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故事论坛里的故事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要善于另辟蹊径,如果只会踩着前人的足迹前进,是无法找到世外桃源的,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创业故事论坛里的故事。
创业故事论坛里的故事1:85后小伙放弃7万月薪回青岛创业 咖啡外卖
这时身边如果能有一位咖啡师在为你订制咖啡,是不是一大惊喜。在香港中路上的一座写字楼里,这个设想就被一位85后小伙图经经变成了现实。白领们只需在办公室里用手机在网上下订单,可口的咖啡就会被送到身边。
放弃7万月薪辞职回乡创业
回青岛创业前的图经经曾经在北京从事保险理财工作,已经做到了公司的二级主管,月收入可以达到7万,手下有一个30人左右的团队。“我2009年下半年去的北京,当时家里已经帮我找好了一份相当稳定的工作,所以父母都不支持我的决定。”图经经说,他到北京时身上只有爷爷给他的2000多块钱,自己去了一家国际保险公司应聘并成功,但那之后就全部都要靠自己了。
为了省钱,他每天只能把10块钱的包子分成两顿吃,租住在北五环外每月租金只有50元的半地下室里。每天早上五点半就要起床,然后花两个多小时到单位。因为没有经验和资金支持,在北京也没有人脉,没有办法的图经经就只能每天抱着调查问卷去“扫街”拉客户。
就这样坚持了8个月,他终于在和一位偶然遇到的优质客户合作成功,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图经经回忆起那一次经历依然觉得很兴奋。凭借这一次出人意料的 “壮举”,24岁的图经经成为了公司里最年轻的主管,之后进一步的成功也来得水到渠成。但是他还是想回家乡创业。
只买一杯也可以外送
走进图经经的BWG品牌咖啡店,整体装修风格和偏小资、文艺的咖啡厅有些区别。“我把店址选在高端写字楼,紧邻商务公司的办公桌,店面的装修布置不走文艺复古路线,而是更偏重商务。”图经经介绍说。明亮的落地窗使得店内光线明亮而澄澈,桌椅摆放整齐有序,厨具、设备简约中透露出年轻的气息,吧台里的咖啡师也是一身白领装扮,举手投足间都显现着干练的气质。
图经经透露,多数喜欢喝咖啡的白领由于白天工作忙,没有时间去咖啡店里享受咖啡,而只能选择在晚上喝。但咖啡作为饮品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提神,让人更有工作状态,帮助提高工作效率。现在市场上并没有提供工作时间外送咖啡服务的商家,于是他看准这个商机,将创业项目定为外送咖啡,并自创品牌BWG。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推出单价在30元左右的咖啡产品,在上班时间提供咖啡的制作、外送服务,并且接受网上订单和支付,“买一杯即可外送还能保证品质,这也是我们能够吸引顾客的一大特色。”图经经得意地说。
避开与大店正面竞争
与此同时,他也希望利用这种特色服务规避传统咖啡店的正面竞争。图经经把实体店定在香港中路一家高端写字楼内,供顾客能够坐下来喝一杯咖啡的地方并不大,同时整个楼里已经有两家实力大店,选择外送方式可以有效避开和传统咖啡大店产品服务上的重合。
有了想法,就得执行,经过一系列的张罗,今年年初,BWG咖啡店开张迎客了。此时,如何推广,如何吸引更多的客户成了摆在图经经面前的大问题。那段期间图经经也策划了不少推广活动,比如旺季时在店内进行咖啡和甜品的免费品尝活动,建立会员制度,顾客可以用消费积分领奖,当然也包括最传统的方式——“扫街”发传单等等。
每月中下旬生意最好
图经经介绍,目前自己的咖啡店每个月的营业额可以达到六七万元,“咖啡销售的淡旺季周期很短,每个月的中下旬,大家刚开工资的几天里生意是最好的,而开工资之前的几天和每个周的周一生意往往不理想。”他分析出这个有趣的规律。
开店以来,图经经的难处还不止是品牌的推广,咖啡产品的物流配送也是一大难题。图经经说,因为店里的配送能力有限,使得自己的服务范围大幅受限,所以现阶段咖啡的推广宣传只能集中在香港中路沿路的写字楼附近展开。“距离较远的订单往往不能保证咖啡的品质,我们只能告诉客户实情,建议他们到店里来品尝。”图经经略显遗憾地说。
从刷盘子做起进咖啡店学习
“如今,小店经营情况不错,但小本创业最初还是非常辛苦。”图经经笑着说,去年他从工作了5年的北京回到老家青岛,在一家公司做了半年的网络市场销售主管,工作业绩稳步增长。“但这些并不能够让我满足。”图经经说,去年7月份,他辞去了销售主管的工作,决定根据自己的兴趣,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咖啡店。
没有相关经验的他先去了一家熟人的咖啡店学习,他是从刷马桶和刷盘子开始做起的,一个月后帮忙出单,之后被允许做果汁,一直到有资格进入吧台学做咖啡。期间,他也学习到了这个行业中的物流、培训系统、盘点和库存安排等方面的技巧。“真的是从零学起,重新体验了一次做新人的经历。过程很苦,但也很有收获。”图经经笑着说。
学到了开咖啡店的基本知识,图经经又面临着选择具体经营项目的难题。2014年初,他去自己奋斗过多年的北京寻找创业灵感,这期间一位好友提醒他,附近写字楼里的一家咖啡店比较有特色,不同于文艺的咖啡街店,服务员都是西装革履,整体走的是职业化纯商务路线。到店里实际参观之后,图经经感觉这种形式的咖啡店正是自己多年来所向往的,也非常适合在青岛推广。
未来欲创建网上咖啡联盟
“崂山的新店开业后会尝试新的经营模式,去实现我的终极创业梦想。”图经经说,创建咖啡联盟是出于对自己现实情况的考虑,目前实体店面比较少,而且每家店的生产力有限,导致距离较远的咖啡配送保障不了高品质,所以下一步他会找一些产品质量达标的咖啡店合作,由BWG咖啡作为一个平台去接下各地客户的订单,再分配给最近的咖啡店去制作配送。期间,通过推出各类咖啡周边产品等方式,最终组成一个品牌影响力更大的网上咖啡联盟。
“对于合作的咖啡店,我们会严把质量关。”图经经说,想加入咖啡联盟,对方必须和自己一样,对咖啡有着非凡的热爱,并能够坚持产品高质量始终如一。他相信,只有这样的做事方法才能把创业做好、做大。
创业故事论坛里的故事2:毕业后小本创业卖大米 如今月收入过万元
刚开始特别难 但坚持了下来
在吉林市船营区北山创业市场一楼的“双双粮油店”。10多平方米的店铺内摆满大米、油和面粉。
“大娘,您可以少买些大米回去尝尝,不好吃就回来退,觉得好吃给我打个电话,我把大米给您送到家。”杨杰林正在推荐大米。
“你这服务态度不错,我就先买20斤回去试试。”顾客杨女士说。
杨杰林透露,“双双粮油店”是他和妻子王双双大学毕业后开的第一家店。为了表达对妻子的爱意和见证自己的创业过程,他给粮油店取了这个名字。
“卖大米,最主要的就是讲诚信,不要欺骗顾客。现在到摊位买大米的顾客不多,因为有了大多数顾客的信任。只要打一个电话,我就会把大米给顾客送到家。”杨杰林说,刚开始特别难,妻子都要放弃了,但后来还是坚持下来了。
大学毕业卖大米 最难的放下面子
杨杰林和王双双今年都27岁,都是吉林农业大学的毕业生,杨杰林学家政管理,王双双学会计。2008年毕业后,两人分别到过北京和长春等地就业。
“在外打拼两年后,我们还是决定回到家乡闯一闯。”杨杰林说,他家是吉林市桦皮厂镇的,回到家乡后,他养过猪,因为不太懂养殖技术,一年下来没挣到钱就放弃了。
“去年8月份,我和妻子回到吉林市试着找工作,看到船营区北山创业市场招商。妻子是本市户口,符合扶助大学生进市场创业的条件,我们就立即报了名。”在亲属的帮助下,他和妻子筹集了5万元,开了粮油店。
“刚开始生意特别不好,我有个同学也想做生意,来我店里考察。看我一天天扛大米送大米,累死累活每天都挣不到50元钱,都吓跑了。”杨杰林说,上完大学最后还得卖大米,一般人都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其实,最难的也是自己能不能放下这个面子。
被逼的第一声吆喝 只为招来顾客
后来,为了让生意好一些,他和妻子每天都去出早市。
“那时候,我俩每天早上4点多就得起床,用三轮车把米面推到早市上去卖。开始我都不敢正眼看顾客,生怕遇到熟人丢了面子。”王双双说,多亏丈夫有勇气吆喝。后来听丈夫说,他刚开始也不好意思,不过没人买米就挣不到钱,丈夫硬是逼着自己喊出了第一声“卖大米”。
慢慢地,她也受丈夫影响,觉得只要有顾客买米,比什么都好。
挨家挨户发名片 靠着诚信积累客源
“上学时我学过营销,决定利用白天空余的时间去推销大米。”杨杰林说,他发现,有些年轻人不愿意逛市场,都希望送货上门。于是,他印了一些名片,挨家挨户宣传自己的大米。
“附近的居民楼都跑遍了,我发名片的时候告诉居民,不但免费送货上门,而且如果觉得大米不好吃,还可以免费退换。退的大米我们自己来取。”杨杰林说,有一次,一位家住6楼的刘女士说他送的50公斤大米不好吃想退。当时正在下大雨,他冒着大雨骑三轮车把大米给退了。
他的举动感动了刘女士,刘女士不停地表示不好意思,此后一直买他家的大米。
“靠着诚信,打电话买大米的人就越来越多,客源也稳定了。”杨杰林说。
月收入已过万元 要把生意做强做大
“去年4月份,我和妻子在闹市区又开了一家鞋店,让妻子去经营打点。”杨杰林说,卖大米挣到钱后,他就贷款买了一辆面包车和一套住房。2015年4月他和王双双举办了婚礼,“妻子天天跟着我卖大米觉得有点对不起她,最后我们俩商量后,决定用收的礼钱开家鞋店。”
“现在,我们两口子天天忙得不亦乐乎。”杨杰林说,两个店加起来的收入每月也过万了,他想着将来资金充裕时,要做粮油中的高端产品,把生意做强做大。
外号“大米哥” 心肠特别好
杨杰林的母亲祖晓静说,看到儿子天天扛大米送货,她有些心疼。儿子一有时间就开导她:“妈,你儿子靠力气吃饭不丢人,也不丢大学生的面子,卖大米也能养活自己。”
“做生意的邻居和顾客都叫杨杰林‘大米哥’。”秦女士来创业市场做生意也有段时间了,杨杰林特别诚实、勤快,不管遇到多么挑剔的顾客,总能做到顾客满意为止。
“大米哥心肠特别好。”沈女士患有疾病,生活条件特别不好。这事让杨杰林知道后,她再来买大米的时候,杨杰林总把价格压得特别低,“一次,我想做面食,说要最便宜的面粉,但杨杰林给了我好面粉收了最便宜面粉的钱。”
创业故事论坛里的故事3:男子街头创业卖烤红薯 冬季火爆月入万元
周六上午九点多,石旺军将烤苕车推到了解放公园门口,这是他每个周末必来的地方。天气不错,很多市民携老带幼来公园游玩,人流量大烤苕就卖得好。
石旺军将自己的摊位选在了从公交车站到公园大门必经的路上,这是卖苕的“黄金地带”。起初苕卖得并不好,随着一些较小的苕率先烤熟,被摆放在烤炉上,烤红薯的香气弥漫开来,高调地“诱惑”着路人的味蕾。
“烤苕真香,这香气就是我最好的招牌”,石旺军自信地说。十点多,前来买苕吃的市民多了起来。石旺军的话并不多,挑选、报价、称重、装袋、找钱,卖苕整个过程不会超过半分钟。“我都是在菜场挑选一斤左右的红薯来烤,这样的红薯一个人刚好够吃,并且也好卖”,石旺军说。
一个小女孩向爷爷撒娇道:“我就要吃,不买我不走”。爷爷只好掏腰包给小女孩买了一个5块钱的烤苕。从10点半到11点的半个小时里,石旺军卖出去了18个苕,按6块/斤的单价卖,每个苕的价格在5元到7元不等。还卖出去了6根玉米,每根5元。
截至中午12点半,他烤炉里的60多个烤苕几乎全部卖光,还卖出去十多根玉米。石旺军开始盘点,一个上午他卖了450多块钱。中午石旺军回家又烤了一炉红薯,下午3点多开始,又是一个卖苕的好时间,一天卖一千块不成问题。
“现在(生)苕快没有了,价格也涨到了3块一斤,随着天气变热,人们吃的少了,就不怎么赚钱了”,石旺军说:“去年秋天和冬天,红薯的价格只有1块钱,烤苕卖5块一斤,一天卖100多斤,一个月可以赚一万多”。
并不是所有卖苕的都像石旺军一样,能有这么好的收入,这也要看烤苕的技术,看辛劳程度,还要看对市场的经验,“在哪里?什么时段能卖多一点?这都需要长期的观察和用心。”
早上5点多,石旺军就要起床。他要将30多个蜂窝煤捣碎加水,搅拌成糊状。这就是烤出美味红苕的关键。然后引燃几个蜂窝煤放在炉子底部,上面均匀的铺上一层搅拌的煤糊。这样可以使炭火的燃烧不至于太猛烈,并且持续较长时间。
在炉子顶部的烘烤区摆上满满的红苕和玉米,石旺军忙完这一切,差不多七点多,可以出门了。他推着车先来到儿童医院,但是生意并不是很好,一个小时只卖出去5个。之后他就走街串巷,将烤炉推到了解放公园门口。
青少年宫、儿童医院、新华医院、解放公园、育才小学,凡是儿童、学生多的地方,都是石旺军的卖苕阵地。但这些地方也不是随便什么时间去都可以卖出去。周一到周五的上班时间,石旺军都会在儿童医院或新华医院。到下午放学的时段,他将烤炉推到育才小学卖苕。周末,解放公园、青少年宫就成为了卖苕的黄金地带。石旺军长期的经验总结就是“哪里有小孩去哪里”。
今年40岁的石旺军上有老、下有小。“我很早就在沙市打工,2003年来武汉,开始烤苕卖,那时做的人少,比较赚钱”,石旺军说。2007年,石旺军和妻子在老家安徽宿松县盖起了三层楼房。现在一双儿女在老家由爷爷奶奶照看,自己和妻子都在武汉烤苕。
烤炉里炭火的温度很高,需要不断翻动以防止红苕烤糊。为了保护双手,石旺军戴了袖笼和手套,但高温早已将手套手指部分、袖笼袖头部分烤破了。手被烫伤是家常便饭,烤炉里的热气更是烤得石旺军眼睛疼。
但多年的烤苕经验已经练就了石旺军极佳的手感,只要用手去翻动,就可以知道烤到了几成熟。石旺军介绍,“只要烤到表皮起皱,并且有糖汁渗出,就可以出炉了,口感非常好”。
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石旺军并没有觉得多苦。石旺军爱和老乡谈论国家大事。农村不交税,有医保社保,除了不能和孩子在一起,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过的还算可以。
石旺军住在三眼桥路,和七八个老乡住在一起,都从事烤苕生意。一双儿女的牵挂,一个家庭的重担。虽然石旺军和老乡们在城市日子过的并不轻松,但他们依靠自己的勤劳吃苦为自己挣得了一份家业,为儿女拼得了一份希望。
创业故事论坛里的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