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文化的故事_茶文化的趣闻故事

发布时间:2017-06-11 19:09

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我国人民生活关系密切,自古至今,有许多名人与茶结缘,不仅写有许多对茶吟咏称道的诗章,还留下不少煮茶品茗的趣事轶闻。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关于茶文化的故事,一起来看看。

关于茶文化的故事_茶文化的趣闻故事

关于茶文化的故事

唐代陆羽,善于煮茶、品茶,耗一生之功著成《茶经》,流传千古,后世尊为“茶圣”。陆羽取水极为讲究,煮茶必佳泉。他将煮水分为三个阶段:一沸、二沸、三沸。认为一沸、三沸之水不可取,二沸之水最佳,即是当锅边缘水像珠玉在泉池中跳动时取用。

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他也是一个很有品位的茶客。他酷爱茶事,自称是一个“别茶人”。白居易一生爱诗、嗜酒、癖茶、好琴,在仕途不利的人生中成了他的支持,到了晚年,爱茶更甚,且有离不开的趋势,顾诗云:“老来齿衰嫌桔酸,病来肺渴觉茶香。”

唐朝诗人卢仝饮茶有个奇特的规定:每次不喝第七碗,否则就会喝醉。他在《饮茶歌》中曾这样描绘:“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同样是一位嗜茶诗人,他出生茶乡,当过茶官,晚年又归隐茶乡。陆游的晚年,坎坷的经历使他对诗歌、书艺和茶钟爱。他写到茶的诗多达二百多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谙熟茶的烹饮之道。他总是以自己动手烹茶为乐事,一再在诗中自述:“归来何事添幽致,小灶灯前自煮茶”,“山童亦睡熟,汲水自煎茗”,“名泉不负吾儿意,一掬丁坑手自煎”,“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

明代湖州司马冯可宾一生茶壶不离手。他喜欢自斟自饮,以为只有这样才能品味出其中乐趣。即使是客人来了,他也是每人发一把小壶,任他们自饮。现代文学家中,爱好饮茶的人颇多,其中不少人对茶文化很有兴趣。

鲁迅爱品茶,经常一边构思写作,一边悠然品茗。他客居广州时,曾经赞道:“广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谈”。因此,当年广州陶陶居、陆园、北园等茶居,都留下他的足迹。他对品茶有独到见解,曾有一段著名妙论:“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首先就必须练功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感觉。”

郭沫若从青年时代就喜爱饮茶,而且是品茶行家,对中国名茶的色、香、味、形及历史典故很熟悉。1964年,他到湖南长沙品饮高桥茶叶试验站新创制的名茶———高桥银峰,大为赞赏,写下《初饮高桥银峰》诗: “芙蓉国里产新茶,九嶷香风阜万家。 肯让湖州夸紫笋,愿同双井斗红纱。 脑如冰雪心如火,舌不怠来眼不花。协力免教天下醉,三闾无用独醒嗟。”

当代著名文学家老舍是位饮茶迷,还研究茶文化,深得饮茶真趣。他多次说过这样精辟的话:“喝茶本身是一门艺术。本来中国人是喝茶的祖先,可现在在喝茶艺术方面,日本人却走在我们前面了”。他以清茶为伴,文思如泉,创作《茶馆》,通过对旧北京裕泰茶馆的兴衰际遇,反映从戊戌变法到抗战胜利后50多年的社会变迁,成为饮茶文学的名作,轰动一时。

当代作家秦牧的故乡广东澄海县属潮汕地区,当地“功夫茶”习俗名播中外。他从小接触功夫茶,练就过硬的辨茶功夫。1967年夏至1970年秋,当时任羊城晚报副总编的秦牧与广州各报总编一起,被集中在广州一座干校接受审查,“老总们”都有饮茶习惯,大家突发奇想,要对各自所带茶叶评出高低,推举秦牧为评茶师。秦牧还写有《故乡茶事甲天下》等茶散文,怀着幽默心情描述潮汕近乎传奇的茶俗,广为传诵。叶君健独钟茶饮当代著名作家叶君健从年轻时起就爱好饮茶,在重庆大学教书时,常与友人去茶馆喝茶聊天,特别喜欢品四川的沱茶。他说:“中国美好的东西太多,茶是其中突出的一种。它既高雅,又大众化。中国人的生活,除柴、米、油、盐、酱、醋以外,还必须有茶。”

当代系统创作《茶画》第一人萧艺,也是一位品茶好手。他爱茶,画茶。把自己对茶文化的热爱融入到他的创作中去。

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的家乡是湖南宁乡县花明楼,这里的人民好饮一种烟熏茶。受此影响,刘少奇也特别喜欢喝烟熏茶。解放后家乡人给他捎上一包茶叶到北京,他如获至宝,工作疲倦时,只要喝上一口这种烟熏茶,他就会精神一振,倦意全消。

毛泽东同志也喜欢喝茶还有吃茶渣的习惯。当年曾与诗人柳亚子在广州茶楼里一边品茶,一边探讨革命真理,后来他的诗中便有“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之句。

若您爱茶,懂茶,了解茶文化。那么欢迎您做客闲雅山房茶文化书画会馆,品茶,赏画,听曲。在凡世的喧嚣中,寻一份净土,找一份安逸。

茶文化茶的故事

普洱茶

传说,乾隆年间(1736—1795)普洱地区的濮家茶庄将没有完全晒干的毛茶压饼、装驮进贡。到了京城发现,原本绿色泛白的茶饼变成了褐色。护送茶叶进京的茶庄少主人因为贡茶面目全非,甚至想到要了断生命,但却在无意间发现茶的味道变得又香又甜,茶色也红浓明亮。这些茶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并赐名普洱茶。据史料记载,早在清初(1659年),清政府便将普洱茶正式列入贡茶案册,清代宫廷也一直有“夏喝龙井、冬饮普洱”的传统。据《普洱府志》记载,普洱府当时会馆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中外茶商接踵摩肩,是国内外影响较大的商贸重镇。

20世纪60年代,北京故宫的茶库里存放着清宫没有喝完用完的普洱茶贡茶数吨,当时已保存了150多年。2004年,由著名作家鲁迅的遗孀许广平珍藏的清宫普洱茶,在北京广东大厦拍卖,其中一块(约3克),拍出1.2万元(约合1451美元)。专家将藏品中的散块普洱茶用开水冲泡,茶块很快融开,茶汤呈褐泛红色,茶香陈厚,经数次冲泡后茶块全部融化。收藏普洱茶成了一种新的时尚。但是,贮藏普洱茶一般要求有专门的贮藏室、严格的温度、湿度控制、室内通风、每隔3个月翻动茶叶一次、并用紫外线灯消毒贮藏室等,这些条件,一般茶叶爱好者很难做到。

大红袍

从前有个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病倒在路上,被天心庙的老方丈救起。老方丈见秀才面色苍白,体瘦腹涨,便从一个小锡罐中取出一小撮茶叶,用水熬煮后,让秀才喝下汤汁。秀才感觉有一股桂花的清香钻心透肺,腹涨渐渐消退,精神也舒爽了起来。不几日,秀才全愈,拜别老方丈说:“多谢老方丈见义相救,倘若小生今科得中,定返此修整庙宇,重塑金身!”,拜别后就赴京赶考去了。不久,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并被皇上招为附马。他虽春风得意,仍未忘报恩之事。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状元离开京城,回到武夷山天心庙还愿。在天心庙状元见到了方丈,谈及当年治病之事,问是何仙药,方丈说那不是仙药,而是九龙窠的茶叶,状元听了,认为这是救命的神茶,意欲带些回京。此时正值茶叶摘采季节,老方丈就带领庙内的大小和尚同状元一起来到九龙窠,采来茶叶,由最好的茶师加工,并用特制的小锡罐盛装,让状元带回京城。状元回到京城,恰逢皇后生病,百医无效,上下慌乱。状元问明病情,乃肚痛腹涨、食无味、寝不安,于是向皇上陈述从前的经历,并取出那罐茶叶呈上。皇上马上命人将茶叶熬煮,让皇后服下茶汤。皇后饮茶之后顿觉荡气回肠,精神渐爽,身体不仅逐渐复原,而且日渐美丽健康。皇上大喜,赐大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去九龙窠披在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专人看管茶树,每年采下茶叶,悉数进贡朝廷,不得私匿。从此,人们称这颗茶树为“大红袍”,它的叶子成为贡品。

铁观音

安溪有"茶树良种宝库"之称.在众多的茶树良种中,品质最优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数"铁观音"了.关于铁观音品种的由来,有着这样一个传奇似的故事:

相传,清乾隆年间.安溪西坪上尧茶农魏饮制得一手好茶,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观音菩萨,十年从不间断,可见礼佛之诚.一夜,魏饮梦见在山崖上有一株透发兰花香味的茶树,正想采摘时,一阵狗吠把好梦惊醒.第二天果然在崖石上发现了一株与梦中一模一样的茶树.于是采下一些芽叶,带回家中,精心制作.制成之后茶味甘醇鲜爽,精神为之一振.魏认为这是茶之王,就把这株茶挖回家进行繁殖.几年之后,茶树长得枝叶茂盛.因为此茶美如观音重如铁,又是观音托梦所获,就叫它"铁观音".从此铁观音就名扬天下.铁观音是乌龙茶的极品,其品质特征是:茶条卷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晴蜓头,螺旋体,青蛙腿.冲泡后汤色多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俗称有"音韵".茶音高而持久,可谓"七泡有余香". 故名“铁观音”.

关于茶文化的故事_茶文化的趣闻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