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男女心理差异论文

发布时间:2017-03-01 14:30

不同性别的人在消费心理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一差异来源于男女在生理、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思维模式方面的种种不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男女心理差异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男女心理差异论文范文一:男女大学生消费行为差异分析

【文章摘要】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成都市范围内二十余所高校大学生有关消费行为的情况,并以此为基础,通过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软件对男女大学生在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和消费心理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探求的男女大学生在以上几个维度存在的差异,从而真实地了解男女大学生消费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男女大学生;消费行为;差异

0 引言

随着大学生群体的不断扩大,大学生消费已经成为研究大众消费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根据刘珊和风笑天的统计表明,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群体消费和生活方式的研究日趋增多,而且研究内容不断扩展,研究方法和视角多样化。从内容上讲,有研究消费结构的,有研究消费内容的,有研究消费心理的以及其他方面;从方法上讲,有从经济学出发的,有从社会学出发的,更多的从教育学出发,还有从体育学等等角度出发。但是很少有研究者关注到大学生群体消费行为中的性别差异,即男女大学生在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和消费心理等方面的不同表现。然而,在大学生个体越来越个性化,以网购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男女大学生的在消费过程中的性别差异也更加明显。因此,本研究将采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甘伟平课题组在成都市范围年内二十余所高校收集的大学生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调查数据,致力于分析男女大学生消费行为中存在的差异。

1 研究方法

1.1 样本抽取

本研究运用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综合考虑类别、层次和区域,从成都市高校中抽取24所高校,并采取纸质和网络问卷方式,向抽取的高校发放问卷602份,回收问卷559份,回收率为93%,其中纸质问卷发放400份,回收399份,回收率为99%,网络问卷发放202份,回收160份,回收率为79%。

1.2 问卷的结构和所采用的技术方法

本次调查问卷的总体结构都分为基本信息、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消费心理三个部分,主要调查学生的家庭情况、学杂费和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调查问卷主要通过发放纸质问卷完。数据统计和分析软件采用EpiData和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分析采用方法主要为单变量的描述统计、双变量的交互分类统计。

2 消费行为

2.1 经济来源

根据调研情况,本研究将大学生的经济来源分为以下几大类:家庭提供、社会或亲友资助、勤工俭学、兼职、奖助学金和其它。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3.4%的大学生以家庭提供的经费作为主要经济来源;1.2%大学生的主要依靠社会或亲友资助;0.6%的大学生主要依靠勤工俭学;2%的大学生主要依靠兼职;2.3%的大学生主要依靠奖助学金;剩下0.4%的大学生主要依靠其他方式获的经济收入。进一步比较男女生在经济来源的差异,笔者发现:92.6%的男生通过家庭提高或社会和亲友资助获得经济收入,95.5%的女生通过家庭提高或社会和亲友资助获得经济收入。这一数据表明,男生相对于女生而言经济独立性较强,对家庭、社会和亲友的依耐性更弱。5.8%的男生通过勤工助学和做兼职获的经济收入,对比之下女生的比例为1.2%。此数据再次印证了男大学生更强的经济独立性。而奖助学金一项的对比中,男女大学生的比例分别为1.5%和2.6%。该数据表明女大学生在学习上的优势地位可以转为经济优势,因此,更多的学习成绩优秀的女大学生获得奖助学金,并以此来缓解经济压力。

2.2 消费结构

本研究将大学生的消费项目分为:饮食消费、学习消费、服饰护肤品消费、社交娱乐消费、恋爱消费、交通通讯消费和电子产品消费。下表(表1)是调查得到的数据:

由上表可以得知:

在第一选择当中,饮食消费占据了绝对主导的地位,男女比例分别高达87.5%和88.6%,说明不管对于男生还是女生来说,日常消费当中最主要的部分都是用于饮食。这样的做法是符合大学生经济条件的理性选择。这也印证了马斯诺关于需求层次论,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男女大学生都首先选择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

在第二选择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饮食以外的其他几项消费项目所占比例的提高,说明在保证基本生存的条件下,大学生开始积极扩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其中男女消费差异最明显的两项是服饰护肤和社交娱乐。在服饰和护肤消费一项中,女生高男生14.9个百分点,说明女大学生更加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男生的社交娱乐比例比女生高14.7个百分点,则显示男生在社会交往和游戏娱乐等方面更多的投入。学习消费、交通通讯消费、电子产品消费和恋爱消费比例的提高,展现了男女大学生丰富多样精神文化生活。

在第三选择当中,交通通讯消费、电子产品消费和恋爱消费的比例持续增长,则表明了这三项消费作为更高级的消费方式,也是得到了大学生的热烈追捧。我们还可以发现在这三项消费项目中,男生的比例分别比女生高5.3%、11.3%和4.9%。从中我们可了解到男生对交通通讯具有更强的依赖性,在电子产品方面和恋爱方面更舍得投入。

2.3 消费方式

近年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深刻地变革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以此为背景的网络购物已经发展为普通百姓最重要的购物方式之一。笔者将结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大学生群体如何使用网络购物以及男女生在接受和使用网络购物存的差异。在所调查的大学生当中,有65.2%的男生选择偏爱网络购物,与之对应的是68.2.6%的女生选择偏爱网络购物。男女生的比例均超过百分之五十,说明大学生群体在接受和利用网络购物上的很高的积极性。另外,女生的比例高于男生则显示了女生在选择购物方式上相较于男生的更加开放的态度。

在利用网络购物的过程当中,男女生也存在着差异。如果将大学生群体网购物品进行分类,我们会发现男生更倾向于网购电子产品、虚拟产品、运动装备等,而女生则表现出不同的情况,她们更加倾向于网购洗护用品和化妆品、学习用品、交通通讯类用品和服装。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男女生消费结构数据相吻合,男生在电子产品方面投入更多,而女生在洗护化妆和服装等方面更舍得花钱。 2.4 消费心理

消费心理是消费者进行消费活动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活动的过程。了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对于高校教育和规范大学生消费行为有直接的帮助。我们将消费心理大致分为四种类型:从众、求异、攀比和求实。笔者将对大群体消费决策因素进行分析,以求初步男女大学生消费心理类型的差异。

调查数据显示,男女在消费决策的过程当中,首要考虑的因素都是价格和质量,两者在男女的决策因素中所占比例均超85%,说明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他们的消费心理类型都是属于求实型。同时,时尚性和品牌因素在男生决策过程的当中都略高于女生,说明男生在消费过程当中更容易被前卫时髦的商品和品牌商品所吸引,相较而言女生显得更加理性和注重实际。

3 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开放,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这就为研究者从性别差异的角度去研究男女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打下了坚实基础。首先,男女大学生的在经济来源上的差异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男生更强的独立性和女生更好学习成绩。其次,男女生对网络购物的偏好则表明大学生这一活力群体对新技术的很强的接受能力。同时,男女生网购内容的不同直接反映了男女生的不同的兴趣爱好。再次,我们应该欣慰的看到绝大多数的男女大学生的都是属于求实型的消费者,他们不盲目攀比,不盲目追求时尚。这正符合社会对大学生的期待和自身的经济状况。最后,男女大学生在消费行为上存在的客观差异要求社会、家庭和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消费行为教育和引导时应该区别对待。

【参考文献】

[1]刘珊,风笑天.对1988一2004年大学生消费的研究――共169篇学术论文的文献综述.大连理工大学[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报.2005(1).

[2]甘伟平,喻荣强. 大学生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趋势研究――以成都市部分高校为例[J].消费导刊,2014(09).

[3]宋刚.成都地区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26(1).

[4]文英玉,邵英姿.“90后”大学生生活方式与服装网络消费行为[A].经济与管理,2013,(08).

[5]董慧慧.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以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4)

有关男女心理差异论文范文二:浅谈性别差异及男女标志设计

【摘要】中国当代男女标志设计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歧视,性别贬抑,男权文化等性别意识问题。这些标志很多已经应用到公共场所,并且在一段时间内还继续存在着。男权思想的潜移默化使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变得麻木,对于司空见惯的性别歧视毫无察觉,甚至习以为常。

本文从男女标志的设计入手,列举男女的性别差异,历数男女标志的分类,将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了归纳,并对新的发展趋势作了简练的总结。运用具体标志事例,详细解析,从多方面深入揭示了性别政治的普遍存在:社会角色分工的不同,社会地位的巨大差异,把女性置于“第二性” 的位置,对女性价值的歪曲和发展的否认。究其原因,不同的社会分工模式决定了男女在社会生产中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也形成了一套男主外女主内,男尊妇卑、男高女低、男主女从、男优女劣的价值判断体系。要改变这种现状,除了提高设计师自身的素养以外,最重要的是国家在政策上和法律上对女性地位的确认和维护,同时女性也要靠自身的努力来寻求发展。

【关键词】 男女标志现状 性别区分

一、探讨的原由

一篇关于公共厕所的报道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个小小的男女标志,却暗含了一个社会存在已久的问题。文章借助特殊的视角,从男女标志的设计中透析了性别意识问题的很多方面,男权主义的根深蒂固和性别歧视的普遍存在。女性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也足以看出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二、研究的方法、目的和意义

文章讲事实举例子,运用事实论据具体分析。谨希望能够唤醒麻木的人群,更多的关注女性,尊重女性,向着男女平等的目标共同迈进。

1 当代国内男女标志设计的现状

1.1 男女的性别特征

男女标志主要应用于公共场所,最常见的是公共厕所,浴室,更衣间以及化装间等。

1.1.1 性和性别

性和性别之间的区别,对于女性主义者有关“第二次浪潮”的思考是至关重要的,它和作为社会结构主义者的女性主义者(social constructivist feminists)的联系尤其紧密,安・奥克利的《性、性别与社会》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她写这本书的H的是要在“从许多领域里将‘性’从‘性别’中分离出来,在这些领域里,人们一直认为男女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差异”(1976:17)。她对性和性别的界定如下:“‘性’是指称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时所使用的一个词:肉眼可见的生殖器差异,相关的生殖功能上的差异。而‘性别’则与文化有关:它指那种将‘男性’和‘女性’区别开来的社会分类法。”

因此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物质基础决定了性,使我们成为男性和女性,但它并不曾决定“男子汉气概”和“女性气质”的特性,后者是文化的产物。这种区分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使我们能够看到身体是如何被赋予含义的,这并不是自然的结果,而是文化留下的烙印。所以,尽管所有的文化都认为男女有别,然而不同在于何处,男女区分的特征究竟是什么,却并未能达成一致的看法。性的差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文化所决定的,这一事实已被人类学的描述所反复强调了,这种描述展示了其他的文化是怎样解释性和怎样“构成”性别的,在这方面,玛格丽特・米德的《三种原始社会里的性和气质》堪称一部经典的研究著作。对于性和性别的含义,人们并没有达成普遍一致的看法,这意味着在生物学范畴内的男性和女性,与在文化特性上的男性和女性,二者之间并不存在“自然的”联系。因此奥特纳将性别描述成一种游戏,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多种游戏,根据时间地点的不同,这些性别游戏呈现出各不相同的“身体活动形式”并遵循各种 “复杂的规则”。

1.1.2 男性与女性的区别

形体:

男性---多身材高大,肩宽面厚,上肢结实有力,髋部较窄,下肢较长,骨骼粗壮,肌肉发达。躯体曲线是粗扩而棱角分明,不像女性那样柔和。男子骨盆窄于肩宽,所谓“倒三角”的体型是男性美的一个特点。

女性---身长一般比男子短,体重较轻,肩比较窄,四肢较男子也短,但女子的躯干相对的比男子长,骨盆较宽,上体基本呈正三角形。因此,女子的重心较低、稳定性好。此外,女子的脊柱软骨厚。各关节韧带松弛,所以弹性好,女子的肌肉力量要比男子小得多。

性格:

男性--果断、自信、、理性、勇于探索、进取、勇敢、坚强、喜欢高技术

女性--软弱 胆小 依赖性强 温和、感性和被动

其他:

面部:男性胡子,女性红唇。

头发:男性多短发 ;女性长发,辫子。

服饰:男性多长裤,西装,领带;女性多裙子,丝袜。

用具:男性―烟斗,安全套,刮胡刀,女性---口红,耳环等饰品。

1.2 男女标志的分类(附代表性作品)

男女标志特点是各具独特面貌,易于识别。显示男女自身特征,标示男女不同的意义、区别与归属是男女标志的主要功能。决不能相互雷同、混淆,以免造成错觉。因此标志必须特征鲜明,令人一眼即可识别,并过目不忘。

为了有很好的识别性,在做男女标志设计时往往以男女性的自身的特点和区别作为创意的点。根据男女性别的不同特点,男女标志大体有以下几种分类:

1.2.1 性特征

1.3 男女标志设计新趋势(附代表性作品)

1.3.1 抽象化

图形设计不再是以前刻板的男女形象,而是以物易人,更加符号化,简洁直观。

1.3.2 趣味幽默性

以新奇的构思,独特的视角,巧妙的手段来表现社会中的一些细节,运用很多的引申借代。

1.3.3 恶搞

原本蕴含浓重中国韵味的会徽,在恶搞者的“创作”下完全失去了设计者想表达的舞动、奔跑的奥运精神。其中,代表男厕所的标志将会徽变成了灰黑色,下面去掉了奥运五环的标志,变成了“男”字,女厕的标志则更加离谱,给印章中的“京”字“穿”上了裙子。

结语

总之,男女标志设计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提炼,不但有男女形体的差别因素,也有男女的生活习惯,性格等因素,要设计好男女标志务必好好研究生活。

参考文献

[1] 〔德〕弗洛伊德《文明与缺憾》.

[2]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 《男性统治》,刘晖译 深圳:海天出版 社,2002.

[3] 张晓玲.《妇女与人权》,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4] 〔美〕海斯 《危险的性》.孙爱华,唐文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1989.

[5] 李银河.《女性主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6] 〔英〕乔安妮・恩特维斯特尔《时髦的身体》

[7]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上卷),陶铁柱译.北京:中 国书籍出版社,1998.

[8] 沈奕斐.《被建构的女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9] 〔美〕凯特米蕾《性别的政治》

[10] 中央美院,《平面设计图形男女05》,福建美术出版社.2003

有关男女心理差异论文相关文章:

1.大学生心理成长报告论文

2.男女情感心理语录

3.浅谈大学生恋爱心理论文

4.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与应对策略的关系研究论文

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格式论文

有关男女心理差异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