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毕淑敏散文有感,毕淑敏散文读后感想

发布时间:2017-02-28 13:58

毕淑敏散文给人一种亲切感。读者又是如何看呢?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毕淑敏散文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读毕淑敏散文有感,毕淑敏散文读后感想

毕淑敏散文读后感篇一

我喜欢毕淑敏的文章,喜欢那种轻松有趣的风格,更惊叹于她笔下看似普通的文字中蕴含的丰富哲理,发人深思,把一些大道理都写得简单明了,适合我这种智商理解能力均不高的脑袋。喜欢她一针见血的睿智,总能从并不复杂的人生经历中采撷瑰丽的珍珠,在读者面前如孔雀开屏般展示出一幅灿烂的生活美景。

《毕淑敏散文精品赏析》这本书,有不少篇是讨论女性的问题。看了评析想不通那些年轻的甘于做别人情人的女子,是因为懒惰,因为糊涂,因为虚荣贪图富贵,就那样不负责任地放弃自己的身体,自己的感情,自己的前途,我想她们应该不爱自己,为何不想想等年岁大了怎么办,等别人又有了新欢怎么办。把自己的生计前途幸福全托付在一个不靠谱的男人身上,真是一出悲剧。女性应该是更感性更注重感情的动物,那么多女子甘于这么做我真的不太明白。也许我的思想比较老套,但我依然坚信生活该是和谐稳定的,有可以去爱的人,有爱自己的人,这样才是幸福的。

谈到教育,毕淑敏也有很多独到的见解。要充分考虑孩子的自尊心,不能孩子已经很痛苦还要唠叨不已以为这样效果好,会让孩子在无穷的心理折磨中丧失了尊严。忽然想起弟弟,因为和我的年龄离得近,以致我很小就没奶吃了,外婆心疼我,时不时数落弟弟来得不应该,弟弟无奈反抗,从此后仇视外婆,我一直很不理解,为什么他会对人很好的外婆那么有成见,为什么他的举动有时那么古怪让人伤心,现在终于明白了。我们的父母老人,由于繁忙忽视了对孩子心灵的保护,伤害了孩子也不知道。

她主张表扬也要慎用,凡是隶属天分的那一部分,与生俱来的特质,都大可不必过多地表扬或是批评。我们的批评教育或者赏识教育也该有个度。

毕淑敏的文章澄清、充满活力,展示的是当代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读她的作品,掩卷深思,常有意犹未尽,身心俱舒的美好境界!

毕淑敏散文读后感篇二

默默地喜欢毕淑敏老师,细细数来已有八个年头,一时的好奇使然而渐渐迷恋她质朴细腻的笔触,感动她真挚深刻的情感,只因字里行间渗透的人性关怀触及到心灵深处,宛如山涧清冽的溪水,洗涤着我心中的彷徨与茫然,提醒着我身边的快乐与幸福。

好友之前常问:你幸福么?我总答道:还好吧。嘴上的回答还算幸福,可心里不停搜寻有关幸福的画面,恍然间,似乎找不到丰富的证据。

什么时候起,我开始不敢说“我很幸福”了?又从什么时候起,渐渐不知道,什么叫幸福?为什么我的幸福找不到了?

同毕淑敏老师一样,我从小也习惯在提醒中生活,天气刚有一丝风吹草动,妈妈就说,别忘了多穿衣服;考出好成绩未及欣喜,身边关心的亲友便提醒别骄傲;正要沉浸在工作成果的时候,自己还不停提醒自己:千万不可太高兴,更多复杂的工作还在后面……累了,困了,倦了,心底涌起一股烦躁,为什么时间教会我学习和生活,我却未感觉收获快乐幸福,难道真如前人所言:先苦后甜,苦的尽头便是甘的来源?

毕淑敏老师说:“幸福并不与财富地位声望婚姻同步,这只是你心灵的感觉。”当我们的目光纠结于物质的虚荣变得游移不定时,当我们的心灵染上世俗的尘埃变得浮躁不安时,幸福就像流浪漂泊的孩子,期待被冲昏头脑的你找到它,带它回到你心灵的家。

是的,家。一个属于我们幸福的港湾,贮藏或愉悦幸福或受伤疼痛的心灵,提醒挫折、提醒进步、更提醒幸福。它该是一个由臆想勾勒出美丽的线条、思维打造出完美的格局的三居室:一间盛放爱与恨,一间盛放事业,还有一间……安放我们自己。

“假如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阴风惨惨,厉鬼出没,你的精神悲凄压抑,形销骨立。”两种截然相反的爱恨比例,决定着主人幸福的冷暖色调,提醒着冷调要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精神垃圾,重塑精神天花板,迎接幸福的暖调。

而第二间小屋里盛放着的,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事业。生活是现实的,理想和现实总难免会有差距,从大多数人谈到工作时麻木的表情中,看得出乐在其中的并不多,多数人的理想和现实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也没有交点。迫于各种原因,我们的工作也许不是自己最理想的,但既然选择了就应该学会去适应、去挖掘、去热爱,反之,对于那些所谓找不到自己喜欢工作就理所当然去混日子的人,毕淑敏老师忠告道:“不要轻觑了事业对精神的濡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它以深远的力度和广度,扶持着我们的精神,以成为它麾下持久的人质”。

而在我们的小屋里,不能没有我们自己。社会经济的发达,人似乎渐渐成为了金钱、权力、领导甚至知识的附属品,幸福归属感愈来愈差,我们把世界万物保管得好好的,偏偏弄丢了开启自己的钥匙。在自己独居的房屋里,找不到自己曾经生存的证据。生活中的我们身兼多重身份,为人子女、父母等等,爱与责任让我们在日复一日机械般的生活中,渐渐被生活磨损情感、迷失自我,不等地震和潮汐,在微风中就悄无声息的坍塌了。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我们是那么地重要,若是丢失了自己,何谈找得到幸福?

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振颤,像五线谱的音符分布在不同的音阶,我们需要在心灵的三间小屋里细细聆听。嘘……听,它好像在我的心里咚咚地敲门;看,它打开每间屋子牵起它的小伙伴在曲谱上起舞。跳跃、欢乐的节奏仿佛在告诉我,需要盛满承欢父母膝下、共享天伦的亲情,享受活在当下、两情相悦的爱情,珍惜冷暖相宜、尽洗铅华的友情,剥开事业之外的赘物不被显赫的光环灼伤,努力做我所喜欢的女人:爱花、做饭、读书,知道谢父母,却不盲从;知道谢天地,却不畏惧;知道谢自己,却不自恋;知道谢朋友,却不依赖。

所以,如果有人现在问我幸福吗?我一定会大声告诉他,向世界宣布: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健康的身体、拼搏的事业、幸福的家庭,依然饱含爱与热情,乘着清风,在这广袤的世界里御风而行,享受阳光雨露的恩赐,即使偶尔风雨交加、雷闪电鸣,也要提醒自己安放好心灵小屋的幸福,仿佛在寒冷的冬日里经常看看太阳,心便不知不觉暖洋洋亮光光。

毕淑敏散文读后感篇三

西藏,是我神往的圣地。韩红的一曲《青藏高原》,那高亢嘹亮的歌声,带给我们是诗意般境界与享受。那神奇的高原红、那雄健的高原之舟,那山川相连的雪域,还有那盛开的洁白的雪莲花……

你也许去过许多国家,或者你从未迈出过国门。你不去日本、不去美国,你可以想象。可是,你不去埃及,你是无法想象那里的神秘;不去南非,无法想象足球世界杯带给人们的激情与快乐;你不去贝加尔湖,你无法想象她的古老与清冽。对于西藏,那片神秘的土地也同样,有许多东西你要亲临实地,才能真正感受它、体验它。

西藏我们更多的是局限在文人的描述或者亲历过的人的体验里。高寒、缺氧、奇寒、强烈的紫外线是最直观、现实的写照。但是走马观花的到此一游与在雪域高原战斗生活了十多年的人相比,他们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由于青藏铁路的开通,更多的人有机会去一睹高原的芳容,毕竟这种体验是肤浅的,他们一般是在合适的季节讲求最舒适的旅程中完成的。

毕淑敏,一位花季少女,从17岁参军来到了昆仑山,在白雪皑皑的世界屋脊,一呆就是12年,从六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她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雪域高原,如她自己所描述的:“昆仑山呼啸的风雪,卷走了我一生最好的年华。它浓重的身影,横亘在我生命的原野上。……昆仑山向我索取了高昂的代价之后,遗赠给我一件终身享用不尽的珍宝,这就是青年时代艰苦生活的磨练。”她的散文里,无庸置疑地说,青藏高原已经成了她生命的底色,是她生命里的华彩乐章。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简直就是为她而作。

那段峥嵘岁月的记忆会不经意间流露在她的文字里。散文里的许多篇章都是有关于西藏的。对于西藏高原她的体验是切肤的。我们无法想象,在广漠的冰川与荒原里,一年中差不多有半年封山、与世隔绝,一个快速的行动可能就会夺取一个年轻的生命,从护士成长为医生,她看到并接触过太多的死亡与牺牲:雪崩、汽车失事和置人死地的高原病……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人的生命是何等的脆弱。她自然而然产生对自然的敬畏,对每一个生命的珍惜。一个花季少女能扎根于高原,那就是生命之花的绽放,如高原上的雪莲一样美丽动人。

走出昆仑山,从学医到从文,昆仑山惨烈的苦难与磨练锻造了她的人格与毅力,自然已经把她锻造的无比坚强与勇敢,使她的生命显得丰富、厚重与坚韧。是昆仑山给了她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有如此坚强的支撑,有什么困难不能被克服的。越过那道坎,自然又是一片新天地,从《昆仑殇》的呱呱坠地便一发不可收,她的作品源源不断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一个人成长总离不开父母的影响。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与环境中,作为家庭主妇的母亲要求因一张大字报而强烈要求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成为自食其力的一员,她不愿意成为社会的寄生虫,虽然她的薪水还不及支付给保姆的工资。与今日那些“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在自行车上笑”的人相比,他们之间的价值取向有着天攘之别。她母亲这种要求独立的坚强性格无以对她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官二代,她们没有倘佯在父亲的功劳簿里,他们更多的是表率、是牺牲。是乐观和对未来的希冀。

喜欢看散文,因为作者会把真性情流露在字里行间,读《毕淑敏散文》也一样,这里是她人生成长过程的最直白、真实的记录,无须伪饰,无须忸怩作态,从青葱岁月到成熟,然后慢慢地走向衰老,我们可以看到她从容的步伐,淌在人生的河流上.

毕淑敏散文读后感相关文章:

1.毕淑敏散文读后感400字5篇

2.毕淑敏经典散文集读后感3篇

3.毕淑敏散文精选读后感

4.毕淑敏散文集 读后感3篇

5.毕淑敏散文精选读后感4篇

6.读毕淑敏散文读后感3篇

读毕淑敏散文有感,毕淑敏散文读后感想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