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本科论文格式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主题之一。那教育的论文格式是怎么样的呢?这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徽师范大学本科论文格式,仅供参考!
安徽师范大学本科论文格式篇一
教育的起点与终点一论教育功能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之关系
摘要:教育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一方面,社会根据其自身需要对教育的功能作出选择,从而确定教育目的,实现教育价值。另一方面,教育通过对人的培养,间接服务于社会,进而满足社会需要。教育的起点在于社会需要,终点在于对人的培养。
关键词:教育;社会需要;教育功能;教育目的;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289(2010)01--0008-03
教育的起点在哪里?为什么要有教育活动?教育的终点又在哪里?教育到底要干什么?教育起点和终点的问题是教育理论界永恒的话题,也是整个教育实践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关于教育起点和终点的探讨,涉及到教育功能、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三者的关系问题,对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任务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过程的展开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教育的起点在于社会需要
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也是社会的产物。教育活动的产生、发展和进步都是在社会这个平台上完成的。教育依赖于社会而存在,社会则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是教育的基础。
教育有必要存在,在于它对人类社会的积极意义。孟德斯鸠指出:“人类无限多的法律和风俗不是出自偶然的念头,我于是确定了一些原则,我看到,个别的情况是服从这些原则的,仿佛是由原则引申而来的,所有民族的历史不过是由这些原则而来的结果。”孟德斯鸠所谓的原则,即人们对诸多社会公德、规范、关系等客观知识的普遍认同和依赖。只有当人们都自觉遵守这些公德、规范和关系的约束时,社会才会处在一个稳定而有序的状态当中。而人们对这些公德、规范和关系的认同和依赖的传递,则需要依靠教育去完成。社会秩序的稳定,如果一味依靠法律手段强制执行,难免会招致反抗;而单一通过文化习俗的自然传递,又可能导致文化变异甚至冲突。只有通过教育的潜移默化,才能使人清楚地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并主动接受社会规范的约束。因此,杜威指出:“教育是社会的职能。”教育之所以存在,源于社会对教育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不能逆社会的需要行事,应当为社会服务。
然而,如果就此断定教育的起点在于社会需要,难免会招来反对的声音。自然主义者以及人本主义者都主张教育的意义在于满足个人需要,而不是社会需要。他们认为:“如果学习内容对学生没有什么个人意义的话,学习就不大可能发生。”要弄清这种分歧,就必须对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一番探讨。首先。人生活在社会当中,人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遵循社会现有的规则。一旦这种规则被打破,社会将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当中,个人利益也得不到满足。其次,社会为人的发展提供衡量标准,教育必须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完全按照个人意愿发展的人,如果不符合社会的需要,甚至逆社会发展趋势行事,必然会导致失败。再次,完全以“人的需要”作为教育起点的教育主张包含着以下一些错误的认识:一是把人等同于“完人”,潜在地认为人生来就向往完满;人的自然发展不需要社会干预就能良性展开;当所有人都朝向完满发展的时候,就不会产生社会差异和冲突,也不会导致社会动荡。但实践已经证明,这只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而已。二是抹煞了社会的善恶之分。当教育只着眼于个人的发展,而不考虑社会或他人的时候,就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比较。没有了比较,自然也就无所谓善恶。在一个善恶不分的混沌般的社会中,如何使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和谐共处、各司其职,并促进社会健康、协调、有序地发展,就成了一个在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的问题。三是混淆了“儿童”与“学生”两个概念,淡化了个人的责任意识。有的学者过于强调学生作为一个未成年人的需要,只考虑儿童个人的偏好,而唯独不提学生作为社会未来主人的需要,忽视了学生应该学习知识和承担社会责任的需要,这实际上是对教育的一种误导。
因此,教育的起点不是个人的需要,而是社会的需要。以社会需要作为教育的起点,并不是要限制个人天赋能力的发展,而是要通过积极地利用个人的天赋能力去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
二、教育功能及其二重性
功能是指某种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能力、力量以及对客体产生的影响或作用。教育具有培养、选拔、促进、继承、发扬等多重功能。如果将这些功能的共性加以归纳,可以发现,教育功能实际上是通过对受教育者施以直接影响,从而间接作用于社会,并改造社会。
在对教育功能进行讨论时,有必要将“教育功能”与“教育职能”这两个概念进行一下区分。笔者认为,教育功能指教育本身所具有的能力和可以产生的影响。而教育职能则是社会系统需要教育产生的影响或作用。对比二者,我们可以说,教育功能是教育自身所有的属性,由教育本身的结构决定,具有本体性;教育职能则是由社会统治阶级的意志决定,具有外赋性。教育功能无论是否得到发挥都不妨碍其存在,具有客观性;而教育职能则可能随时因为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而被调整,具有明显的主观性。
在对二者的关系有了一个明确的区分之后,我们发现,教育职能是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而发挥影响的,教育功能的存在或作用的发挥则包含着二重性。教育自身并不具备辨别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它所能做的就是对人施以影响。因而,教育可以教人爱美,也可以教人爱丑;可以使人向善,也可以使人向恶;既可以对人与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以产生消极的影响。也就是说,教育同时具有正、负两种功能,即教育功能的二重性。两者的自然存在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就必须对教育的功能进行选择,充分发挥其有益于社会的正功能,限制其不利于社会的负功能。
三、教育目的——社会对教育功能的价值选择
社会作为教育的上位系统,必须对教育功能进行选择、发挥和限制。社会对教育功能的选择主要体现在教育目的的选择上,教育目的实际上是社会的目的。既然教育系统隶属于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依赖于社会对教育目的的建构,那么,一个良好的教育目的的制定就必须符合以下标准:
首先,所确定的教育目的,必须是现有的或可预见的社会情况的产物。教育要为社会服务,其目的的制定就必须依赖于对社会状况的全面考察和深入分析。不是源于社会需要的教育目的在某种程度上会限制个人智力的发挥,会与社会需要不相符合,甚至相互冲突。因而,社会必然将对这类个体的活动加以限制。其次,所确定的教育目的必须在教育功能的覆盖范围之内,才具有现实性。有的教育目的虽然也符合社会需求,但已经大大超出了教育功能的范围,因而,也不能算是良好的教育目的。最后,教育目的的实现,必须有助于社会的自我完善。经过理性思维设计出的教育目的,不过是一张试验性的草图。只有将其放在社会实践当中,才能检验出其真实价值。而检 验的标准,就在于它是否有助于社会的自我完善。良好的教育目的,必须有助于这一目标的达成,才能使教育目的和社会需要达成统一。
根据上述标准,一个良好的教育目的的制定应该包含以下三个层次:首先,制定者对社会的现实状况进行充分考察,并根据考察结果预测出社会的发展趋势,总结出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即选择教育功能。其次,制定者根据得出的结果对教育功能进行选择,挑选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那部分功能作为教育需要完成的任务,即确定教育目的。最后,教育目的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对教育目的予以随时修正,即实现教育价值。
在这里,必须对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区分,即“教育目的”和“受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成长,而不是社会的发展。这一观点产生的根源在于个人本位论者将“受教育目的”等同于“教育目的”,从而引起了逻辑上的混乱。“受教育目的”是儿童自己或成人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潜能制定的个人发展规划。如英国经验论教育家洛克主张“照料儿童的人应该仔细研究儿童的天性和才能,并且经常试试,看他们最容易走哪一条路子,哪一条路子最与他们相适合”,它实际上是对“受教育目的”进行的选择。“受教育目的”回答的是“需要教育为我(或我的子女)的意愿达成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性。而“教育目的”则是根据社会需要对教育功能作出的价值选择,回答的是“需要教育为社会的发展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是教育起点的表述,具有社会客观性。在我国,教育目的始终坚持社会取向,如“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劳动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等关于教育目的的表述似乎都是指向个体的,但都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而,从根本上说,这些教育目的都是指向社会的,是社会对教育功能作出的价值选择。
既然教育的起点在于社会需要,教育目的实际上也是社会的目的,那是不是意味着教育的终点也应该回到社会当中去呢?我们知道,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社会,这就决定了教育无法直接作用于社会,教育对社会的影响必须通过人这个中介才能实现。所以,教育目的的实现是间接的。社会根据自身的需要教育人与接受过教育的人回报社会是两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系统。教育活动虽然只存在于第一个系统当中,但可以通过第二个系统作用于社会。因此,教育的终点不可能在社会当中,而在于教育的对象——人。这就引出了关于教育价值的相关问题。
四、人的培养——教育价值的立足点
所谓教育价值,指教育系统对社会或个人的存在与发展所呈现的意义,是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价值不仅体现在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中,而且体现在教育对社会系统的发展和完善的促进中。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对教育的需求成为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使教育具有了价值。
人先天具有的理智、技艺、沉思等品质,正好为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人可以通过教育对不同的观念进行辨析,记忆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思考困扰自身的问题。因此,人自身的可教性成为教育必然的立足点,也使教育通过人而回报社会的目的有了实现的基础。“人出生时柔弱无力的,却带有无限潜能来到世上,教育开发人的潜能,完成了人的另一半”形象地说明了教育价值的立足点在于对人的培养。教育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教育通过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间接作用于社会,实现教育目的,体现教育价值。培养人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应该培养一种什么样的人,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并为社会条件所允许、又符合个人发展的要求和规律的问题”。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互相和谐的前提是个人需要的确立要充分考虑社会需要,个人要积极地为社会服务,而不是将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对立起来。
人之所以为人,并能够以人的方式生存下去,是因为教育使人获得了知识和技能;人之能够得到发展,是因为教育让人具备了发展的基础、欲望和动力。可以肯定地说,人生是由教育建构的,社会系统的完善和发展则依赖于教育根据社会需要培养出来的人所提供的服务。因而,教育的起点在于社会需要,终点在于对人的培养。
安徽师范大学本科论文格式篇二
浅析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摘要:体育教学的全过程都可以与德育教育密切结合起来。教育途径,浅析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体育教育,德育教育,教育途径
一、体育教学的特点与任务:
体育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其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硕士论文,教育途径。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还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同样需要做到教书育人。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就必须将学生的一切行为置于规范的制约之下,使学生乐意接受并自觉服从规范,让他们在严肃、公 正、平等的竞技条件下,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第一,体育教学是以“练”为主。这种“练”有个人与个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练 习,行为关系复杂而频繁,思想与身体活动十分活跃。比如在排球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排球的“传”、“垫”、“发”三大基本技术,教师除了讲解基本技术原理和练习方法以外,采用最多的是练习方法 ,即组织同学互相对传、对垫、对发。在练习的初级阶段,由于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会出现过多的失误。对此,教师就要让同学们在练习中体会相互协作、尊重对方的重要性,使他们自觉地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在协作中以别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提高自己的技能。
第二,体育运动是激烈的对抗运动。这种对抗既是技术的、战术的,也是心理的。如09年在我国举行的第43届世乒赛中,运动员之间的竞争是相当激烈的。我国运动员经过奋力拼搏,不负重望,终于夺得了全部 项目的冠军。这说明,我国运动员除了在技术、战术上胜人一筹外,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稳定心理素质、拼搏精神和顽强意志也是至关重要的。如:女子单打冠军争夺战中,邓亚萍对乔红的第五届(决胜局)比赛中 ,乔红以12比20落后,但乔红毫不手软,韧劲十足,连赶4分,使比分追到了16比20。虽然最后乔红负于邓亚萍,但她这种不畏强手,顽强拼搏到最后也不松懈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我们树立了极 好的榜样。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不论能力大小都要积极地去“参与”去“竞争”。在参与和竞 赛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不畏强手,敢于竞争的斗志;让学生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懊丧,以便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具有无高不攀,无坚不摧,胜不骄、败不馁、坚韧不拔,敢于开拓进取的 良好心态。
所以,体育教学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身体活动之中,有利于将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有机的结合起来,并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立即付诸实践,使学生的行为表现直接受到实践的检验。这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的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
二、体育教学中的德育途径
第一,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教育。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常规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是课堂教学的法规之一,通过课堂常规的贯彻落实,如严格考勤、考核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可使学生养成听从指挥,服从领导的良好习惯,所以每个体育教师都应把贯彻落实课堂常规作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认真搞好。
第二,结合不同的组织教法进行教育。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活动,也是师生之间通过活动进行情感、意志、兴趣、能力的心理交流。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交流,如对动作不协调的学生多加鼓励,对生病学生多给温暖;经常进行师生交心活动,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等手段,会使师生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情感。这样,思想品德教育在良好情感的催化下,学生会自觉愉快地接受,甚至还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迫切要求。思想品德教育只有在这种和谐、愉快、情感交融的教学气氛中,才能起到激励其奋向上、积极进取的作用。因势利导,往往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贻误时机可能失去教育的针对性。如,在教学支撑跳跃项目时,往往有许多女学生会表现出畏惧心理,这时教师应及时加强保护措施,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加以教育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地做动作,一旦出现转机,应及时加以表扬,并让他们重复练习,培养他们勇敢、果断、不怕困难的精神,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增强学习信心。在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中,高成就动机的学生会表现出积极参与竞争,倾向于选择与自己能力相当的活动任务,自信高,焦虑低,勇于表现自我,不怕失败和困难等特征;而低成就动机的学生则会为保护自尊而倾向于选择困难极小或极大的体育任务,并表现出回避竞争和挑战,自信低,焦虑高,害怕失败和困难等特征。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志和行为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如:队列队形练习,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对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的保护,增强他们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的思想;通过发挥体育积极分子骨干作用,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和独立工作能力;通过课堂最后小结,表扬好人好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
第三,结合教师以身作则,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硕士论文,教育途径。教师本身就是教育内容的体现者和表现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谈举止都会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硕士论文,教育途径。如老师上课迟到早退、放任自流、教学态度不严谨、业务不精等不良行为,将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作用。硕士论文,教育途径。为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要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教艺去教育启迪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在学生心里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威望,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首先,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衣着整洁,在教学中,讲解清楚,重点明确,示范规范,优美大方;其次要言行一致。再则,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做到“诲人不倦”。这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教育是极为重要的环节,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寓情于教,以身作则,以情感人,才能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如,做游戏时需要对输者进行一点象征性的惩罚,但往往有的学生输了又不认罚,推推托托,影响了游戏效果。有一次,我在参加游戏时,碰巧输了,从学生的眼神里可以看出,他们心里暗暗在想这下就看老师是否愿意受罚了。当时我意识到老师以身作则的重要性,马上认真地受罚,在大家围成的圆圈内学矮人走路走了两圈。全班学生都笑了。以后碰到这类事,学生都会二话没说地受罚,提高了游戏效果。思想品德教育只有在这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体育教学的全过程都可以与德育教育密切结合起来
一般说来,体育课是由开始阶段,准备阶段,基本内容教学阶段和结束阶段四个部分组成。德育内容可以说渗透在体育课的每个阶段。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应该将德育教育的内容纳入计划之内,利用体育课的 特殊形式,将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如体育课的开始阶段是让学生明确课程的内容、任务及要求,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出勤情况进行检查和记录。这个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女同学时常借 口身体不适而请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除了加强出勤管理外,还要加强对所有学生的组织纪律教育,使他们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遵守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体育教学中的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从生理上心理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步提高他们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使他们精神振奋,情绪高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常常安排一些游戏活动。这些游戏又往往是把学生分 成若干组进行的,于是就形成了若干个小集体。由于这些游戏大多带有很强的竞争性,所以,我们除了要求同学们积极参与外,还要培养学生热爱集体、为集体争光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游戏中认识到团结协作的力量 。
体育课的教学阶段,着重要求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这一教学阶段的内容很广泛,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应根据各类教学内容制定出德育教育计划。
第一,将勇敢顽强精神的教育与器械体操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器械体操的动作不是一两次课就能掌握的,要掌握有一定难度的动作,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也就是说,在学习器械体操中,会碰到许多困难。比如 ,有时练得很累,手掌会磨破流血,有时甚至从器械上掉下来。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教育学生努力掌握基本技能,而且还要教育学生树立不怕苦、不怕累、迎难而上的精神。在器械体操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同学一上杠子,就吓得动作失常。对这类同学,除了耐心帮助他们掌握技术要领外,更重要的是要心理“治疗” ,鼓励他们对自己要有信心,让他们体会自信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同学们热情关心他人的良好道德品质。
第二,将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教育与田径类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硕士论文,教育途径。田径项目的练习既苦又累,枯燥无味。特别是在进行中长跑的教学时,有些同学更是感到心里发怵。这时,教师除了要对同学们进行跑的 技术、呼吸方法、体力分配的指导外,还要对同学们进行中长跑锻炼的实践意义教育,启发同学们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坚持,以不怕苦不怕累的坚毅精神战胜自我,知难而进,顽强拼搏,勇往直前地奔向胜利的终点。
第三,将团结互助,协作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与球类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多数球类项目都是通过集体配合进行的。硕士论文,教育途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球类教学和比赛中努力培养同学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学会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不能搞个人英雄主义。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一致,形成一个牢不可破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
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在生理、心理上都承受了一定的负荷。体育课的结束阶段首先要通过一些放松的整理运动,使学生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此时,我们仍需要对学生提出要求,使他们对待事情应善始善终 ,防止虎头蛇尾、半途而废,培养学生良好的敬学、敬业精神。在体育课教学的结束阶段还要小结本课教学情况。除了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在技术上进行总结归纳外,还要对同学们学习情况,包括思想品德进行讲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教育同学们取人之长,克己之短,使他们通过体育课的教学能够在身体和思想上都有所收益。
总之,体育教学中,在坚持教给学生技能,增强其体质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其健康的人格,只有使受教育者的精神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实施作出贡献。
文献资料:
李祥主编《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44页
祝蓓里季浏主编《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6页
安徽师范大学本科论文格式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