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选修5知识难点总结
相关话题
前苏联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两大分支,然后再分次级分支学科。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二地理选修5知识难点总结,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高二地理选修5知识难点总结(一)
生物灾害:病害、虫害和鼠害 (蝗灾与鼠害——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
☆蝗灾:
蝗灾与旱涝的关系 旱灾与蝗灾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蝗虫数量激增。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
危害 是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其中,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俗称“蚂蚱”。对农、林和牧业的破坏具有毁灭性。
防治措施 农药灭虫、投放天敌、人工诱捕
☆鼠害:
重灾区 农田、牧场及森林
危害 害鼠啃食植株,在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使农业减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 (中国)老鼠不仅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林木,而且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我国鼠害发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对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
虫、鼠害的特点 繁殖快、适应能力强
造成虫害和鼠害流行的因素
①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
②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等,
防治措施 农药灭鼠、投放天敌、人工诱捕
☆病害
类型 常见的农作物病害有:稻瘟病、小麦锈病、棉花枯萎病、烟草炭疽病等。
常见的森林病害有: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溶叶病、泡桐丛枝病等。
病害发生的原因:
A.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
B.外来病原体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
危害 病害使农作物、树木染病从而枯萎甚至死株,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坏。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特点 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
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几种病虫害及其分布 ①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和秆锈)——是中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小麦病害,在各麦区均有发生。
②水稻病害: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水稻产区
③棉铃虫: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棉花产区(黄河流域和新疆棉产区最严重)
防治措施 农药灭虫、投放天敌、人工诱捕、加强检疫,阻止有害生物进入国门
☆虫害
常见的农作物虫害有 蝗虫、黏虫、水稻螟、棉铃虫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蝗虫。
常见的森林虫害 松材线虫、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泡桐大袋蛾等。其中松材线虫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虫害,被列为国际、国内重大检疫对象。
森林病虫害的危害 导致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枯死,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极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
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特点 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
我国主要森林害虫 松毛虫。常发区:海拔低于400米、平均气温25℃以上的地区
偶发区 海拔400~500米、气温在10~25℃的地区
导致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 主要是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性丰富的原始森林,使森林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降低。
防治措施 农药灭虫、投放天敌、人工诱捕、加强检疫,阻止有害生物进入国门
☆水华和赤潮
(1)时空分布特点及变化:
①水华主要分布在内陆湖泊区,部分河段也有发生;赤潮主要发生在海湾地区,尤其南方海湾地区更易发生。
②主要发生在热量充足的夏秋季节。
③变化:目前我国赤潮的发展趋势是赤潮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增长,赤潮种类增多,赤潮发生从明显的季节性转向全年化。
(2)成因及形成条件:
①纬度较低,水温高;②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③静水环境。
高二地理选修5知识难点总结(二)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多种的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高二地理选修5知识难点总结(三)
1、 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做好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
2、灾前防御 工程防御措施:
①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
②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③可以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非工程防御措施:建立健全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加强减灾管理和公众减灾教育。
3、救援和救助 灾前准备:1.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储备救灾物资 2.灾前准备涉及的两个方面:一是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二是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3.承担救灾任务的主要人员
灾中应急:维护交通(最关键)、通信系统的安全,确保救灾通信的疏畅,确保抢险救灾人员、物资输送和灾民疏散的畅通
灾后恢复:修复重建生命线(供水、供电和通信)和生产线(农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恢复生活、生产秩序。
自救和互救 教育公众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培训公众学会逃生途径,掌握自救和互救的方法
☆☆☆掌握常见的自然灾害自救和互救方法
我国在实践中总结出的防灾减灾模式是:对付灾害应当采取“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 “防-抗-救”的含义即“预防”、“抗灾”、“救灾和重建”。
高二地理选修5知识难点总结(四)
滑坡和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
概念 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特点 具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特点
发生条件 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1)自然因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气象)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2)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会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时空分布规律 时间上: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与降水相对一致的季节变化)
空间上:主要发生在我国山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滑坡和泥石流重灾区。)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④人为因素,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相同点
①主要发生在山区②主要由重力作用③人类活动可诱发
④破坏力极强⑤由外力作用导致⑥突发性
不同点
①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 ②泥石流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危害 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高二地理选修5知识难点总结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