏你的瓜园,看你喊我不喊我。说着,他就打马往瓜地里乱跑起来。一个一个刚长成个的青皮西瓜,被马蹄子踢烂的踢烂,踢歪的踢歪,绿嫩的瓜蔓子被踏得乱七八糟。再看瓜棚上的媳妇,人家像没看见一样,还是只管“哧留,哧留”纳底子。这下都堂没了辙,只好下马走到瓜棚跟前向媳妇赔不是,说是专来接她来的。
好说歹说,他媳妇才答应跟他回去,但要依她一件事。都堂忙向什么事?他媳妇说:“娶我时用得是红抬轿,这次回去得用绿抬轿接我。”都堂一听,赶紧应允,回家后带了一顶绿抬轿,一班吹鼓手,吹吹打打,热热闹闹把媳妇接了回去。接回去不久,朝里就点他赴京上任了。 一臣不保二主 吴三桂引清兵进了北京,灭了明朝,建了大清。大清皇帝为了收罗民心,就又起用了不少明朝大臣。有人荐灵寿马都堂,说他清廉刚正,能辅政治国。皇上当下就下了一道圣旨,派遣使臣到灵寿县宣马都堂进京为官。 过去有句话说:“一臣不保二主。”就是说一个臣子不保两个皇帝,这就叫忠臣,相反呢?那就是叛臣。马都堂是个梗直(土语:刚正)的官儿,他不愿为清王朝卖命,就被捏了个“抗旨不遵”的罪名,当地处死。皇上为了杀一警百,不让马上杀了他,而在刑场上先挖了个坑,把他推在坑里,用土埋了半截身子,让家里人给他送饭。开始,一天三顿饭,一顿只许送一小碗;过了三天,又减去一顿,一天两送饭,每顿一小碗,又过了三天,每天只许送一顿饭,还是一小碗,意思是,他若不回心转意,就把他活活饿死埋掉。
半月有余,朝里使臣来检看马都堂的尸首,一看马都堂还活着,就问看押人说:“你们是怎么让他进餐的?” 看押人说:“按老爷的吩咐,头三天一日三顿,再三天一日两顿,往后每天一顿。” 使臣问:“每顿多少食量?” 看押人说:“每顿只一小碗。” 使臣怒气冲冲地说:“放屁!这半月多了,吃那么点饭,早该饿死了。” 看押人说:“小人们也觉得奇怪,这些日子都是马犯的儿媳妇一人送饭,每回送饭时身上都穿着单衣裳,也看不见她带别的吃的。” 使臣细一琢磨,也别冤枉了看押人,就吩咐说:“再等几日,好好看着,看她送饭时捣什么鬼。” 原来,马都堂的儿媳妇正奶着孩子,她不让孩子吃奶,憋着两个奶,等送饭时把奶水都挤进公公的饭里,因此,甭看饭少,吃着能顶事。不几天后,这个事被看押人瞧见了,看押人立即报告了使臣大人。使臣大人下令把她绑了,当众绑在刑场旗杆上点了“天灯”。接着,皇上下旨,将马都堂按反叛朝廷之罪,诛连九族,满门抄斩,杀了七百余口。
灵寿民间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