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高考复习试题

发布时间:2017-06-15 18:49

在备考历史的过程中,题海战术是被频繁使用的。所以,认真地对待每一份历史试题吧!你真的可以从中收获不少呢!以下是由小编收集整理的2017年高三历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高考复习试题,欢迎阅读!

2017年高三历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高考复习试题

选择题

在1839年虎门销烟之后林则徐上道光皇帝的奏折中写道:“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至多不过是“和约夷埠一二兵船”“未奉国主调遣,擅自粤洋游弋,虚张声势”。据此判断,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林则徐对国际事务有所了解

B.林则徐对战争形势认识正确

C.林则徐具有自大的“天朝”心态

D.林则徐认为不会发生大规模冲突

“道光后期以来,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清朝官员袁昶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春秋之时已有明约,两国相争不斩来使,如今攻使馆,要开杀戒,一背礼义之道,二背国际公法。拳术不可恃,外衅不可开,杀公使,悖公法,事将不可收拾。”从材料中可得出的确切信息是 ( )

A.袁昶反对利用义和团来抗击八国联军

B.袁昶注重用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作为依据

C.袁昶的观点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支持

D.印证了当时八国联军有灭亡中国的野心

有些义和团在打击不法教会势力时,宣传要杀“大毛子”“二毛子”“三毛子”,即所有的在华洋人、中国教民以及同外国事物有联系的人。在有些地方,义和团错误地杀害了一些无辜的传教士和教民,包括老人妇孺。这不能说明义和团运动 ( )

A.表现出某种盲目排外的倾向

B.带有浓厚的蒙昧主义色彩

C.表现出抵抗外来侵略的爱国热情

D.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斗争精神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依据应是 ( )

A.北洋海军的参战

B.战争由朝鲜引发

C.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

D.《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有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化模式主要存在三种:

①“冲击——反应”模式

②“侵略——革命”模式

③“早期启蒙”模式。

如果按这些模式进行历史分期研究,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分别是 ( )

A.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明中后期

B.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明中后期

C.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维新运动

D.明中后期、鸦片战争、维新运动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某通商口岸一个美国商人赤裸裸地对他的英国同行讲:“我们不反对你们,你们只管去捞取好处,我们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分享这个好处。”美国商人这么说的重要依据是 ( )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关税则例 D.外舰进泊通商口岸

“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虎门条约》)该条款的制定充分表明签约的中方代表 ( )

A.精明强干 B.软弱无能

C.不顾自身利益 D.不谙近代外交

综合题

海疆,即是主权国家的领海,沿海国家的海洋国境。近代以来,中国海疆和海防历史的兴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衰败与复兴。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 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江苏巡抚吴元炳奏》(1874年)

材料三 “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

——《清史稿》

(1)指出材料一所揭示的问题。从海权和海防的角度看,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

(2)分析材料二,吴元炳的这一奏议是否正确?对此,清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

(3)结合有关史实分析材料三,甲午一役,中国新式海军竞惨败于日本,其根本原因何在?对中国的海疆主权造成了哪些进一步的破坏?

(4)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认识?

高三历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高考复习试题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