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题

发布时间:2016-11-10 12:32

随着高考考试的来临,你做好复习准备了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16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题以供大家学习。

2016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题(一)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央视公益广告《生命不是游戏》中指出:食品安全不是游戏,工程安全不是游戏,交通安全更不是游戏。针对上述公益广告反映的问题,政府应该( )

A.以人为本,认真履行立法机关的职能

B.转变理念,淡化监管职能

C.依法行政,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D.执政为民,强化政府的权力

解析:政府是行政机关,不是立法机关,A不选。B观点明显错误。执政为民的主体是党,D不选。

答案:C

2.近年来,一些地方接连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惨痛的事实再一次敲响警钟:人命关天,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给政府的警示是要( )

A.对人民负责,全部停产找安全隐患

B.依法行政,落实权责统一原则

C.以安全生产为中心,狠抓安全生产

D.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信息公开

解析:本题考查政府依法行政的有关知识。A中“全部停产找安全隐患”、C中“以安全生产为中心”的说法均有误,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且符合题意。

答案:B

3.2013年4月6日,北京市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办公室召开会议,下发《关于加强本市H7N9禽流感应急防范措施的通知》,对本市防控工作进行部署。一旦北京出现疑似或确诊病例,疾控部门将在第一时间启动流行病学调查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疫情进展。如果将此写成新闻报道,你认为合适的标题为( )

A.执政为民,高效办事

B.程序正当,依法行政

C.转变职能,合理行政

D.以人为本,便民行政

解析:本题考查依法行政的内容。北京市下发《关于加强本市H7N9禽流感应急防范措施的通知》,对本市防控工作进行部署的目的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体现了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便民行政,D正确;A说法错误,执政为民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B、C与材料不符。

答案:D

4.近年来,全国多个省区市都把“幸福”作为施政要义,更多城市提出要建设“幸福城市”。为此,政府要( )

①积极创新社会管理 ②坚持科学民主决策 ③努力做到执政为民 ④构建与公民的和谐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政府的有关知识。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作答。设问的主体是“政府”,而③中“执政为民”的主体是党,故排除含有③的选项,B正确。

答案:B

5.为使我国法定节假日调休安排更加科学合理,全国假日办2013年11月27日零时公布了3个法定节假日调休备选方案,面向全国公开征求意见,超过200万人参与网络投票。从投票结果看,双七天长假的“第三套方案”支持率最高。这说明( )

①我国公民民主意识显著增强 ②网络在民主监督中意义重大 ③政府尊重公民的主人翁地位 ④科学决策应增强公众参与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公民的民主意识和政府审慎决策。决策机关在决策中听取民意,公民在决策过程中积极参与,既体现了公民民主意识的增强,也反映了决策机关重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①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民主决策,而非民主监督,②不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而非公民。

答案:B

6.2013年10月30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就《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即日起有关单位和各界人士可登录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以信函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对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的做法做到了( )

A.审慎用权,增强决策透明度

B.民主执政,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C.依法执政,推进决策民主化

D.加强立法,提高立法的科学性

解析:本题考查政府正确行使权力的知识。政府草拟法律草案注重听取社会公众意见,体现了民主决策的要求,是审慎行使权力的表现,A符合题意;B、C错误,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而不是政府部门;D错误,我国的立法权由国家权力机关行使。

答案:A

7.“当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走遍天下。”在网络时代,谣言,给人们带来伤害,给社会造成危害。防范、制止、打击谣言,许多国家都在行动。国家防范、打击谣言,应该( )

①提高个人修养 ②畅通信息渠道,澄清事实 ③健全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国 ④行使监督权,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打击网络谣言的措施。国家防范、打击谣言,应该畅通信息渠道,公布真相,健全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国,②③入选;①④均是从公民角度来说的,排除。

答案:B

8.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根本之策是( )

①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建设法制中国 ②加强法制建设,坚持用制度权管事管人 ③强化人民对权力的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④让行政监督体系成为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体系包括民主和法制。②体现了依靠法制制约和监督权力,③体现了依靠民主制约和监督权力,均符合题意;①与题意不符,④表述错误。

答案:C

9.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关键是( )

A.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权力的机制

B.完善质询和民主评议制度

C.充分依靠公民权利和监督公共权力

D.完善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

解析:本题考查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权力的机制,A说法符合题意。B、C、D的措施都不是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关键,与题意不符。

答案:A

10.建设廉洁政府,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下列做法中,直接体现这一要求的是( )

①某省民政厅开展廉政亲情寄语 ②国务院下放和取消133项行政审批事项 ③某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推行开放式决策 ④某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规范网络反腐议案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政府权力受监督的有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是要理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含义,尤其是理解好要加强制度建设,②③符合题目要求,选C;①不是制度建设;④针对的不是政府,不符合建设廉洁政府的要求,不选。

答案:C

11.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根本之策。从监督体系上看,对国务院具有外部监督职能的中央国家机关有( )

①中纪委中央巡视组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②国家监察部和国家审计署 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行政监督体系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要注意两个限定:“外部监督”“中央国家机关”。③④符合这两个限定,入选;①属于外部监督,但非中央国家机关,排除;②属于中央国家机关,但非外部监督而是内部监督,排除。

答案:D

12.2013年12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规定》对公务接待中暴露的部分“顽疾”一一开出药方,说明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扎扎实实地推进。要根治公款大吃大喝,遏制公款旅游、娱乐等顽疾,还要加强监督问责机制建设。下列属于行政系统内部监督的是( )

①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②监察部门的监督 ③法制部门的监督 ④政协的监督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政府权力需要监督的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看清要求,即“属于行政系统内部监督”,①④属于外部监督,②③属于内部监督,故选C。

答案:C

13.近些年来,网络反腐对于我国的反腐败斗争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表哥”“表叔”“房妹”等不断彰显了网络反腐的威力。网络反腐( )

①是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 ②属于行政系统内部监督的一种形式 ③是通过社会与公民的监督促进廉政建设 ④可以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A.②④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解析:本题考查公民的监督权等知识。网络反腐只是监督权力的一种手段,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排除①;网络反腐属于行政系统外部监督的一种形式,排除②;网络反腐突显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故③④符合题意。

答案:B

14.在社会公众的强烈呼吁下,截至2013年7月底,已经有19个省全面地公布了省级“三公经费”(公车购置费、公务招待费、出国经费)和部门“三公经费”,有12个省份未公布或仅仅公布了有限的信息,其中有7个省份被曝光后回应称年内公布“三公经费”。公众关注“三公经费”的公开,其依据是( )

①政务公开是公民直接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②公民享有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 ③公民行使监督权有利于规范政府公共权力的行使 ④民意是政府科学决策的出发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政府公开不是公民直接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①错误;②③正确切题;民意是正确决策重要的信息资源,客观实际是政府科学决策的出发点,而且材料谈的是民主监督而不是民主决策,④错误。

答案:B

15.在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2014年2月某县政府提出以“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为有效载体,组织全县千余名干部进村入户开展为期三年的“五民一促”活动(交民友、畅民意、办民事、帮民富、聚民心、促和谐)。通过这一活动政府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公信力得到了提高。该县的做法表明( )

A.依法行政、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的政府必定是有权威的政府

B.区别政府有无权威的标志就是其决策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接受

C.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自觉地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D.国家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一个政府是否具有权威

解析:该县政府坚持群众观点,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因此得到了人民的认可,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C与题意相符。材料没有涉及法律问题,A与题意不符。区别政府有无权威的标志是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接受,B观点不科学。材料没有涉及国家性质问题,D不选。

答案:C

2016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题(二)

二、非选择题

16.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政府应怎样转变职能。

解析:本题为措施类主观题,要围绕转变政府职能,从履行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依法行政、接受监督、树立威信等角度予以阐述。

答案:(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转变作风,提高工作效率。(2)依法行政,全面履行政府的职能,防止政府职责越位、缺位、不到位。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的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提供各类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或回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3)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4)深化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积极建设法治政府和阳光政府,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17.材料一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新一届政府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连发“三枪”。先后三次召开会议强调简政放权,已经决定取消和下放了1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5月13日,国务院再次强调“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行政审批权过度扩张会带来权钱交易等腐败问题,因此,行政审批应当适度,只有完全符合《行政许可法》第十二条规定的条件时,才能设定行政审批。

材料二 2013年7月14日,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行政改革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重点围绕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研讨推进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作风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不仅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更是全面深化我国改革大业,贯彻落实改革部署的必然要求。

(1)结合材料一,从政治生活的角度,谈谈我国政府应如何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解析:本题考查政府职能、性质、工作原则等知识。本题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体制改革为背景,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从材料中“行政审批应当适度,只有完全符合《行政许可法》第十二条规定的条件时,才能设定行政审批”可以看出,政府要依法办事、防止权力滥用,这样就可把要点落在政府履行职能、依法行政。权力受制约和监督等方面。第(2)问,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即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有什么意义。可以从有利于体现政府的性质、宗旨、工作原则,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有利于加强对政府的监督,有利于树立政府的权威等角度具体回答。

答案:(1)①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切实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②推进依法行政,严格依法设定和实施审批事项,规范行政行为,建设法治政府。③完善对政府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④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②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有利于做到权责统一,转变政府工作作风,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③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有利于推进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府,提高行政效能。④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有利于促使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更好地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提高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2016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题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