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考试题
相关话题
挥毫烟云落笔疾,马到成功身名立!诚心祝愿你考场上“亮剑”,为自己,也为家人!祝你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成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编的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考试题,大家快来看看吧。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试题
(120分钟 120分)
一、积累运用(18分)
1.下列字形和加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丰腴(yū) 滂沱 怒不可遏(è) 手屈一指
B.惧惮(dàn) 巅簸 养尊处优(chù) 高瞻远瞩
C.束缚(fù) 猥琐 别具匠心(jiàng)言归于好
D.蛰伏(zhé) 咆啸 蹑手蹑脚(niè) 因地治宜
2.下列加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
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B.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项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
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C.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
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D.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
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南极探险队员们有敢于钻研、英勇无畏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B.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用高科技手段完善地展示了“激情盛会,和谐亚洲”的理念。
C.中国新一代隐形战斗机试飞成功的消息一经披露,广泛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D.今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的一年。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乡愁》的作者是余光中,诗人,祖籍福建永春。
B.陈伯吹,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文艺理论家。上海宝山人。
C.《地毯下的尘土》选自《美德书》,作者是美国作家莫德•林赛。
D.艾青,原名蒋海澄,当代诗人。所写的诗《我爱这土地》以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在下面语段中,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分藏于大陆和台湾的元代名画《富春山居图》首次在台湾“合璧”展出。这幅描绘富春江两岸秀丽景色的画作, 年代久远, 画作的墨迹已有些暗淡, 丝毫掩盖不住它内在的神韵。
A.因为 所以 但是 B.不仅 而且 但是
C.尽管 但是 所以 D.由于 而且 所以
6.文明在学校。学校开展“写温馨提示,做文明学生”活动,请参照示例,选择下面一处校园公共场所,写一句温馨提示语(句式不拘,字数不超过15)。(3分)
示例:草坪——小草也有灵,脚下请留情。
(1)图书馆:
(2)洗碗池:
二、阅读理解(52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10分)
[双调]寿阳曲
江天暮雪
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7.请赏析《江天暮雪》中“半梅花半飘柳絮”的妙处。(4分)
8.(1)这两首诗歌描绘的画面有何不同?(4分)
(2)这两首诗歌寄托了两位作者什么样的共同情感?(2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1分)
列子学射
列子①学射,中矣,请②于关尹子。尹子曰:“子③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④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问:“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注】①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子,写在姓氏后,对人的尊称。②请:请教。③子:您。④对:回答。
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请于关尹子
(2)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3)又以报关尹子
10.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4分)
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11.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4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村路怎能不弯呢
余世磊
①村路怎能不弯呢?
②好的地方,都让人家、河流、田地占住了,留给路的,实在太少了。
③路从不计较这些,很知足,知足常乐。天天,捡着这些人脚迹、牛脚迹、狗脚迹吃着,小日子过得很滋润。尤其是在冬天,有人穿着布鞋,刚刚从家里烤火出来,留下一行人脚迹,还是暖乎乎的。夏天的牛脚迹又肥又大,闻一闻,还带着青草的味儿,还带着蘑菇的味儿。狗脚迹一长串,小小的,就像我家屋檐下,挂着的一长串板栗,不着急吃,待其风干,又是另外一种风味了。偶尔,还会有一两只野猪、狗獾之类的,偷偷地下山来,留下一朵朵野梅花样的脚印,更是难得一尝的野味了。这村路,还真不羡慕那些大马路呢,窄一点有什么关系呢?弯一点有什么关系呢?
④其实,路何尝又不想宽一点,直一点?
⑤路从我家里延伸出来,走不到十几米,迎面就是二哥家的一堵墙壁。你总不能叫路穿过那堵墙而去,于是,路只得拐一个弯了。路又走了五六十米,翠花曾婆家的房子,正横在路当中。路有什么办法?只好又拐了一个弯,从翠花曾婆家门前过去,翠花曾婆人真好,碰上一棵树,也能说上半天话。不管张三、李四,还是王二麻子,从她家门前经过,只要她在家,看见了,都要邀请人家进屋坐坐,喝一碗茶。那些远道而来的卖窑货的、贩树的,经常在她家歇脚。你们这些人啊,都是沾了路的光了!路这个弯也拐得值了!路再往前走,又碰上了春伢家的猪圈。照理说,这又脏又臭的猪圈,应该让一让路吧。路不想说这些,更不想去和猪圈争,弯就弯点吧。
⑥路七拐八弯,总算出了村子。村外就是田畈,一块块田,未免也太霸道了一点,总想多占些地盘,你用手推我一下,我用屁股挤你一下。本来应该是一条直路,硬是让它们挤弯了,挤窄了。我想,路一定也被挤痛了,不过它不会说而已。我说你们这些田呀,不要再挤了,让路从这里经过吧。没有这条路,牛怎么来耕田?稻子成熟了,人怎么来收割?路弯过了田地,遇到了河流,没有桥,在河里放几块跳石,人踩着跳石过去,这是秋冬。倘若到了梅雨天,过不了几天,发一场洪水,淹没了那几块跳石,路还得去弯,从上游的一座石桥上穿过去。又遇到了人家的菜园,你也总不能叫路穿过人家的菜园而去,把人家好端端的菜园,弄成路这边一半,路那边一半,再弯一弯吧。前面,路又遇到了谁家的祖坟?更不能去打搅老人家的睡眠呀。路悄悄地,弯了个大弯,多少个弯都弯了,不在乎这一个弯。
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到山前,似乎没有地方可去了,真有些让人怀疑,是不是走错了。路和你开玩笑呢,走过去,拐一个弯,嗬,在山冲里,又是一个大村子,屋檐连着屋檐,炊烟缠着炊烟,一条小河绕屋流过,河畔有三两垂柳,五六月季,十七八鹅。
(文章有删改)
12.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1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选择一处进行赏析。(4分)
14.读第⑤、⑥两段,说说“我”家门前的路弯过了哪些地方。请按顺序摘录。(3分)
如:墙壁、 、 、 、 、 、 。
15.品读第⑦段,体会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四)(2015•济宁)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瞭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光明日报》2015年04月10日,有删改)
16.“枣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请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的赏析)(4分)
(1)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引用了《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通读全文,你认为“石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50分)
20.材料(1):美国航空航天局安全顾问组一位成员警告说,由于美国与俄罗斯工程师之间缺乏交流,国际空间站可能会发生严重事故。
材料(2):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种思想。”
材料(3):当代作家虹影说:“人与人缺乏交流的痛苦,每个人都差不多的。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状态,才出现网络世界。”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考试题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