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相关话题
通过试卷分析给予学生下一阶段学习更具指导性的教学。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四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分析的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四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一)
时光飞逝,光阴荏苒,似弹指一挥间的功夫,2015-2016第一学期就已悄然的落下帷幕。翻阅着学生们交的这份答卷,久久不能平静。虽说分数并不代表什么,但它或多或少的承载着一些信息,引领着我们去思考,去反思,去多问个为什么。为了更深入透彻的了解我班这学期以来数学教学的效果,从而吸取相关经验教训,特将本次考试试卷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试题情况分析:
本次数学试卷题型多样,覆盖全面,各部分分值权重合理,比较能如实的反映出学生这个学期以来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从整体来看,此次试卷稍微偏难,试题注重考察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培养情况(尤其是学生对理解能力的培养),各类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分散,考察的也比较细致、到位。
试题共计六个大题:填空、判断、选择、计算、操作和解决问题。填空、判断和选择题侧重的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察情况,涵盖了读、写数,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商、积的变化规律相关的知识点。计算题主要从口算、列竖式计算、列式计算以及括号里最大能填几四个方面入手。这部分,除了括号里最大能填几这部分,其他的相对来说都比较简单。操作题侧重的是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及对“周长”这一概念的回顾与应用。而在解决问题的5小题里,最后一题考察条形统计图的是最简单的,前三小题,相对而言,要比最后一题稍微有点难度,它难就难在考察的是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只要理解了它的意思,其实这个也并不是很难,包括计算力度方面。解决问题的第4题,可以说是这张试卷的难中之难。它充分体现了最优方法的思想。要求学生通过计算、比较,从众多购买方案中选择最省钱的一种,而且它还是这三种方案的混合。而这也正是我们大部分同学所忽略的、没想到的一种方案。
二、学生答卷分析:
此次考试,我班共有29个学生参加。其中16个及格,及格率55.17% ,4个达优,达优率13.79% ,平均分61.83,其中有16个学生是低于我班平均分的。仔细翻阅了下试卷,发现我班答卷存在如下情况:
1、填空题失分严重。填空题总共25分,我班普遍在12、13分,20多分的寥寥无几,低于10分的也大有人在。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们对本学期的知识要点掌握情况并不是很理想,很透彻。
2、计算题丢分严重。 这次的计算相对来说还是挺简单的,但拿高分的不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太粗心大意 马虎了事了。班上很多学生,在列竖式计算的时候,不是抄错数字,就是看错符号,要么就是誊错答案。
3、 解决问题失分严重。我本以为他们丢分惨重的应该仅此于第4题,没想到前3道题也损失惨重。这三道题,只要分析理解透彻、到位了,根本就不是问题。
4、操作题第2小题错误率较高。画一个周长是10厘米的长方形,理解成了长宽之和是10厘米的学生比比皆是。
三、对今后教学工作的建议:
在行动中寻求反思,在反思中力求策略,在策略中寻求进步,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只有立足于现在,反思过去,改进教学方法、策略,才能与时俱进。下面是我通过这次考试,反思自我,对当前数学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1、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时候,一点小小的错误就会酿成不可挽回的过错。所以,培养学生认真、谨慎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当中,就应注重对学生这方面行为习惯的培养,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做到不马虎,不敷衍。养成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
2、关注弱势群体,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
学生只有把基础知识学扎实了,才能在生活实践中举一反三,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在平常的教学当中,我可能忽略了对学生中弱势群体的关注。被班上的佼佼者带着走,总以为他们都会了,不需要我再说个之其所以然,造成了他们的基础知识的不扎实。教师应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努力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3、侧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要学会吸收、提取对我们有用的信息,摒弃无用的信息。这取决于一个人的分析、理解能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就要我们平常多注重对他们 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首先应提高他们的文字阅读能力,其次是培养他们对"数与符号"的理解力,从而达到提升他们对数学材料的概括、分析能力的目的。
四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二)
本次四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试题,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准确反映课改的实施情况、实验教材的使用情况,力求体现基础性、全面性和趣味性的命题原则,全面考查四年级学生对教材中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简单基本技能的形成情况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情况,加强了对基本运算能力、用简单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空间观念能力的考查。现根据本次考试情况作如下具体的分析:
一、试题分析
四年级数学试题较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目标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内容全面,覆盖广泛,各部分分值权重合理。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本卷注重考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培养情况,也适当考查了学生学习过程。试题内容全面,共计六个大题。试题整体较好地体现了层次性,其中:基础题占85%,稍难题占15%。
2、取材比较贴近生活,评估了学生联系生活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素材应来源于自然、社会和生活。本试卷题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况和知识经验出发,选取源于孩子身边的事和物,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例如:一、1、通过百度搜索,找到与“2009年国庆阅兵”相关的文章约一千一百七十万篇,这个数写作( ),它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其中7表示7个( )。把这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 )万。
此题都是学生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事和物,便于学生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也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起到了导向作用。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空间思维。
数学活动必须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组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的过程。本卷精心选材,考查了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实际能力。
如:让学生动手画垂线和平行线等。
这样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空间思维。老师在新课程理念下组织实施课堂教学中重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
4、渗透人文,体现关怀。
在考查学生学习状态的同时,试卷还注意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如卷首“温馨提醒,亲爱的同学:你好!经过一学期的学习,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候,让我们插上智慧的翅膀,认真读题、仔细答题,
来感受丰收的喜悦吧。这样,既拉近了学生与试卷的距离,有助于消除学生对考试的紧张与恐惧心理,使学生感到考试只是愉快的自我检测和练习,同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二、质量分析
1、认真思考,准确天空。
学生做得较好,对基本的知识掌握得较扎实。其中第3题速度写法,很多同学都落了单位“米”;第8题,这题形式较新颖,部分学生不理解。
2、仔细推敲,认真辨析。
总体情况良好,第5题用近似数来推算准确数最小是多少,较难。
3、反复比较,慎重选择。
全班对本题做得较好。
4、注意审题,细心计算。
由于部分学生的口算能力比较薄弱,在口算中出现错误过多。列竖式计算对末尾或者中间有 “0”的计算不理想。
5、动手实践,画图分析。
做的比较好,也许是复习的时候教师指导的比较充分。
6、活用知识,解决问题。
此题有少数学生对第5题的题意不理解,有个别学生读题不认真,粗心,造成了对题意的错误理解。
三、对今后教学措施:
通过前面对试题的分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除过要把握好知识体系,熟悉知识点覆盖面之外,还要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理解、研究教材,找到教材中知识与理念的结合点,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嵌入点,凭借教学手段、方法,在教学数学知识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理解、掌握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从而达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最终目的。鉴于此,教学中我们应当做到以下:
1、 多一些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少一些知识转移、搬迁。数学思想是在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想法,是对数学概念、命题、规律、方法和技巧的本质认识,是数学中的智慧和灵魂。所以,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中要钻研教材,把握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通过传授知识,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思考问题的数学思想。学生在学习了数学知识的同时,更能领悟到数学思想和方法,能熟练的对知识进行举一反三式的应用,真正达到活学活用,使教学理念转变,促进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学习数学知识探索有效途径。
2、多一些过程探究,少一些知识陈列。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是从实际应用中逐渐抽象、概括、演算、推理而形成的系统的、严密的学科体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开放的思路,就要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数学知识生长的基础,对知识的生成,讲授多一些过程性探究,通过学生主动性探究来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和最终定义,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实际教学中公式化、概念化的粗浅、简单、枯燥的诵读、机械式的演练教学不注重数学理性的、深层次的内涵,使数学教学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面对新理念指导下的检测,不利于今后的教学和学生数学方面的发展。
3、多一些以生为本,少一些教师中心。小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对贴近他们的生活,有一定感性经验的学习素材,更能焕发出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长期的教师中心式的讲授,会挫伤学生学习热情,造成了学习的被动和教学的困境。数学学习中结合知识多创设一些生动活泼、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将学生放置于问题之中,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和数学知识,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发现的思维品质,对数学学习有推进作用。以生为本,破除教师中心,要始终成为数学课堂实施教学的首要策略。
四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分析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