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师职称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17-06-16 23:06

教师是太阳底下再优越没有的职业了.小编整理的江苏教师职称论文发表,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江苏教师职称论文发表

江苏教师职称论文发表篇一

重审教师自身价值

摘 要:本文应用《新教育教学理念》阐述在信息时代、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过程中,教育所担负的特殊使命,但许多教师由于缺乏新教育教学理念,对自身价值认识不足严重制约教育发展,下面笔者将从五个方面重新审视教师自身价值。

关键词:教师 教育教学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182-01

1 导向方为师

1.1 教师不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在以加工业为主体的经济环境下,教育也带有强烈的产品制造色彩。在这个思想主导下,学校犹如一个企业,力求采用“专业化、系列化、标准化”的模式生产,教师是“企业”的模具设计者―― 工程师,学生也只能是“模具制造,批量生产”的产物,任何与模具型腔不符的“产品”,都将视为次品甚至是废品。对学生的要求也似质量问题检查,形成一种教育界共奉的方法,即“惩罚式教育”。

1.2 教师应是“人类灵魂的导向师”

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要把学校真正建立在科学化、现代化和民主化的基础之上,使学校成为培养合格人才的场所,不懂教育科学是不行的。教师的劳动,是一项复杂、富有创造的劳动,他们不仅要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抵制一切不良思想的影响;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毅力,还要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不仅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便适应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而且要创造各种条件,为他们的发展创建平台。

2 学优方为师

当今世界,民族的繁荣和国家防御能力的强弱完全不取决于原料、矿物资源和其它自然资源,甚至不取决于资本。知识,以及个人和社会利用知识的能力越来越成为社会进步的决定源泉,世界强国政治、军事和经济对峙的重心越来越猛烈地转向教育领域。如果教育者墨守成规、夜郎自大,则这个国家无论在政治上、军事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没有胜利的机会。其国家也只能沦为二流国家。因此,新形势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 知识更优

新学科的不断出现,教师必须不断拓展新思维,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成果,注意新信息,不断地提高自身能力,以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教师之间要互相学习,扬长避短,研究教材,准确掌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不断地优化教学方案。俗话说:“明师出高徒”,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适应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首先应优化教师的素质。使教师真正成为最先进文化的承担者,探路者和引导者。

2.2 模式更优

教育观念滞后、知识结构陈旧、知识面窄,施教理论缺乏,对教育规律认识把握不够,如不及时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出的学生可能是落伍者,甚至是“出土文物”。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勾画了宏伟蓝图。应试教育是突出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智力的开发,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授课方法是“灌输式、填鸭式”,忽视学生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以考分高低代替学生能力强弱,学生照搬、照抄、死背、硬记。学习成绩往往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造成高分低能。

3 渊博方为师

3.1 学科交融

传统的教育理念是“井文化”的模式,教师常常只是认真钻研本课程内容,此所谓“井水不犯河水”,教师之间或者各学科之间“老死不相往来”。而现代文明趋于将各学科融为一体,出现了宽专业、跨门类,各个学科互溶互补,形成“条条江河归大海”的“海洋文化”格局。做到这些,教师就不仅要具有广博的学识、精通本专业,而且要懂得教育规律、掌握教育工作的技能,打破教师自我禁闭,建立起各学科或各学科人员之间密切的、广泛的联系。

3.2 资源共享

信息化以最先进,最能够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生事物姿态出现,教育信息化促进了教育的发展。然而,网络只是教育的手段,只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础设施之一,最终要在教育活动中得到有效应用、推动教育模式的转变,还得靠使用者对此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否则网络就只能是一种装潢,一种奢侈的摆设。教育学中恰恰反映了教育现象中最一般的、最本质的东西,是对教育这种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以这些基本规律为指导,不断丰富和更新教育理论,有助于学习其他教育学科,改善自我造血功能,发掘自身的内在潜力,拓宽知识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4 德高方为师

4.1 率先垂范

对教师来说,修养是教育的载体,境界是教育的起点,人格是教育的风帆,师德是教育的根本。师德修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通过教育学的学习,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指导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消除一切教育志向低、社会责任感不足的倾向,树立高尚的师德。运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的工作,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克服盲目性。认识和掌握教育的客观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把自己的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来发展教育,使培养人的工作沿着科学的道路前进。

4.2 以人为本

教师不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朋友。师生关系首先是人的关系,因而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必须遵循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应该热爱学生,关心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公正、平等地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教学活动,以崭新的课堂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的一代新人。

5 创新方为师

5.1 面向未来

知识经济的发展,科学发明的日新月异,使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肖川博士认为:“素质教育是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每一个教师影响着一批人,每一个教师都可以营造一个教育环境。教师要主动体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实际,来指导进行自己教育实践。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持续、系统的再学习,把更新知识和创新思维变成终身的自觉追求。

5.2 创新为先

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个人素质,在教育观念上做到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对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加以“扬弃”。教学内容新颖,方法灵活、形式多样,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中愉快地学习,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生动活泼地发展。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学习是活力的源泉。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完善自我,只有认真地思考,才能超越自我,只有努力地工作,才能证实自我,只有精心地育人,才能实现自我,所以我们要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审视教师自身的价值,教师也不能再轻视自身价值。

江苏教师职称论文发表篇二

引领,成就新型教师

摘要:教师只有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才能始终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教育的走向,不断走向成功。在实践中,要立足以校为本,创建学习型学校,引领教师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以组为本,以课堂为中心,突出同伴互助,引领教研组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共同体;以师为本,把学习、工作、研究三者融为一体,引领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使他们感受和体验教师职业的快乐和幸福。正是校本、组本、师本的“三本”教研体系,引领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之路,成就新型教师。

关键词:引领;成就;教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拿现成真理的人。”教师只有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才能始终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教育的走向,不断走向成功。在实践中。我校立足以校为本,创建学习型学校,引领教师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以组为本,以课堂为中心,突出同伴互助,引领教研组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共同体;以师为本。把学习、工作、研究三者融为一体,引领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使他们感受和体验到教师职业的快乐和幸福。正是这校本,组本、师本的“三本”教研体系,引领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之路,成就新型教师。

一、以校为本,创建学习型组织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教师是一个冒险,甚至危险的职业,伟人与罪人都可能在他的手下形成,因此教师必须如履薄冰,尽最大的努力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走向崇高。事实上,课改之后,教材人文性突出了,生活性强,但教参越来越精简了,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文化底蕴,怎么能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怎么能够超越教材?怎样能达到这种境界?最重要的途径就足读书。只有读书,才能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文化底蕴。为此,我校把创建学习型学校作为办学目标,引领教师成为学习型教师。

学校规定每个星期二两节课后放学,剩余时间就是全体教师的业务学习时间,长期坚持,雷打不动。一要学习教育理论;二要进行集体教研。一开始,学校要求教师每人订阅一份与所教学科相关的专业报刊,并为教师提供理论学习书籍如《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民主主义与教育》《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班主任工作漫谈》《做最好的教师》等。尽管有学习时间,有制度规定,还是收效不好,毕竟这些都是教育理论书籍,枯燥难读。教师走不进文本,就感受不到阅读使思想从笔下流出的甘甜。于是,我便从《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数学教师》等各科教学杂志上筛选对教学有指导意义的文章,特别是在全国教学观摩会上专家的报告。如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副理事长吴立岗、胡富强,全国小学数学研究会理事长朱乐平等;他们的报告对教师指导性强,操作性强。把报告复印之后一个教研组一份。一星期一篇,不仅要阅读,还要撰写理论笔记,学校不定时抽查,让教师先从篇幅短的文章读起。每次到全国名校参观,看到他们的教师就像上海冯恩洪校长讲的那样,个个淡泊、儒雅、大气,谈起自己的教学实践有理有据,滔滔不绝、落落大方,真是羡慕。总想:我们的教师要是也能这样那该多好啊!我把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组织在一起,每周一次抽出下午放学后的一小时时间,开始是我读一篇文章,听后每个教师都要发言,谈一谈文章的主要内容,给自己教学带来的启示……这样,先叫老师们敢说。锻炼一段时间后,每人发一篇文章,回去自己学,写读书笔记,然后把自己读的文章跟大家交流,其他人也等于读了。然后再到读教育理论书籍,先读故事性强的,如《爱弥儿》《爱的教育》等,逐渐过渡到理论性强的,由薄到厚,循序渐进。使教师学读书、爱读书、敢交流,引领教师成为学习型教师。在读书活动中,教师围绕共同的主题,在各自认真思考的基础上畅所欲言。谁都是主人,谁都是专家……这一活动,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心得、展示才华、共同成长的平台。我们准备,每次活动结束后,轮流整理学习体会,编成《读书物语》供全体教师学习。

二、以组为本,构建专业发展共同体

教研组建设是校本教研的种子工程。校本教研活动能否扎实有效地开展,关键在教研组。教研组是教师最直接、最有效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在我们中小,集体备课被称为“教学的参谋会”。在集体备课活动中,老师们都会提前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吃透教材内容。每单元都有一位主备课人,也就是教研活动的发言人,主备课人要吃透这一单元的教材,理清每一课、每一节的教学思路。在集体备课时,其他人不仅仅是听众,而且是讨论者、参与者。在研讨中,老师们各抒己见。有时为了一个问题,会争论不休,当达不成共识时,大家就会静下心来,重读教材或查阅资料,最后大家集思广益形成集体教案。在使用时,教师们会结合自身和学生的特点,修改成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教案。教研过后,主备课人还要负责整理出单元学习要点,每位教师人手一份。

二年级数学组是我校的青年教师最集中的一组。5位老师年龄最大的是组长34岁。年龄最小的27岁,她们年龄相近,思维活跃,教研活动内容和形式是我校教研活动的一个缩影。该教研组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单元先行课、同课异构课、一人多轮磨课。

1.单元先行课

单元先行课为促进组内教师之间共同交流而提供的样板课。在集体备同一教案的前提下。主备课人先行上课,其他老师听课。课后,重点针对这节课展开研讨,制订出更合理的教学流程。单元先行课充分发挥了先行的作用。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上课,评课、改课再上课,使先行课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课例,为其他老师上出精品课提供修订范例。

2.同课异构课

同课异构课即同一教材内容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预设最适合本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措施,以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倍数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教材中比较难理解的内容。5位老师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措施上进行了同课异构。4节课下来,大家一致认为王越磊老师让学生自己摆学具,观察、发现的方法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于是以后再讲这节课时就采用这种教法。

3.一人多轮磨课

这是锻炼青年教师的教研形式。赵芳在上《统计》一课时,教学方法的设计以学生探讨为主,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开放教学。统计的数字教学要求是偶数,学生出现奇数怎么办?上课出现的数字超过数轴的纵坐标怎么办?这对教师课前的预测和分析能力,课巾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课后的教学总结和评价能力是一种很好的锻炼。《统计》一课上了4个班,每个班都有新的课堂生成,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青年教师赵芳深有感触地说:“在我们这个共同体里,没有钩心斗角的猜忌,没有鸡毛蒜皮的是非,有的是教学经验上的传授,教学方法上的指点,疑难问题上的探讨,班级管理上的支招。课间10分钟,听到的不是家长里短,而是同事们对讲授课过程中自认

为精彩环节的讲解和再现,让一优秀教育资源共享;集体教研会上,看到的不是敷衍了事,而是每一位主备课人认真钻研教材后对文本深刻的解读与分析,让大家受益匪浅。在这样一个纯净、专业的团队中工作,我们身心愉悦,斗志昂扬!”

史明慧老师也表达了亲身的感受:在这个共同体里,大家畅所欲言,没有地位、年龄的权威,形成了自由、民主、宽松、和谐的教研氛围。老师们带着关心的问题自觉地走到一起来了,自由发言,平等交流。无论是在教学情境、问题设计、教师语言上,还是在学习方式、组织引导上,都要进行分析和探讨。在这个教研组我们很荣幸,这是一个向上、温暖、团结、和谐的教研组,这里充满了真诚、智慧和欢笑。

三、以师为本,改造个人教育实践

一位特级教师曾说:“仅仅拥有知识的人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而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知识只是奠定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底气,而智慧却给教师带来灵气。一个有底气和灵气的教师在课堂上才会大气,才会表现出教育机智。一名教师从新教师成长为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规律。我校努力遵循这一规律,抓住教师成长的关键期,引领教师行为跟进,帮助教师学会教学、提升能力、懂得研究。在实践中练就教师才能,促进教师提高。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1.“磨一阵”,奠定成才基础

为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学校注重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磨炼,要求教师过好“三关”:教育教学基础功关、学科教学关、教育科研关;做好“三课”:汇报课、研讨课、观摩课;读好“三书”:教材教参、课程标准、教育理论;掌握“两种技能”:普通活、信息技术。帮助中青年教师实现教学新手到教学能手的转换。

2.“扶一把”,引领教师上路

对有潜质、有培养前途的教师,我校积极为他们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创造条件,有意识地把他们推上公开课、观摩课的舞台,推荐他们参加各种赛课活动,指导他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让他们快速成长。

3.“逼一程”,让青年教师超越

学校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坚持开展“五个一”活动,要求每学年每位青年教师至少订阅一份教育教学理论刊物,设计一篇优秀教案。上一节优质课,组织一次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写一篇质量较高的论文;二是“三学”:学一位名师授课艺术,学一招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法,学一种与教学有关的艺术;三是“三赛”:每学期举行一次学科基础知识竞赛,一次教学基本功比赛,一次课件制作设计比赛。

学校建章立制,创建实践锻炼、岗位练兵的氛围,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4.个人反思,梳理得失,提升才能

情景教学创始人李吉林说:“即使一个小学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思想。”足以见得引导教师扎根教学实践,进行持续不断的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有效途径,而倡导教师写教育叙事故事,进行教育叙事研究,则是引导教师反思的常用形式。

(1)达成共识,让教师愿意写

我们引导教师建立这样的认识:要成为优秀教师,就应该不断地自我反思,要使反思成为习惯,并且不断走向深入,就应该不断写叙事故事――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条路上,师范毕业的苏霍姆林斯基走了32年,成为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成了世界著名教育家。他说:“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要写教育日记。”这个实实在在的例子,使教师明确,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专业发展史,其实就是他们的反思史。引导教师将写教育叙事故事当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2)引导交流,让教师会写

教育叙事故事,就是教育教学案例。它包括教育案例和教学案例。起初,老师们连案例的格式都不是很清楚,我便把典型的教育案例和教学案例复印之后人手一份,我们一起研究教育教学案例的写法。刚开始写教育教学案例,老师们总是就事论事,浮于表面,始终停留在具体的“怎样教”的浅显层兜圈子,有的纯粹是记事,缺乏深层挖掘,没有思想性。更有的不会区分教育案例和教学案例。前者是机械呆板的零打碎敲,后者是形式主义的应付交差。怎样走出困境,把教育叙事研究引向深入呢?

①引导明确写作目的

教育教学案例不是单纯纠缠教学环节本身的成败得失,而是要跳出一招一式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能,深究内在的规律和机理,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生成属于自己的教学智慧。

②创造条件,让教师有的写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给教师提供写作素材,每周的集体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了写作素材,让教师从习以为常的、司空见惯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有价值的原生态素材,捕捉闪光点。这样,反思促进了写作的深入,写作推动了反思的升华,才有了前面集体教研的讨论和切磋,从而为教师教学案例的写作提供不竭的素材来源。

③倡导教师潜心读书

教育教学叙事研究,需要理论支撑,需要思想资源,前面提到的学习型组织让教师在坚持不懈的、系统的读书中提升认识。

自从开始教育叙事故事的编写后,年轻的老师们又有了新的快乐。张巧红老师说:“那是来源于自己内心情感抒发的快乐,那是来源于自己内心的教育困惑得到同行们指导后的快乐。坚持写教育叙事故事,记录下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所思所想,将独特的教学感悟与大家一起分享,同时自己也在不断成长,让我找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奋斗方向。”教育叙事研究,实现了教师从被动反思到主动反思的转变,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写作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在局领导的指导下,在校长的带领下,中小教师队伍正沿着“三本”之路,朝着这种幸福快乐的目标迈步!

江苏教师职称论文发表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