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国际贸易

发布时间:2017-01-05 17:54

进入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中仍存在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各国为刺激经济增长和保护就业,贸易保护主义再次风行,且呈现出新特点,致使全球经济进入贸易摩擦高发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际贸易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毕业论文——国际贸易

毕业论文——国际贸易范文一:国际贸易就业结构影响分析

一、工业部门国际贸易对就业的影响

H-O-S定理指出开放贸易会使一国出口部门的产出得以扩张,并因工资提高而吸引国内生产要素跨部门流入;而进口部门的产出会呈现收缩态势,并因工资下降而引起生产要素流出。后来的研究者基本上是沿着H-O-S定理所规范的理论逻辑,在各种不同的假定条件下,分析国际贸易对要素就业的影响。中国学者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中,多把研究对象限定为中国工业部门国际贸易对工业部门内部的劳动就业量的影响,其原因在于:第一,H-O原理作为现代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用于解释产业间贸易问题,中国作为低收入国家参与产业内贸易的总量并不多;第二,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流动相对更加自由,因而比其他产业部门的劳动就业更具弹性;第三,统计数据相对完备。国内现有的文献可以分成两类,其一是从国家层面上说明中国工业部门对外贸易对部门内劳动就业的影响,其二是把实证研究的对象放在地区或者省级层面上。

(一)国家层面上的研究

总体而言,在国家层面上的经验研究都支持我国工业部门对外贸易能够拉动就业增长,出口和进口对就业增长的拉动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效应。杨玉华利用中国1978年~2004年的工业部门数据,借鉴并使用附加了贸易变量的C-D生产函数进行计量检验,得出结论认为,1978年~2004年间,出口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呈现逐渐增强的态势;同时,进口对就业的冲击也呈现逐渐增强的态势。[1]而若从贸易总量上看,根据蒋荷新的研究,国际贸易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呈递减趋势。出口拉动就业、进口冲击就业的效应不仅可以在工业部门总体上得到验证,在分部门的检验中也同样成立。[2]盛斌、牛蕊检验了1997年~2006年中国工业部门贸易流量对就业的影响,认为对不同技术水平的工业部门而言,出口总是拉动就业,进口总是对就业造成冲击。[3]明娟等人通过系统GMM方法对2001年~2008年的制造业数据进行检验,结论是制造业出口每增加1%,将引起制造业吸纳就业增加0.1%。尽管如此,不同技术水平工业部门的国际贸易对就业影响的差别仍然值得重视。[4]叶霖莉使用广义矩估计法对2001年~2008年的动态面板数据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技术程度越高的工业部门,出口贸易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越大,而进口贸易对就业的冲击越小。[5]在总量的研究中有两个方向性的问题值得探讨:第一,贸易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是否存在阶段性差异;第二,进口贸易对就业是否只存在冲击效应。对于第一个问题,研究者多是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阶段划分依据,并且在实证检验中得到一定证据,如蒋荷新、[2]温怀德和谭晶荣[6]的研究。对于第二个问题,王燕飞、蒲勇健认为,在考虑经济增长和资本积累的情况下,工业品进口对第二产业就业造成冲击,但对总体就业表现为拉动效应。[7]喻美辞做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认为中国从发达国家的进口存在一定的R&D溢出效应,这种效应增加了整个制造业部门的就业,但是受到本土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和投资回报周期的影响,进口对就业拉动效应的显现存在一定的时滞。[8]

(二)区域或省级层面上的研究

研究国际贸易对就业的影响在空间上的差别,目的是能够有助于国内产业转移背景下区域贸易政策的制定。李永杰、张华初对1979年~2006年广东省的数据进行了检验,得出结论认为,广东省出口每增加1%,其城镇就业就将增加0.76%,而进口每增加1%,其城镇就业将减少0.77%。[9]尽管这一结论和其他学者关于全国或者其他地区的研究存在数量上的差别,但结论在定性上并没有显著不同,类似的结论可见于李永杰、刘欣[10]和黄菊英、蒙西燕[11]的研究。张亚斌、王颖把湖南省进口贸易对就业造成冲击的原因归结为该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12]温怀德、谭晶荣认为,东部地区出口对就业拉动作用在减小,而加入WTO后中西部地区的出口对就业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主张出台鼓励相关外贸企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政策。[6]

二、服务业部门国际贸易对就业的影响

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尤其是美国、英国、德国所显示出来的经验,在工业化完成以后,服务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会显著上升,服务业的产出值占GDP的比重以及服务业吸纳就业量占全部就业量的比重都将出现大幅度提高,同时服务贸易额的增速及其在对外贸易额中的比重也将凸显。这样,在中国逐步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的进程中,研究服务贸易及其对就业的影响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我国目前有关服务贸易对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差异。周申、廖伟兵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为界,对中国1997年~2000年和2001年~2004年两个阶段的数据进行检验,认为服务贸易总体上对就业有拉动效应,服务进口偏向资本密集型部门,对就业产生了冲击效应。[13]赵成柏对1982年~2006年的数据进行了检验,认为服务贸易与就业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服务出口每增加1%,就业量将增加0.338%;但与工业对外贸易不同,服务的进口也对就业有拉动效应,但比工业进口的就业拉动效应要弱得多,其原因被推定为中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于传统服务部门。[14]范爱军、李菲菲对1982年~2010年的数据进行了协整分析,认为服务贸易进口每增加1%,就业量将增加0.069%,这高于服务出口的拉动效应(0.039%)。[15]这些研究结论存在差异可能是数据选择及统计口径的不同。同时也要认识到,中国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履行开放服务贸易领域的承诺需要一段时间的政策调整,相关的效应显现可能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期,因而分析短期数据未必能够甄别经济运动的真实逻辑。就中国“入世”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具体承诺来看,现代服务业部门是开放的主要领域,而在中国现有的劳动就业结构下,有限度地开放这些领域对总体就业所造成的冲击应该是比较小的,而进口高端服务所产生的外部效应完全有可能拉动就业以更大的幅度增长。

三、国际贸易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国际贸易结构对就业的影响可以从两个层次上来考察:其一,工业或服务业内部不同行业对外贸易量的变化(即工业或服务业内部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对就业产生的影响;其二,三次产业综合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对就业的影响。周申、杨春梅对1992年~2003年的数据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在考察期内,资本密集品出口对就业的拉动效果显著低于劳动密集品出口对就业的拉动,这样在资本密集品出口所占比重增加的情况下,出口贸易的整体就业拉动能力会下降;综合来看,在考察期内,纯贸易结构引起的就业下降超过3000万人。因此,研究者主张注重发展劳动投入系数较大的行业。[16]范爱军、刘伟华检验了出口贸易对劳动力跨产业流动的作用,认为从长期看,出口贸易对第一产业就业有冲击效应,从而出口贸易实际上推动了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流出,但流入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主要来自于第二产业,这样第二产业实际上形成了对第一产业就业的负扰动。[17]王燕飞、蒲勇健认为,1980年~2006年间,农产品贸易对第一产业的就业影响不显著,但促进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更进一步,对外贸易产品结构的升级总体上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第二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转移。[7]阚大学对1985年~2006年的数据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2003年以后,第一产业对就业产生冲击效应,第二产业贸易的劳动就业效应在减弱,第三产业的平均贸易就业弹性高于第一产业,所以第三产业国际贸易对拉动就业仍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研究者主张应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贸易。[18]国内关于贸易结构对就业结构影响的研究,在理论上其实并未超出配第-克拉克定理所包含的范畴。在开放条件下,产业结构的变动势必影响到贸易结构的变动,这样内涵于产业结构变动的就业结构变动必然与贸易结构变动相关联。从国内现有文献来看,研究结果基本上支持了以下观点,即贸易结构的优化实际上推动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因而综合性的政策主张是积极发展低技术、劳动投入系数较高的产业贸易,从而实现增加就业的目标。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劳动力流动受劳动者收入、地域、政策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在这种现实条件下,部分研究中利用贸易结构偏离度指标来分析就业结构与贸易结构之间的关系,这一方法是必须谨慎对待的。

四、贸易模式对就业的影响

加工贸易因其规模巨大、涉及就业人数众多而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民族工业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加工贸易因其“两头在外”、利润摊薄而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但不可回避的是,加工贸易对积累贸易盈余和解决低技术劳动就业有着突出的作用,尤其是其就业吸纳效应对解决中国当前所面临的就业问题更具现实意义。在国内已有的文献中,研究贸易模式对就业影响的文章较少,并且几乎都是以加工贸易为研究对象。王怀民认为中国劳动力成本和商务成本的提高使得东南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逐渐失去比较优势,在外部需求因西方经济危机等影响而减少的背景下,加工贸易的发展愈加艰难,所以主张适时地促进加工贸易企业及其配套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进一步降低其成本。[19]乔晶、刘星对2000年~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加工贸易出口利用外部需求扩大市场带动就业,并且拉动了关联产业的就业,但随着中国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升级与转型升级,加工贸易出口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减弱;加工贸易进口主要是指企业从发达国家进口先进的机械设备,这会引致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从而对就业造成冲击,随着我国技术消化能力的增强,这种负面影响在弱化。[20]童永霞对中国东、中、西部15个省市近年的加工贸易与就业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西部的加工贸易就业效应最突出,贸易就业弹性为0.985,高于中部(0.92)和东部(0.96),其原因被推定为西部地区的加工贸易更加偏向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因而就业拉动效应显著。[21]

五、贸易开放度对就业的影响

用进出口贸易额指标测算其给就业量带来的影响,只能为判断贸易流量对增加或减少就业提供依据,却不能直接说明开放贸易本身是否有利于解决就业。研究贸易开放度对就业的影响,是站在更加理性的角度,以就业为标准对自由贸易的优劣进行价值判断。国内研究中涉及整体贸易开放度的测量时通常是用对外贸易依存度(可分解为出口贸易依存度和进口贸易依存度)指标来实现的,而在涉及某一产业的贸易开放度的测量时,一般是采用出口导向和进口渗透两个指标来实现,这些指标的构建方式没有本质区别。胡绍玲、刘旭对中国32个工业行业1998年~2003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出口每增加1%,可以拉动就业增加0.19%,而进口渗透对就业的影响不显著。[22]许统生、涂远芬对1995年~2006年的省际数据进行了分析,认为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在总体上对就业有拉动作用,中部地区出口开放度拉动就业的效果(出口贸易依存度每增加1%,就业将增加0.7028%)高于西部和东部,而进口贸易开放度对就业的冲击以东部地区为最强(进口贸易依存度每增加1%,就业将减少0.816%),其原因被认为是东西部地区产业技术能力的差距造成贸易对就业效应的差异。[23]余官胜、马颖对1978年~200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了检验,认为贸易开放对就业主要是通过要素禀赋对就业产生间接影响,如果区域人均资本量较高,贸易开放会减少就业,否则贸易开放可能会增加就业。[24]

六、简评

以上所述的文献绝大多数都是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希望运用已有的贸易理论,通过对中国数据的检验为定性判断提供实证支持。在已有的研究中比较一致的结论是:出口贸易拉动就业,进口贸易对就业有直接的冲击效应。总体上来说,研究者普遍支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但承认对外贸易对就业的直接拉动作用在弱化。今后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应该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探索:第一,中国的对外贸易处在世界贸易的序列中,伴随世界贸易格局的变换,中国对外贸易格局变化对国内就业会产生什么影响;第二,尽管已有少量研究涉及到技术问题,但是贸易导致的技术变迁对就业会产生什么影响仍值得进一步研究;第三,研究者一般是在实证结果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贸易理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这些政策的提出或者有随意揣测之嫌,或者多少显得有些突兀,今后的研究应加强对已有政策的系统评价和政策偏误纠正研究;第四,有关国际贸易对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不应只局限在得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具体参数估计,而应当以扩大就业为目标,研究在现有的劳动就业结构下,国际贸易发展的战略性新思路。

毕业论文——国际贸易范文二:低碳经济与重塑国际贸易规则

一、低碳经济下国际贸易规则受到的影响

国际贸易规则制订和变化的特征决定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引起国际贸易规则的重塑,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将不断开拓出新的领域。

低碳经济下,一批新颖的贸易壁垒诸如“碳关税”、“碳标签”等都将随之诞生,发达国家将会把通过把国际贸易和低碳相关联作为收货利益的一种途径。世界范围内的欧盟国家和美国都已经开始实施这种手段,将碳排放制度与贸易活动相结合,建立了“碳关税”等法律法规。通过对碳减排能力较弱国家出口到本国的货品征收“碳关税”,这样可以达到维护本国或者本地区行业国际竞争力的目的。“碳关税”法律法规的建立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要对象的,即那些未和发达国家使用一样的碳减排制度的贸易合作伙伴。以美国为例,美国能源相关部门就有对外发出声明,对于那些不注重碳排放量计量的国家将收取“碳关税”,这种以碳减排为原有构建新贸易壁垒的思维理念非常巧妙,它一方面树立起保护环境的道德旗帜,另一方面有效的达到了保护地方产业的目的。如果“碳关税”政策最终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实施,则全球碳减排权贸易将会迎来新的爆炸性的局面。“碳标签”则是由英国领先推出的新贸易壁垒。它是指通过产品标签的形式将产品从生产到回收的各个环节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显示出来,这样可以让消费者清晰的看到产品的碳排放信息。现阶段,包括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在内的多个国家都已经逐步在推广碳标签。一些国际大型连锁超市包括沃尔玛等也对它们的供应商提出要求实施碳标签。碳标签的实施对象主要是出口产品,在未来将会逐步扩展到国际贸易范围中。但是对于碳标签的制定和标准应当雨来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国际贸易组织进行统一商定,而不能是有单个国家制定的单边贸易措施。

(二)国际自由贸易的非歧视原则和无条件互惠原则受影响

低碳经济条件下,发达国家,诸如美国和其他欧盟国家会将低碳经济作为幌子,缩小自由贸易市场的供给能力,违背国际贸易的非歧视原则和无条件互惠原则。霸权稳定论提出的理念中指出霸权国如果能够通过遵守基本规则对各国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制约,这样不但可以废弃现有的规则或者反对采用本国不支持的规则,而且还可以在新规则的制定中成为主导性的角色。而如果霸权国在霸权体系中能够获得的边际利益出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他们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权利就会弱化,进而影响国际体系的稳固,甚至霸权体系出现坍塌。在这种情况下,国际体系出现不平衡且新兴国家发出挑战是霸权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霸权国家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政策的调整使得国际体系恢复到平衡状态,具体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阐述。首先是挖掘成本增加的原因并消除,诸如采取措施对新兴的挑战国进行经济或政治削弱甚至摧毁。其次是少承担国际义务,这也是美国政府现阶段采取的重要手段,其涉及到低碳经济的相关制度就包括绿色条款、社会条款、排放标准条款等。再次霸权国将不稳固的霸权体系作为资源来拯救衰落中的霸权。以美国为例子,自从世界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来,美国愈发不加掩饰的以“接受美国的规则”作为救援或者救济其他国家的条件,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逐渐演变成维护本国利益,削弱其他国家实力,实现本国政治目的的重要手段。

(三)保护环境是国际贸易规则框架建立的主要思路

低碳经济条件下,发达国家将会不断提高将环境与贸易相结合的速度,环境问题也会逐步主导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GATT是国际贸易的全球管理和协调组织,它在初始时期对环境保护对贸易的影响程度一直保持警惕的态度。而随着时间的进展,和环境相关的贸易纠纷事件数量呈上升的趋势,GATT所持有的观点也随之发生改变。自从20世纪世贸组织成立后,环境和稀缺资源保护就被正式定位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和目标。为了能够同时实现保护环境和满足各个发展水平国家的需求,贸易与环境委员会就此成立。发达国家对于现存的WTO的规则均持有保留态度,他们认为该规则没有明确的可以达到环境保护目的的措施,该规则需要再一次的修订,或者至少要以环境保护为视角进行重新解释。例如,世界贸易组织中设立的有关碳排放与控制贸易的制度《2007年美国气候安全法案》中则对于单边贸易采取了限制措施,对于进口涉及到的产品时需要承担国际碳储备配额等,但是该法案又列出了三种特殊的情况可以免承担这些配额,包括和美国实施相似温室气体排放措施的出口国家;出口国经联合国的认证属于最不发达国家;出口国在法案特殊清单中。很显然,这种例外政策没有完全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给其他国家带来了利益上的损害。

(四)低碳经济将引起国际贸易格局的调整

低碳经济的显要特点即是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发展低碳经济势必对于国际贸易的格局产生影响,具体我们将从以下两方面分析。首先是商品贸易格局的调整。传统能源,包括化石能源、其他资源等将逐步下调他们在国际贸易中的比例,相应的,新能源、材料占得比例则会呈上升趋势。生产以及消费过程中能耗高、排放量高、污染严重的商品在国际贸易中占的比例会呈下降趋势,反之低碳商品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其次是地区贸易格局的调整。发达国家基本已经实现了从高碳经济转型为低碳经济,由于他们对于低碳技术和商品的掌控,决定了他们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将处于优势地位,而其他仍发展高碳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则必然的处于劣势地位。这种情况下,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很大程度上将面临着接受被动减排义务的困境,导致高碳商品受到极大的制约。新兴国家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发展低碳经济将会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

二、重塑国际贸易规则情况下中国面临的挑战

由于中国的劳动成本较低,发达国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保护本国的环境等将初级产品制造厂址都选在中国区域,并且大量的初级工业产品和原材料也都选择从中国进口,这样就导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全球范围内都属于前几位。根据多方的数据统计,中国碳排放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其受到的国际碳减排压力也逐渐增强。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中国在世贸组织的地位也不断的提高,贸易顺差呈持续扩大趋势。此外,在全球产业的区域划分中,中国成为各个国家产业耗能较高、排放技术强和各类污染的避风港。因此低碳经济条件下,国际贸易规则的重塑会给中国带来更艰巨的挑战,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国外贸出口陷入困境

随着国际贸易规则的重塑,发达国家不断违背WTO规则,削弱中国的出口产业,给中国的外贸出口再次带来困境。《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对于美国减少碳排放的标准进行了定义并列出了详细的减排措施。依照此法案,美国有可能通过恶性边境税的调整干扰中美正常国际贸易。一旦美国采用这种方案,其他欧盟国家一定会跟随其后,这样非常不利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维护。

(二)中国会陷入更加激烈的贸易规则话语权争夺之战

发展低碳经济从根本上来讲就是掀起了全球范围内争夺能源技术等支配权的战争。现阶段,对于低碳经济进行全力支持的国家几乎全部都是发达国家,它们的能源使用技术位于世界前列,对于能源的依赖性也不断弱化,同时发展中国家在贸易方面都对它们形成威胁。以欧盟国家和美国为例,它们之所以支持低碳经济,主要目的是想要弱化本国对于世界煤炭、石油大国的依赖性,而将重心放在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通过这种举措可以有效的弱化这些能源大国对于本国的制约能力,从而影响这些国家在世界贸易规则中的话语权。从该角度进行观察,低碳经济将会成为世界各国国家之间进行博弈的有效手段,这对于世界的利益格局将带来不小的影响。

(三)低碳贸易标准的实施严重影响中国经济贸易

随着低碳贸易标准的发布与实施,中国的经济贸易受到了更为严重的影响。例如,美国以及一些欧盟大国借由支持低碳经济的名义对中国出口货物征收“碳关税”,显而易见,这就是借由环境保护的名义对本国的产业进行地方保护。再者,低碳贸易标准也可以被当做非关税壁垒。“碳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神偷到中国出口、国际贸易的各个方面,它们将对中国经济贸易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尤其当国际新能源技术发展成熟并投入市场时,这种影响会更加深远和恶劣。比如,中国产品从生产到出口的每个环节都会受到碳排放指标的限制,这将给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带来非常大的挑战和压力。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1.国际贸易论文

2.有关国际贸易的论文

3.外贸论文范文

4.外贸英语毕业论文

5.关于外贸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国际贸易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