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民族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17-04-09 06:16

亲爱的朋友,当你流连于洋节的霓虹灯里,可别忘了,你更应该坚守故里,因为那里有你自己的一缕节日的阳光。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坚守民族传统文化,希望你能喜欢!!!

坚守民族传统文化篇一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西方文化不断冲击着我们的心灵,我们的思想。在我们不断接受着西方新鲜文化的同时,是否想到我们也应该坚守自己的中华文化传统呢?

记得在初中时,一同学和我说绅士云云,大谈“绅士之道”。我一时语顿,不知何言以对。西方的“绅士”一词竟成为了道德“模范”?可殊不知在中国真正的“模范”不是被成为绅士,而被称为“君子”。

在生活中,我们已是深受西方外来文化影响了。那在我们的精神上呢?是否有一天,“中国人”将从地球上消失,中华文化传统只能从古代文献或者残破的历史遗迹中才能管窥一二呢?

遥想中国的历史长河,曾经有过多少知名的人物,孔孟之道虽说不上全对,却也不失为“经典”,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不知是否有人注意到,在我们生活中为人所称赞的人,并不是精于西方的“绅士”之道,而是实践了传统的“君子”之行。在逝去的几千年里,中国有多少次“胡族”入侵,从秦汉的匈奴到魏晋的鲜卑,从隋唐的突厥到两宋的辽金。可为什么最后消失在历史长河的是别人而不是汉人?正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传统。我们的传统就是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传统需要我们的坚守,只有坚守了传统,才能让中华民族不断发展与强大。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我们的历史从未被中断过。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是否应该继承这些传统呢?

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人口迁移,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坚守自己的传统。当北人南侵时,中原人为了保住性命,也为了保住传统,大规模南迁江南。他们忍辱负重,不畏艰险,四海为家。可他们却始终保持自己的传统,丝毫不为外物所动,最终形成可特殊的“客家人”。正是由于他们的坚守,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文化,正是因为他们的坚守,扩大了中华的版图,正是因为他们的坚守,使中华传统得以继承发展,永远不会消失。试想一下,古人尚能如此,为何现在的我们不能做到呢?作为他们的子孙,我们不应该为自己感到羞愧吗?

我们的传统需要我们的坚守。要知道,一个民族存在的标志,正是看他是否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一定能够继承先辈们的传统,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坚守传统,也未必就一定要做到“仁义礼信智”。在生活中尊敬长辈,这是保持孝道,关心他人,换位思考,这是践行仁道,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这是义的表现……每当端午、中秋、清明时,除了放假休息,我们安排准备一些“特殊”的有意义的活动,好好过一过咱们的传统节日,这也是坚守了自己的传统嘛!总比过什么圣诞节之类的来得有意义的多吧。

坚守自己的传统,这不是空喊口号,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我们作为中华文化传统的继承人,就应该将我们的传统发扬光大。这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做到的事情。

坚守民族传统文化篇二

朋友,当你沉浸在“情人节”的玫瑰花香里的时候,你可想过,就要到来的“七夕”里,牛郎织女正在一路奔波,即将相会在鹊桥之上?

朋友,当你戴红色的圣诞帽,挤在“教堂”里不亦乐乎的时候,你可曾想起,重阳节那天携着双亲登高远望遍插茱萸时的一幕幕?

朋友,当你操着满口洋话庆祝洋节的时候,你可想到,其实你更应该陪伴自己的长辈倾听民族古乐的动人琴声?

朋友,你是否还记得自己的血液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

让我们放下手中的杯盅,关掉音响,坐在阳台前静静的思考吧!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长廊中,沉淀了为世人所惊叹的无数瑰宝,仅看中国的节日文化就是一曲唱不尽的民乐,品不透的茶茗。新春佳节,寄意于合家团圆;清明节,着意缅怀故者,抚慰亡灵;中秋之夜,明月高悬,清辉洒遍人间,亲人故友共婵娟;端午之晨,龙舟竞发,唱尽胸中豪情,祭奠古人之忠烈,继往开来。可以说,每一个佳节都承载着动人的历史故事,寄托华厦儿女源自民族的本性的希望和祝愿。简言之,佳节既是感受瑰丽多彩的民族文化魅力,更是联系血肉之情的纽带。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节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情结。长江黄河孕育了华厦儿女的勤劳善良以及对故乡的眷恋,即使漂泊异乡,身处险境,也能勇于奋起,重返故里,所以,我们要坚守共同的财富,担起肩上的责任:让中国节日的神韵代代相传。

亲爱的朋友,当你流连于洋节的霓虹灯里,可别忘了,你更应该坚守故里,因为那里有你自己的一缕节日的阳光。

坚守民族传统文化篇三

《百鸟朝凤》——传统文化的坚守与没落

当酷炫的特效、明星的面孔越来越多地成为电影卖座的噱头,对文化的思考与关照在电影里越来越不受欢迎。这种现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心浮躁的产物,是中国电影的悲哀。

令人含泪欣喜与感激的是,总有一些导演依然坚守着初心在认真做电影。《百鸟朝凤》,便是这样一部透着深深的人文关怀的电影。

唢呐,在90年代以前甚至2000年以前的中国,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婚丧嫁娶,都离不开它。唢呐经历了”百鸟朝凤“的繁荣。那个时候,不只是唢呐,所有的“匠人”都印掌握一门手艺而格外受人尊敬。鼎盛时,唢呐匠坐在太师椅上,面前跪倒一片孝子贤孙。而吹奏的人数与曲子——四台、八台、与百鸟朝凤,更是显示了亡人的品德好坏和排场大小。百鸟朝凤是对亡人品德好的至高评价,更是对唢呐匠品德与技艺的至高评价——只有德行高技艺好的徒弟才能得到师傅的真传,学习这首曲子。于是村里的人们都以能学上吹唢呐为荣,更以能得到吹奏百鸟朝凤为荣。

村民对吹唢呐人的推崇,唢呐匠收徒的苛刻,都使唢呐这门技艺让人仰视。小时候的天鸣便处在这样一个时代。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焦家班的解散游家班的建立,社会也在悄然变化。西洋乐器的涌入与歌舞相间的表演形式吸引着民众的眼球。不管是因为一时好奇还是持久的吸引,唢呐这门技艺,便真的从受人冷落,到慢慢无人问津。

外在人们的不闻不问,唢呐匠自身的养家糊口难以实现,都以必然之势使唢呐这门传统技艺在不可阻挡地走向没落。

主人公焦三爷与游天鸣对唢呐文化的坚守与挽救,可敬、可叹!唢呐不能再养家糊口,反而成了耽误挣钱与生活的累赘,唢呐匠纷纷自寻出路。焦三爷和天鸣一个一个将匠人们请来,也已经挽救不了没落的大势。再凑齐8个人合奏的“8台”已经实属不易,所有的努力也许并没有效果,但是匠人自身的坚守,淳朴的不能将“师父的师父的师父”流传下来的技艺就这样丢掉的“匠人精神”支撑着这门技艺。

然而盛极而衰是必然之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守更然焦三爷显得悲壮。最后一曲”泣血“的”百鸟朝凤“也是唢呐匠人们的最后一曲悲歌。他们身后那个大大的”奠“字不仅是对亡人的祭奠,更是唢呐匠们对这门技艺的祭奠。当所有的音乐淡去,只留下唢呐声声悲鸣,8个唢呐匠和切换的八百里秦川的土地融为一体,敦实的黄土地间演奏着唢呐悲戚绝美的回响。仔细想想,这一曲挽歌是匠人们最后的坚守,又何尝不是唢呐自己发出的”救救这门技艺“的呼唤??

游天鸣是坚守的一群人的代表。之前拜师学艺的艰辛与学到至高曲目百鸟朝凤的荣耀,而今无人问津的技艺,游天鸣牢记在老师面前发过的誓言。是的,文化局长得出现给人们一丝希望,这样的 传统技艺是否真的可以借而今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而得以延续呢???师父的遗言、他一个一个去请唢呐匠想演奏最后一曲的艰辛,和最后他在师父墓前一个人独自吹响的”百鸟朝凤“让人泪如雨下。一个人演奏,似乎预示了已经没有人在坚守,也又预示了依然有人在坚守,即使只是一个人。

他坚守的,不仅仅是唢呐这一门技艺,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是在保护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的文化精髓。

但是,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事。传统技艺与文化不能只靠着匠人们的一腔热血来维系着不消亡,更需要我们每个人的文化认同与坚守。这是导演留给观众的思考。如何让这些濒临没落的文化得以传承,值得深思。

有人说,电影的叙事手法传统,剪辑与处理并没有太多亮点。是的,作为一部“寻根”类的电影,它扎根朴实的黄土地,人物也是淳朴的乡村人物。试想,如果你给身处六十年代的普通大众穿上现今Ladygaga的服装,是不是就变成了一出笑话?给长城和敦煌壁画涂抹上绚丽的色彩是不是显得突兀与难以接受?电影亦然。电影的叙事最终为故事服务,叙事手法与故事和人物相统一才相得益彰。这样看来,那些强调叙事手法的本就是本文开头所说的追求酷炫的特技的一类人,这样的电影本就不是给他们这些人看的,此种观点便没有再议的必要。

相反,电影中清新美丽的芦苇地、水田......无不组成一张张清新自然的水墨画,这种中国元素让人赏心悦目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导演弘扬传统文化的暗示。电影中充满生活气息的对白情怀满满,淳朴的乡情也让人怀念。不管你是80后还是90后,那些熟悉的场景都会勾起满满的回忆。

最后唢呐繁荣之后的没落稍显急促,转折的太快,而对现代文化产生的弊端(天鸣去找师兄,而各个师兄都不同程度地受现代文明带来的弊端得病、受伤)的处理也稍显单薄,但是瑕不掩瑜,一部好的电影将它想要传达的传达给了观众便是成功。无论如何,这种队传统文化的关照都值得尊敬。

最后一点, 剧中人名“天鸣”也是吴天明导演自身的写照吧。

坚守民族传统文化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