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文
自改革开放以来,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共同构成了新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文范文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国务院公布了《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路线图,这次改革是在上一次即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医疗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20世纪90年代的医改,是将原本计划加公有的模式大幅地向市场加产业化倾斜,结果导致了政府对医疗体系的投入相对不足;医疗资源高度向大城市、大医院集中;药品价格昂贵……综合结果是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
问题的症结很明显:第一阶段,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医疗体制是完全的计划及公有模式,优点是平民化、均等化,照顾到社会公平:缺点是缺乏效率,难求品质。于是,这才有90年代的医改,医改的方向是将计划转向市场,将公有逐步开放为多种成分。由于政府投入大幅缩减,加上医药未能分业,导致前述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于是,这一次,重点当然是放在重新定位政府的角色。
新改革方案明确:(1)政府在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服务两方面的主导地位,前者主要由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均等化提供服务,后者则由政府、社会、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用,减轻个人医疗成本,(2)今后3年,政府将为新医改投入8500亿元人民币,并使城镇职工和居民及农村的医疗参保率达到90%以上。
医疗产业及服务,在全世界各国无分资本主义及社会主义,都是一个麻烦问题,美国也没搞好、因为它的复杂涉及了好几个相关而又不相等的领域:(1)医疗体系及产业,这又包括了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及营利性医疗企业;(2)保险体系与产业;(3)制药业及其与医药体系之间的分业合作关系。在这样的庞杂系统之中,又穿插了政府、企业与个人三种角色的互动。当然,最核心而又关键的角色,就是政府。
为了要体现社会公益,也就是社会主义,让社会中的弱势者也能平均地分享的医疗资源,政府的角色至少要做到以下四点:
(1)在公共卫生及基础医疗服务两方面承担全部或主要的角色――因为这些领域缺乏足够的市场诱因来吸引营利性的民营企业投入,政府必须当仁不让、责无旁贷地一肩挑起;
(2)规划建立有效率的、普及率高的全民健康保险体系;
(3)建立医药分业制度,严格执行医与药的分开;
(4)认真做好对医疗品质及药品质的监督管理。
做到了这四点,人民百姓在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上的需求就能获得基本而又普遍的满足,这就实现了社会主义的理想。剩下的就是如何追求效率,提升品质的问题了。效率与品质不能完全依赖政府,必须靠市场、靠竞争,尤其是民营的营利性医疗企业的加入。因此,在政府积极做到了并完善了前述四方面的工作之后,还需要坚持并把握一个原则,即市场经济。具体地说,就是允许并鼓励“非公”医疗企业甚至是境外医疗企业的加入,实现多元或多种成分办医的格局。
医疗产业是一种公共品或准公共品的产业,因此在一个成熟的发达国家或地区通常是“双轨式”发展的:(1)原则开放民营,促进竞争,提高效率;(2)在基础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及偏远不发达地区,则更多地应由政府投入。举个例子,香港幅员不大,医疗体系却有公营及民营两套体制,有钱人可以选择昂贵的私人医院,这是市场经济;但所有百姓,哪怕是一个很穷的人,也都能够进到公营医院,享受到一个起码水平的医疗保险与服务,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追求效率,社会主义实现公平,两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这应该就是医改的最高理想与目标了。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文范文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
摘要: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搞市场经济,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中国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历尽艰辛。今天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没有背离马克思主义,中国能够而且必须实行市场经济。当然,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完善市场经济的法治环境,解决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1-0007-02
一、“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观念的渊源及其破解
第一,这一观念的形成与机械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有关。今天,当我们研读马克思恩格斯著作,要找到他们关于社会主义能够实行市场经济的论述是相当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反之,我们却可以非常明确地发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必须实行计划经济。马克思指出:“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1] 恩格斯也指出:“一旦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1] 可见,马克思恩格斯都认为,公有制社会的本质就是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实行计划经济。但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未来社会,是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社会;是“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1] ;在这里,劳动者的“劳动力当做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2] ;联合体将产品作为直接社会产品来生产,“耗费在产品生产上是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1]
而今天我们搞的社会主义,被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并不等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未来社会,“特”就“特”在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就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由于国家的存在,劳动者联合体不可能是全社会范围的,因而联合劳动也不具有直接社会性;由于存在着生产资料不同利益集团的公有制和劳动力的二重所有权,作为经济实体就一定会产生要求独立的内在冲动,就一定有单位利益之间的冲突;这样,要想真正作到在全社会范围对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统一规划、统一使用,那是作不到的[3]。如果不能认清这一点,而一味照搬马克思恩格斯观点,只能对现实社会主义造成更大的伤害。
第二,这一观念的形成还与长期以来既成事实,即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的状况有关。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最突出的特征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率先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对于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的新生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只能从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寻求答案,这就是:未来社会实行计划经济。苏联建国后实行了计划经济,由于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经济发展也取得过骄人成就,因而“社会主义经济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被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视为典范,甚至作为判断姓“社”与姓“资”的标准。而现实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因此,市场经济就等同于资本主义,也被人们认为是毋庸置疑的。
事实上,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一种基本形式和运作方式是历史的必然。封建社会末期,市场机制就开始出现,市场经济萌芽。只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获得高度发展,成了社会的主要经济运行形式。
二、社会主义中国能够而且必须实行市场经济
第一,对前苏联经济体制探索过程中经验教训的总结。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很快把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付诸实践。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实际上已经取消了商品货币关系,但这一政策实行不久就遭遇困境。列宁总结其教训后得出:在小农占人口大多数的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要在实践上取消商品货币关系是不能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列宁转而制定了新经济政策,决定恢复商品交换、商品买卖,发挥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但由于列宁早逝,这些有益的探索没能展开。斯大林上台后,发动“向资本主义全面进攻”,取消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随之也取消了商品市场,完全把苏联经济纳上了产品交换和计划经济的轨道,采取了极为僵硬的产品交换和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一直贯穿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初期。当这种僵硬的计划经济模式在其发展潜力丧失殆尽后,苏联经济就一直处于低迷停滞状态而难于实现转型。虽然战后几十年中苏联及东欧各国屡经修修补补式的改革,但毫无例外地不是在内部矛盾面前浅尝辄止,就是在外部干涉之下戛然停步,一次次错失有利的历史时机,以至最终归于失败。总结其教训,可以得出:当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成为经济发展桎梏时,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而改革就是要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实行市场经济。
第二,中国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建国后,中国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对于集中有限的财力、人力、物力进行国家重点建设,奠定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保证人民的基本需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种体制的固有弊端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结构日趋复杂,经济联系日益频繁而逐渐暴露出来,突出表现在:一是只片面强调计划的作用,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二是由于作为计划基础的经济统计工作薄弱,手段落后,统计数据不够准确,使得计划缺乏科学性、准确性;三是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导致企业缺乏应有自主权,影响了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活力;四是在计划安排上,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同时,对农业、轻工业的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使消费品的生产相对不足等等。对于计划经济体制带来的这些问题,进行全面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第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调节手段。在经济体制改革何去何从的历史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从界定计划与市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出发,指明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1979 年邓小平首次提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4]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偏见仍然禁锢着许多人的思想。针对这种状况,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谈话中更明确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4] 这一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视为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既然计划和市场只是人们经济活动的具体方法和手段,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只是资源配置的方式,那么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就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市场经济在提供经济高效率的同时,也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即通常所说的“市场失灵”或“市场缺陷”:市场本身不能保证宏观经济总量平衡;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有效解决“外部性问题”;不能有效调节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分配差距等。因此,在发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机制作用的同时,还必须实行必要的国家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缺陷。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二者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在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是不受政府调控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而且也更有条件搞好宏观调控。”[5]
第二,完善市场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法治环境。只有加强法治,才能真正建立市场经济的规范和秩序。首先,市场经济的主体资格需要法律确认,其正当利益需要法律保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主体是平等的,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行为必须要靠法律来规范。其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需要法律来维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必须是公平、合法的,否则,市场机制就可能失灵或扭曲。因此,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必不可少。再次,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也离不开法治。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它不仅要求统一开放的国内市场体系,还要求市场国际化。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法律尤其是调整市场和涉外贸易方面的法律必须同国际贸易法律、规则和惯例接轨,按照现代法制的要求,加入国际经济法律体系。
第三,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社会系统中,效率与公平缺一不可。社会要正常运行,就要使二者处于基本的平衡状态。重公平轻效率,就会导致效率低下,动力不足,社会不能正常发展;而重效率轻公平,又会导致差距太大,矛盾突出,社会同样难以正常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公平(确切地说是平均)有余而效率不足,但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利用市场机制,拉开了收入差距,鼓励少数人先富起来,结果又出现了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态势。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323.
[2]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5.
[3]巫继学.社会主义对市场经济的再发现[EB/OL].“学说连线”http://www.省略.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6-373.
[5]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54-555.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2.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3.关于市场经济的论文精选
4.关于市场经济的论文
5.社会主义发展论文
6.浅谈社会主义发展论文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