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伦敦的优美散文

发布时间:2016-11-08 13:50

走在伦敦街头,早已被异国风情包围,目光所及之处,已经找不到丝毫的中国情调。下面是有写伦敦的优美散文,欢迎参阅。

写伦敦的优美散文:伦敦印象

在我的想象中,伦敦应该和北京、上海、东京等大都市一样,公路宽阔,高架桥雄伟,大楼鳞次栉比,高耸入云……亲临伦敦才觉出想象的大谬不然。

进入伦敦的第一感觉就是高楼少。绝大多数的建筑都是三四层,只有在狭小的伦敦城——欧洲乃至世界最著名的金融中心——才有一些几十层的楼房,即便如此,伦敦城也远没有我国上海浦东金融中心的气势磅礴,无论是楼宇的高大雄伟,还是公路的宽阔通畅。除此而外,伦敦的建筑还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古建筑多,既有坐落在泰晤士河西岸的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群威斯敏斯特宫(议会大厦),也有遍布于全城的各式各样大大小的教堂,还有大量从中世纪开始逐步建造的现在还在作各种用途的石结构屋宇(就像上海外滩由英、法殖民者建造的那种楼房),这些古建筑在整个伦敦的建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伦敦给人的感觉就是古色古香,深沉厚重。再就是绝大部分楼房的外墙都没有装饰,一如我在剑桥看到的那样,朴拙天然、本色实用又成了伦敦有别于其他大都市的独特风格。

伦敦的道路非常狭窄,即使在最繁忙的地段也只有两条车道(一来一往),而我却没有看到有单行线。尽管道路窄,车子多,但由于行人和司机都能守规则,虽然车速慢,但极少拥堵。议会大厦,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白金汉宫(女王官邸),都在闹市区,临近交通要道,路上车水马龙,但这些地方并没有戒严,也没看到交通警察,我不知道英国的政要们在这些狭窄而拥挤的没有戒严也没有警察开道的路上行车的时候有何感想,会是我见到的司机(不知道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缓慢行驶在路上而不急不躁心平气和的模样吗?我只能想象。

世界上许多城市都有唐人街,伦敦也不例外,而伦敦的唐人街比我见过的东京、大坂的唐人街更为繁华。这里行人如织,摩肩接踵,鳞次栉比的大多是酒店,酒店内几乎都是座无虚席。我们是傍晚时分到达唐人街的,看到到处悬挂的灯笼(第二天就是中秋),霓虹灯闪烁的各式店铺招牌,还有张贴在各个店门两边的对联,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我仿佛回到了国内。但看到有着不同肤色操着各种语言的人汇集到这里,才又想起,这里仍然是异国他乡。据说,由于经济地位的优势,唐人街的唐人在伦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看到和我有着同样肤色流着相同血液的华人后裔在伦敦有这样的成就获得了如此突出的地位,我由衷的为他们高兴并为他们祝福。为什么世界上各个城市里华人聚居的地方要叫“唐人街”而不叫“汉人街”、“明人街”、“清人街”?我没作深入的研究,我猜想,因为唐代是中国古代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最强盛的王朝,我们的海外同胞不仅以我们曾有这样的王朝而自豪,还希望自己远离祖国后能向唐人一样创造出让世人震惊的辉煌。不要说身在海外,就如打生下来就生活在本乡本土的我也常常梦回大唐……

伦敦是世界文化名城。建于18世纪的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集中了英国和世界各国许多的古代文物(我们可以想象,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世界上最大的殖民者是如何获取这些文物的)。博物馆内的埃及文物馆,陈列着7万多件古埃及的各种文物;希腊和罗马文物馆,陈列着各种精美的铜器、陶器、瓷器、金币、绘画以及许多古希腊、古罗马的大型石雕;东方文物馆,陈列有大量来自中亚、南亚次大陆、东南亚和远东的文物。馆内还有西亚文物馆、英国文物馆、金币徽章馆、图书绘画馆等。我缓慢而沉重的走在中国文物馆内,从远古到先秦到汉唐到明清,看着那些哲射着璀灿的华夏文明烙印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智慧的各种各样数之不尽的文物陈列在大英博物馆内,目睹这些绝大多数靠掠夺而来的稀世之宝,仇恨、痛苦、愤怒、羞愧……各种各样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我艰于呼吸,无法言语。世界上有两个强盗,一个是法兰西,一个是英格兰。此刻,我正在大英博物馆审视着“文明”的英国人从“野蛮”的中国人那里劫掠而来的最珍奇的中华古董;此刻,我正是从遥远的发展中的中国来得到发达的英格兰学习他们先进的基础教育理论与现代学校管理经验……

伦敦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但它繁华的背后是残酷的殖民掠夺,日不落的辉煌映照的是血色的天空。伦敦既古老又现代,既顽固保守又新潮前卫,既自由文明又残暴血腥。但不管怎样,由专制走向民主,最终使强盗变成了绅士。

我们能从中悟出点什么吗?

写伦敦的优美散文:秋天的伦敦

早晨的火车非常安静,我抚弄着手里的咖啡,看着窗外。今天有淡淡的雾,空旷的田园风光模糊在这样轻柔的雾气里,咖啡也散发着浓重的芬芳和淡淡的雾气,于是恬静的气氛很容易就弥漫开来。抚弄着杯子,两个月来学校里面所有的拖沓冗长和艰辛疲惫都离我而远了。对面的香港女孩和我随便的聊天,我依着身子,抱着胳膊,闲适的和她说话,享受着中文的乐趣 。

写伦敦的优美散文

火车到伦敦的时候外面明显的阴暗了下来,雾更加浓重了,而且窗外开始了许多残垣断壁,终于伦敦站到了,陈旧但是干净,破败但是井井有条。走出火车,来到著名的利物浦街道车站,因为早晨,人不多,车站显得空旷而且非常庞大。玻璃的屋顶闪耀着浓雾的白光,伦敦的早晨安静的很。我们匆匆的转车坐地铁来到了威斯明思特。我只是低头赶路一直没有什么旅游的兴奋,随着渐渐浓密的人流拥出地铁口,抬头看的时候忽然就迎面看到伦敦的大笨钟塔楼。

非常浓重的雾气渲染了塔楼雄伟,心情一下就虔诚的庄严起来。塔楼做工非常考究,复杂的线条和雍容华贵的结构让塔楼的雄伟又多了些许妩媚和高贵。我只是抬头久久的看,不是很高但是非常庄严,和英国人一样他好像非常谦虚的站着但是每个人都威慑于他的骄傲而蔑视的眼神,大笨钟更改了随意的心情,于是一路上战战兢兢的虔诚起来。

大笨钟后面是大法院和国会宫,建筑风格是一样的,线条复杂、结构参差,整个建筑显得非常卖弄但是非常美丽;我们走到大法院的正门的时候太阳微弱的光刺射进来,主体建筑都明快的鲜艳起来,只是前面黑色的骑士塑像和女神塑像愈发的庄严和高大。学法律的女孩告诉我这个就是英美法系的发源地,这个大法院为这个领域贡献的无数最繁复、最辩证、最哲学的法律,就是这个地方让她们现在的课程变得如此的苛刻和复杂。 大笨钟的后面是威斯明思特大教堂,戴安娜的婚礼和葬礼都在这里。我前几天刚刚看到过电视上介绍巴黎圣母院,看看这个小小建筑我始终有些怀疑。虽然我们中国人把它称为大教堂,但是英文里面它只是普通的教堂。的确它不大,和大笨钟的建筑群比较它显得尤其的纤细和小巧。建筑的风格也比较简约,整个建筑也只是整洁,没有什么考究。我们小镇上的教堂也大致如此。

但是教堂前面排了长长的队伍,因为里面有戴妃的展览。一个普通女人征服一个贵族家族也只需要这样一点灵感。当风中的玫瑰死于情人的车祸的时候,所有刻板的英国人都保持宽容,都奉献怜悯,都脱帽致敬。因为这里太靠近皇宫,戴妃没有选择在这里安葬,她的最后安息在她的家乡,但是这个小小的教堂却因为一个平凡女人的离奇故事也传奇起来。

我抚摸着门庭里面冰凉的柱子,教堂的依恋是游子他乡的相思,把棺材抬回老家安葬――我似乎能够理解这个在白金汉寄居的女人的落寞和倔强。英国人大概只是折服于她的美丽和风度,但是教堂却诉说了她含着眼泪的倔强和咬着牙齿的坚强。所以这个女人的坟墓不在这里。

过维多利亚大街就是白金汉宫,来到白金汉的时候太阳已经明媚起来,浓雾渐渐蜕尽了。这也是白金汉宫的排场,明亮、宽敞。白金汉宫的广场非常热闹,满满的人,当然许多都是和我们一样捧着地图的旅游者。喷泉、一般的雕像、矮小但是整齐的宫殿,加上滑稽的骑马巡警和滑稽的拿剑的守卫。我甚至懒得拍照片。以前BBC有许多的新闻都是从一排小房子和一个广场前面报道的,现在才知道谜底――白金汉宫。我觉得未来这里要么拆迁要么修葺,反正这个地方得整理一下。

离开热闹的小房子,穿过大街忽然在肃杀的梧桐树下看到了一个臃肿而蹒跚的铜像邱吉尔。

写伦敦的优美散文:哈瓦苏湖的伦敦桥

到达洛杉矶已经晚了,我们先入住旅店,然后到附近的商店看看。旅店很小,是独立的九间两层楼房,设施也很简单,入住的旅客好像也不多。旅店附近没有街道,商店并不临街,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乡间的一个村落。转了一会也就回房间睡觉了。

第二天一早,我就起来了。天气很好,我就到旅店的四周走走看看,越看越觉得这里不像城市,确实像乡村,只不过这乡村要比以前我所见的乡村繁荣得多。

在洛杉矶,我们跟着导游走。吃过早饭,导游领我们乘车去寻访科罗拉多大峡谷。我们的的车子一直向东行驶,大约行驶了二个多小时,我们来到一处叫哈瓦苏湖(Lake Havasu)的地方,导游告诉我们,这里有伦敦桥。伦敦桥为什么不在伦敦而跑到美国来了?人们无不为此发问。导游告诉我们,这桥原本确实是在伦敦的,后来被美国的一个富商买了来,原样架在了这里,从此,这里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这里有无限的商机。我很佩服这位富商的胆识,他既创造了商机,也保存了古建筑。伦敦桥是一座历尽沧桑的桥,是非常值得保存的古建筑。它既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也是人类罪恶的见证。

伦敦桥(London Bridge)是一座南北向横跨泰晤士河的桥,它将伦敦和南华克(Southwark)地区连为一体。第一座跨越泰晤士河的伦敦桥是木桥,由罗马人在公元50年前后搭建的。罗马人撤离英国之后,这座桥曾经一度时间因失修而损坏,但是后来终究还是被修好了,此后依然是不断地损坏,又不断地修建。虽然到1014年,该桥已经重新修建完好了,然而,就在在1014年丹麦人入侵英国,英国国王Ethelred为了抵抗入侵的丹麦人居然下令烧毁了这座桥。从此伦敦桥又进入了多灾多难的时期。被炸毁了的伦敦桥后来又重建了。谁知道重建的伦敦桥又于1091年被暴风雨摧毁,于是就再次重建,可惜的是再次重建的伦敦桥又于1136年被烧毁。1136年后,Peter de Colechurch提议兴建石桥以取代先前的木桥,并额外抽取税项提供经费,石桥终于在亨利二世任内开始兴建,到约翰王任内的1209年才完全建成,历时33年。由于约翰王允许在桥面上建设其它建筑物,因此当时桥上挤满房屋,甚至还有教堂。二十六呎宽的桥面被挤得只剩下六呎通道供来往交通。据介绍,当时有二百多家商户在桥上营业。这样就酿成了极大的火灾隐患和由于拥挤而引起堕海的事故。第一次火灾可能发生在1212年,大火同时从两端燃起,人群无法逃生,致使三千人遇难。1633年又发生了一起火灾,大火烧毁了桥北端的三分之一。由于交通挤塞太严重,1722年市长下令所有交通工具靠单边出入。 到18世纪末期,伦敦桥已不能发挥原来作用了,于是在1824到1831年期间新建了一座伦敦桥。二战时,希特勒对伦敦狂轰滥炸,伦敦桥也弹痕累累,然而它依旧巍然屹立,坚固如初。到了二十世纪60年代,伦敦桥终于不再适应繁忙的交通状况,市政当局做出了拆旧建新的决定。新建的伦敦桥毕竟也有近150年的历史了,这是不应该轻率废弃拆除的。精明的英国人就别出心裁地将伦敦桥拍卖。消息传开,大西洋彼岸的麦库洛奇地产公司老板麦高乐顿发奇想,决定买下这座伦敦桥,结果他以246万美元成交,买下了这座大约12万吨重的古建筑。1968年,他雇人在伦敦桥块石条上标记编号,一块一块拆下,全数海运至加州长滩,然后再搬到哈瓦苏湖城。并在这里的一个半岛上开挖出一条人工河道,然后按原样把伦敦桥架在这条河道上。这项巨大的架桥工程历时3年,耗费100万美元,麦高乐大功告成了。最值得人们赞赏的是麦高乐在庆典上宣布,将前后耗资近千万美元的伦敦桥,无偿地捐献给当地政府。从而这座石桥又成了铭刻着奉献精神的丰碑。这块荒漠中的绿洲就因为伦敦桥飘洋过海在此落户而热闹起来。从此,科罗拉多河边的哈瓦苏湖上,游人不绝。善识商机的智慧,保存文明成果的远见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影响着全世界无数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所以哈瓦苏湖的天是澄碧的,水是湛蓝的。

哈瓦苏湖伦敦桥也像在泰晤士河上一样是南北向架设的。桥的南端,有仿英国的古堡。桥的北端,有“英国村”。那里有英国风味的田园和房舍建筑,有礼品商店,有餐馆和冷饮店,有英国式的酒吧,小镇上的居民和服务人员的着装和举止都有一种欧洲古镇的味道,使游人仿佛走在狄更斯小说的插图里。游人到这里就可以领略英国的风采,这就大大增添了旅游的引力。难怪人们说哈瓦苏湖的伦敦桥给科罗拉多河戴上了美丽的桂冠,科罗拉多河更加多姿多彩而且神秘了。

写伦敦的优美散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