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7-06-05 17:00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切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人必须掌握和运用的根本方法.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大学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大学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篇一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摘要】幸福是人类普遍的追求,追求幸福就是追求未来、追求理想、追求至善。怎样获得幸福,是人们十分关切的问题。古往今来,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追求幸福,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总是千差万别,因此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幸福观。而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幸福的异化现象充斥着世界的每个角落,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人类物质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已由实现幸福的条件转变为支配、统治人本身的异己的力量。因此我们有必要站在哲学的高度对幸福问题进行研究。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一种更贴近现实的人生哲学,内容上更为科学,更能集中地理解人生的价值和生活的态度。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来指导人生,会更有利于人们达到幸福愿望的实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5-0043-1.5

面对着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逐物拜金的狂澜,人欲横流和理性泯灭的现实,每个人无不感到茫然和困惑。人类试图通过改天换地,增加物质财富而求解脱,过上自由幸福生活的愿望,似乎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人生的幸福非但没有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增加,反倒是成比例失落,不绝于耳的“意义的失落”“活着没意思”就是明证。人们原以为有钱就是幸福,有权就是幸福,但当这些东西得到之时却是更多的烦恼、苦闷、空虚,出现了人原来具有的正常的人性和人的本质被压抑、扭曲,甚至被否定的情况。因此,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追求真正的幸福生活。

一、幸福的内涵和特征

历史上哲学家关于幸福的观点众说纷纭,无论是理性主义幸福观、感性主义幸福观还是中国古代的幸福观,他们对幸福的观点都基于不同的立场和理解,因此,很难给幸福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幸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内涵是不确定的、相对的。不同的人、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然而,如果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出发,对历代哲学家关于幸福的定义进行考察,不难发现幸福概念的根源,即欲望和需要。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及其满足问题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它是人们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尽管幸福如此令人难以琢磨,但人们还是在期待并创造着幸福,由此可以看出,幸福对人类的价值。因而必须首先弄清楚幸福是什么,它具备哪些特征。

幸福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既具有真实性又具有幻象性,既具有相对性又具有绝对性,它们是互相矛盾互相对立的,那么怎样解决这种双重性矛盾,马克思在探索幸福观的心路历程中为我们揭示了这种双重性矛盾的统一基于实践。幸福的客观内容是人生重大欲望、需要和目的得到实现及生存发展达到完满;幸福的主观形式是快乐的心理体验。从幸福结构的总体来看,幸福就是客观元素与主观元素的统一体,可见,幸福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幸福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因此,幸福的主观形式既可能与它的客观内容相一致相符合,也可能不一致不相符合。相对的幸福是因主体不同而对幸福的感受也不相同。而绝对的幸福是不以主体而转移的幸福,即他不因主体不同而有不同的幸福。

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虽然找不到直接对幸福所下的定义,但是我们如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角度,不难对幸福进行界定。并且,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从主客体角度来研究幸福,比如:林剑从幸福的实践是主客统一的角度来解读幸福。“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视域里,幸福是一种主客观的统。这种统一的基础是人的实践。”罗敏则提出了“幸福首先是一种主体对客体的象化关系”的观点,将幸福的主体与客体通过对象化联系起来。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既不像理性主义幸福观那样单纯在人类内在的精神追求完满,鄙视或放弃物质上的享受和满足,追求人类的精神幸福,也不像感性主义幸福观那样偏重追求感官的快乐,甚至把快乐等同于幸福。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看来,科学的幸福观应该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劳动和创造的统一,人的幸福和人的本质的有机统一。马克思所理解的幸福在于自由自觉的创造,唯有创造才能让人摆脱外界和自身的疏远感,才能给精神以最高享受。在他看来,幸福存在于创造中、斗争中、过程中、结果中,创造和劳动是幸福的源泉。马克思认为,虽然幸福不能排斥需要的满足和生活的享受,但这种满足和享受是建立在劳动创造的基础上的,是与劳动创造辩证地结合在一起的。人不但通过劳动创造获得享受的条件,而且人在劳动过程中享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实现自由全面发展,获得更深刻的幸福。

马克思指出人的实践本质的特性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即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马克思把生产劳动作为人的最基本的本质。马克思指出:“人的生产是全面的”,“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是指人的生产具有自觉的性质或特性,而不是像动物那样仅仅按照本能盲目地自发地生产。所以,自由性的创造性活动是人与动物的最根本的区别,人的生产劳动的自由自觉性并非生产劳动的根本性质,仅仅表明了人的生产劳动的性质。“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对幸福的追求是人的本性,它是在实践活动中实现的,人应当通过全面的实践活动获得全面的发展。只有在自由自觉的活动中,也就是在实践中,人才获得了完全的意义,获得了真实的幸福。

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代意义

人的幸福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在当代人类生存境遇下,人从劳动的异化状态中解放出来,但在一定程度上又陷入了新的异化之中,人成为物和金钱的奴隶。物质每天都在增长,而幸福却不能同步。这种现实更加凸显了马克思幸福观的当代价值。马克思在现实生活世界中,通过人们的创造性活动来为人们的现实幸福寻求道路。

如今,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人民的幸福生活已成为社会的普遍话题。人们正在以自己的双手建设一个繁荣富强、文明民主的新社会。个人的幸福与国家的利益并不是绝对的对立,而是内在统一的。也就是说,人们对幸福的追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象征。因此,在当代中国,对当代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幸福观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具有重要意义。人总是追求幸福的,只有在合理的价值目的性的引导下,人的这种幸福追求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才能有一种真实的人生价值及其真实的幸福感受。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幸福思想的深入解读,不仅为我们当代人诠释了幸福的内涵,在人生意义、人的本质的终极意义上给予我们幸福关怀;同时也为我们追求幸福和实现幸福提供了一条真实可靠的现实之路。

【参考文献】

[1]孙英.幸福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林剑.幸福论七题[J].哲学研究,200204.

[3]罗敏.幸福三论[J].哲学研究,200102.

[4]杨国荣.作为伦理问题的幸福[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201.

[5]赵汀阳.知识,命运和幸福[J].哲学研究,200108.

【作者简介】安占双(1987- ):女,黑龙江绥化人,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赵杨(1989- ):女,河南驻马店人,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

大学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