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不如养心_养生如何养心
养生,首先应当养心。 养心贵在静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小编现在就告诉你养生如何养心,快来看看这篇文章了解详情吧。
养生不如养心:养心的养生之道
俗话说:“养生不如养心”。
何谓“养心”?《黄帝内经》认为是“恬淡虚无”,即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
按字义讲,“养”在这里指供给、培植、培养、休养。其含义一是指个人某方面达到的水平;二是指某个人后天逐步形成的待人处事的态度;三是指修身养性,陶冶精神,锻炼思想,培养情操。
养心是养生之道的“道中之道”。
先看一看先秦诸子是怎么说的。
孔子说:“德润身,仁出寿”、“大德必得其寿”(《中庸》)。他告诉我们,养生是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紧密相关的,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人才能获得长寿。至于今日,“养生重养德,德高寿自长”的理论已被医学实践所证实。因为,善于养生的人一般都会有一颗善良、高尚的心灵,善良者能获得内心的温暖,缓解内心的焦虑,故而少疾;恶意者终日在算计与被算计之中,气机逆乱,阴阳失衡,故而多病而短寿。明朝李诩《戒庵老人漫笔》记载:“一士取科第不以正,然与正人相来往,外貌虽轩昂,而心中实绥,竟不一载而死”。
庄子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庄子·刻意》)有修养的人性情温和宁静,不热衷于名利,就不会有患难的烦恼,也不会受到不正之气的侵蚀。这样的人,就可以保全他的道德操守,心力、精神也不会受损害。
管子言:“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乃能戴大圆而履大方。”(《管子·内业》)这里的“正静”是指心的中正和清静,心能正静,既可以濡养身体,又可以开发智慧。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传》:“乐善不疲,有德则乐,乐则能久。”
再看专业人士的说法。
《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明确提出养身养心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和品德修养,“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者之端也,故曰仁者寿”。仁就是要做到温和、善良、宽宏、幽默。仁心仁德、养心立德,是一个人身心健康十分重要的内在要素。
昔日华佗有言:“善医者,必先医其心,然后医其身。”唐代大医孙思邈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
相反,德劣者往往病多寿短。美国密歇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曾就健康和长寿问题对2700多人进行了14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善恶会影响一个人寿命的长短。助人为乐、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寿命显著延长;而心怀恶意、损人利己、与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死亡率是正常人的1.5倍。美国心血管病专家威 廉斯博士从1958年开始对225名医科大学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因心脏病而死亡者,恶人是好人的5倍。巴西一位学者经三十年研究发现,有贪污受贿罪行的人,癌症、心脏病、脑出血发病率远远高于正常人群。可见,道德修养不仅是品质的要求,而且是养生的手段。
那么如何养心呢?
孟子曾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通过减少不健康的欲望,可以达到涵养心灵的作用。故宫里有一个“养心殿”,这是帝王养心的地方。可见孟子的养心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影响很大。孟子还强调,“养心”一定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专心致志”和“一曝十寒”这两个今天无人不晓的成语,就是孟子针对养心专门发明出来的。虽然孟子所提出的“存心”和“养心”,都是针对“心”而发,但含义略有不同。“存心”是就具体的心理活动而言,强调抓住良心不放;“养心”则强调培养健全的心灵需要时间和耐性,不可能一蹴而就。“存心”从短期行为着眼,“养心”从长远效果着眼;“存心”需要毅力和决心,“养心”需要细心和体验。
实际上,“养心”就是拥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
凡事不过分追求、不过分祈盼、不过分喜怒哀乐,顺其自然,但求心安。心安就是“心理平衡”。
“心理平衡”是健康长寿的基石。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对于现代人来说,谁拥有了心理平衡谁就拥有了健康和长寿。
2009年初,国家卫生部疾病控制中心统计,中国有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人口比例达到7%,总人数超过一亿。据保守估计,目前我国每年大约有25万人自杀,约100万人自杀未遂,约2600万人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预防抑郁症的主要办法就是要缓解压力,消除和“转化”不良心理。专家指出,威胁人类最大的疾病,19世纪是肺病,20世纪是癌症,21世纪是精神疾病,这种说法值得深思。
养生不如养心:养心经
注意劳逸的调节。所谓劳,这里指多做体育运动,在运动中放松身心,调节情绪;所谓逸,学会放松身体,如听音乐,就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情绪的治疗方法。还有就是通过放松肌肉,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
根据自己平时的兴趣爱好,自找乐趣,寻找一种精神寄托。譬如看书、钓鱼等活动都是有益于调理身心的事。
要多接触人,找一群知己好友聊聊天,尤其是多接触性格开朗、乐观之人,与他们交往也能使自己心胸开阔。深居简出、性格孤僻、精神忧郁对身体健康有害无益。
中医认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七情中,无论喜怒、悲哀、愁思、忧虑等情绪均能让人“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喜伤心———喜极则损心,乏力、出汗、胸闷、心悸、失眠,重则神志错乱,语无伦次,举止异常等。古有范进中举,喜极而疯。
怒伤肝———大怒则气盛,气盛则肝举叶张,气血逆乱,头晕头痛,面赤耳鸣。
思伤脾———思虑过度会影响脾之运化,易消化不良,特别容易出现脘腹胀满、大便溏稀,甚至消瘦等。长此以往,心血暗耗,神失所养,心悸、失眠、健忘、多梦等都来了。
悲伤肺———过度悲哀,令人肺气运行阻滞,悲则气消,心神沮丧,面色惨淡,萎靡不振。
恐伤肾———长期恐惧或突然意外惊恐,肾脏的气机受损,心神不安,夜不能寐,大小便失禁等。
由此可见,喜怒哀乐悲思恐,七情六欲变着花样折磨人,所以,养生保健首在养心,欲知身病,先治心病。
养生不如养心_养生如何养心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