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社会教育的论文_社会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7-05-27 02:54

社会教育作为实施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已日趋凸显。纵观我国教育的历史,社会教育思想源远流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有关社会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社会教育的论文篇一

《社会教育的历史考察》

摘 要:社会教育作为实施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已日趋凸显,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普遍重视。纵观我国教育的历史,社会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社会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因此,对社会教育加以历史考察,不仅可以丰富教育史学科的研究内容,拓宽教育史学科的领域,而且可为今天我们发展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社会教育;历史演变;作用

一、社会教育概念界定

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总结,又是组成判断的基本单位。概念明确,是人们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也是人们讨论问题、交流思想的基础和前提。要研究社会教育问题,从事社会教育工作,就必须从明确社会教育的概念入手。

(一)中国内地学者对社会教育的界定

《中国教育百科全书》给社会教育下了如下的定义:社会教育是指除学校教育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广大人民群众所进行的教育。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实施不同性质的社会教育。

《教育大辞典》中将社会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社会教育指旨在有意识的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狭义的社会教育,指家庭和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实施的教育。现代社会教育则主要指狭义的社会教育,它面对整个社会,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为目标。

以上两种表述,基本上代表了目前中国内地学者对社会教育的界定,王冬桦在《社会教育学概论》里,将国内学者的观点主要总结为:

1.社会教育是整个社会生活影响于个人身心发展的教育;社会教育是以社会各界人士为教育对象,以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为内容的多种形式的教育;社会教育就是通过学校及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

2.社会教育是学校与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所进行的教育。

3.社会教育的广狭两义说。广狭两义说可以说是目前中国内地比较流行的一种,它把广义的社会教育视为整个社会中所存在的一切形式的教育,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言的‘教育’,而把狭义的社会教育则定义为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以外的教育活动。

(二)台湾学者有关社会教育的界定

1.社会教育即是教育全体。认为社会教育要以社会全民为对象,以社会生活为范围,以社会整体发展为目的。常道直说:“社会教育是增进社会全民教育程度,使其资质改善,生活改良,以达到整个社会教育化,整个教育社会化的教育。”马宗荣认为:“国家公共团体或私人,为社会全民资质的向上,以社会全体为客体,使影响及于社会全体的教育,叫做社会教育。”熊光义说:“社会教育乃是就人类共同生活环境中所组织之社会文化影响的积极设施,有计划的辅助社会全民,充实自己,增进人类全体的生活,促进社会全面向上的历程。”

2.社会教育即是学校教育以外的教育活动。孙邦正认为,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教育事业和设施。郑明东教授则定义为:“社会教育乃普通学校以外的各项教育事业和设施。以改善一般国民生活,提高社会文化水准,充实建国力量,实现立国理想的教育。”

3.社会教育的广狭两义说。即认为社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社会教育,系指一切具有发展社会文化的作用的活动,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社会教育则是指正式学校教育以外的教育,全体国民为施教对象,以提高一般国民文化水准为目标。

(三)世界其他国家社会教育的界定

1.美国的社会教育。在美国是没有“社会教育”这一词的,但有关社会教育的活动是存在的,这种活动一般称之为“成人教育”或“校外教育”。

2.英国的社会教育。在英国,实际上也无“社会教育”这一名词,有关社会教育的活动被称做“扩充教育”,有时也称之为“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

3.法国的社会教育。法国有“社会教育”这一名词,但也有“通俗教育”“补充教育”“继续教育”“扩充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等名词,看来法国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是丰富多彩的。

4.德国的社会教育。社会教育的活动在德国也是很丰富的,形式也是多样的。但一般称之为“民众教育”“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

5.日本的社会教育。社会教育在日本的解释多种多样,各不相同,现介绍几种主要的观点:(l)江幡龟寿在《社会教育的实践研究》中指出:“所谓社会教育就是教育人使其具有更强烈、更深刻的社会性,加深个体的社会意识,养成为社会服务的思想、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社会亲和的感情等,以培养能为国家、社会生活的提高和进步作贡献的那样的人,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学校以外的教育,总的来说都要使其教育内容大幅度地社会化。”(2)上田学在《教育行政要说》一书中说,“社会教育最广义上可以理解为在广泛的社会中所进行的有意图,无意图的教育。”岸本幸次朗在《社会教育》一书中对社会教育作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教育包括无意图的教育职能和有意图的教育职能,狭义的社会教育仅指学校教育以外的有意图、有计划的教育活动。(3)各种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社会教育,这里只举一例。如《文部省设置法》第2条第72页:“社会教育,是指公民教育,青少年教育,妇女教育,职工教育等面向社会一般成员的教育,为提高生活而进行的职业教育、科学教育、运动竞赛、文化娱乐,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公民馆等设施所开展的活动。”

(四)本文的界定

社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它在人类教育史上早已存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内容和形式不尽一致,名称当然也就不同了。在各个不同的国家,社会教育名词出现的时间有早有晚,但这并不影响社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的客观存在性。在教育发展的初期,社会教育作为主要的教育形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传承人类文明,传递生活经验,尽管当时它的计划性、组织性、目的性不那么十分明显。

概括以上论点,本文认为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种形式之一,是指在除学校和家庭以外的其他任何场所里所进行的一切教育活动和教育事业,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社会成员间有意识、有组织和有目的影响人的成长和学习的活动。这种活动必须符合一定社会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文化习俗和法律法规。本文研究的正是这一概念中的社会教育,并不分广义狭义之说,而是把社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独立形态去探讨。

二、社会教育的产生

社会教育的产生问题如同社会教育的概念界定一样,至今在教育学术界未达成一致意见。有的人认为,社会教育的出现是在近代,认为社会教育的主要倡导者是蔡元培,他们认为,社会教育产生于民国初(即1912年),“社会教育”一词是由日本传来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社会教育的产生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一样悠久,自从有了人类,社会教育这种活动就出现了。还有第三种观点,那就是把社会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的学者们,他们承认广义的社会教育自从有了人类就产生了,而狭义的社会教育则是近代以“社会教育”一词在中国开始使用为标志。本文主张,把社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独立形式,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等对待,不分广义和狭义。有些人之所以将社会教育分为广义狭义两种,只是基于“社会教育”一词出现的时间而言的,把“教育”等同于“社会教育”,认为人类初期的教育即为社会教育,后渐被分化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客观的。就拿学校教育的发展来说,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是什么时候才出现的,而我国现有的教育史著作却几乎一律地主张在“学校”一词未出现之前,事实上的学校已经存在,只不过其名称不是“学校”而已。按此逻辑,社会教育的出现并不能依“社会教育”这一词语出现的时间为唯一根据,而要根据客观历史事实。社会教育这种活动在我国古代就已经丰富多彩,且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的社会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松散的、无计划的、无严密组织的,但我们不能就此否认它的存在,正是由于这种初期的社会教育,经由人类社会数千年的发展,才成为我们今天所称的社会教育。

在原始社会,教育的唯一形式便是社会教育,人们在群居生活和共同生产劳动中,靠社会教育来传授生活经验,延续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考古发现表明,这时的人们已经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团结互助进行集体采集和狩猎活动,知道怎样去协调集体生活,怎样与猛兽及自然界的各种威胁作斗争,这些知识的获得都依赖社会教育来完成,这应为社会教育的萌芽。

三、社会教育的历史演进

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奴隶制的出现,就产生了学校,学校教育的作用日益显现,社会教育被进一步分化。但这并没有影响社会教育的存在,社会教育并未消失,相反,它的作用愈加突出,无论是对普通平民还是对王公贵族。如我国奴隶社会全盛时期的西周,特别注重社会教化,这种社会教化亦即社会教育。尤其是周公的社会教化思想,曾对西周王室成员和劳动人民产生过重要影响,他倡导的“采风问俗”“移风易俗”和“治国化民”的社会教育思想在当时取得了“治国平天下”的效果,且对后世影响巨大。到春秋战国时期,虽然社会纷争,局势动荡,但却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出现了学术上的“百家争鸣”局面,虽然各家的观点不尽一致,但他们却有共同的理想,即追求社会安定。尤其像孔子,他十分注重社会教育,强调理想人格的培养需要安定的社会,他的一生都在追求这一点。战国时期的各国也都重视社会教育,并且社会教育的实践活动也很丰富。秦汉时期,经历了许多战乱,却出现了数次繁荣,这些繁荣皆与当时的社会教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到宋元明时期,理学的兴起,则对整个中国社会起了巨大的影响作用,此时的社会教育思想也很丰富。从清朝开始,社会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教育活动纷纷开展起来。但总的来看,自西周至清末,社会教育的实践和社会教育思想虽说非常丰富,但就社会教育的制度层面看,还处于相对无序、组织不严、制度不完整的状态。

自民国始,我国教育部始设社会教育司,专司社会教育一事,从此,社会教育可以说走上了正轨,这一时期,是社会教育蓬勃发展的时期。社会教育从实践、思想、理论、制度等诸方面有了较大进展,涌现出了一大批社会教育家,如蔡元培、陶行知、晏阳初等。1912年南京政府教育部成立伊始,作为教育部部长的蔡元培鉴于欧洲各国社会教育的发达,而我国年长失学者占大多数,主张大力发展社会教育。晏阳初试图从医治中国的愚、贫、弱、私四大病症,采用学校式、家庭式、社会式三种教育形式实施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共教育。陶行知运用生活教育的大教育观,将整个社会作为学校,把社会教育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社会实践密切结合,进行实验,大力推行社会教育。

1927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实际需要,通过夜校、半日学校、识字学校、补习学校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社会教育运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设社会教育司主管社会教育工作,各地纷纷建立社会教育机构,完善社会教育设施,使社会教育活动蓬勃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直到今天,我们党和政府仍然十分重视社会教育,视其为教育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社会教育的作用

(一)补充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出发点。儿童最初获得知识技能,养成习惯,形成道德和价值观念等,一般源于家庭生活,而儿童社会化的完成需要在社会环境中进行。从家庭、社会的对应、相关和同质上,我们可以看出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二者是基本一致的,但社会作为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它会通过一定的形式提出教育目的、行为标准,希望社会成员能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当前,学校教育缺乏创造性,不能很好地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而由于社会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既能发展能力,又能巩固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技能和技巧,从而可以提高学校教育的成效。

(二)增强公民意识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受教育时间相对较少,平均素质较低,还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改变这种情况,仅靠发展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实践证明,大力发展社会教育是一种有效途径,社会教育在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强化劳动技能、推行社会文化等方面有积极作用。社会教育继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后,进一步培养公民的社会意识、民主观念、法制意识、效率观念、创新精神、人口意识和环境观念等,使他们具有正确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思维品质、高尚的道德境界,从而,更好的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三)推进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思想主张,教育应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阶段,而不是仅局限于青少年时期;教育也不只限于学校,而是扩及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终身学习体系。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统一的,是永无止境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无止境的,不论是个体的人,还是“类”意义上的人都是如此。

我国有着悠久的社会教育传统。系统考查社会教育的发展历史,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教育发展的全貌,为我国现今的教育改革提供启示;有助于我们树立大教育观;有助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和联动。

参考文献:

[1]王雷.关于社会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

[2]王雷.“社会教育”传入中国考略[J].河北师大学报(教科版),2000,(4).

[3]王冬桦,王非主编.社会教育学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4]杨晓波编著.台湾社会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5]梁忠义著.当代日本社会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社会教育的论文

有关社会教育的论文_社会教育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