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7-06-05 18:07

近年来,随着病人和社会对医疗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医护人员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存在着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精神紧张,自信心不足和情绪抑郁等方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研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研究论文篇一

《我国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病人和社会对医疗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医护人员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精神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他们存在着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精神紧张,自信心不足和情绪抑郁等方面。已有研究表明,体力和脑力相结合的双重劳动,大脑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紧张抑郁心情长期得不到渲泄,极易导致身心疲劳。所以,我国医护人员心理健康问题应得到重视。

关键词:医护人员;心理健康

1 我国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发展现状

2007年卫生部的一项调查显示,90%的医护人员感到工作压力大,23%的医护人员有消极情绪,50%的医护人员有时有消极情绪,而73%的医护人员在工作时有情绪消极情况出现。上海最近对一个区的调查显示,70%的医护人员感到自己合法权益难受保护,有相当比例的医务人员认为“自己正受到前所未有的良心谴责与生存压力”。去年底,在广东省卫生厅举行的医护人员精神压力座谈会上,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发布的《广东省医护人员精神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医护人员的总体精神压力较大,39%的医护人员压力达到重度程度。

另外,在2006年,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开展了“中国医师睡眠状况调查”,该调查涉及到全国12个城市30家医院的2759名医生,这些医生的年龄在30岁到40岁之间。结果调查显示,其中有1914名医生存在睡眠障碍,其中2/5的医生属于难以入睡,超过3/4的医生睡眠质量差,有大约1/3的医生容易惊醒不能持续睡眠,大于1/4的医生醒来后睡不着觉。进行该项调查的科研人员了解到,存在睡眠障碍问题的医生中,有一半的人认为睡眠问题对日常生活有一点影响,46.9%的医生感觉压力过大,35.6%的医生出现焦虑,17.6%的医生感觉存在抑郁症状,28.8%的医生认为自己的问题可能与失眠相关。这项医护人员的睡眠状况调查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医护人员心理压力较大,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现象。

以上情况表明,改善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缓,试想,如果医护人员本身是带有巨大的心理问题和精神压力在工作,又如何能为病人解决病痛呢?

2 我国医护人员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2.1 工作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

对医护人员来说,首当其冲的是工作压力。第一,是工作的量的压力,医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感受到紧张或威胁,压力过大尤其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会引起人体过度的情绪紧张,产生身心疾病。现在很多大型三甲医院的医生护士都是超负荷工作――世界多数国家综合医院的病房床位与护士比例保持在1:1以上,而我国三级综合医院平均为1:0.33,最低仅为1:0.26。在我国一些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值白班的护士平均每人至少要负责15名患者,值公休日、节假日和夜班的护士负责的患者数常常超过40名。

第二,是工作的“质”的压力,即继续教育、科研和晋升的压力。医院是一个高学历人才集中的地方,不少大医院医生的起点学历是硕士,有的科室甚至博士化,护士的起点学历是大专,本科生、研究生已经不稀罕,竞争的激烈逼迫很多医护人员在职攻读高一级学历学位。而除去学历学位教育之外,医学本来就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学习的学科。一个医生要精进医术,不仅要靠临床实践,还要不断吸收新的医疗技术成果,接受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而医护人员的聘用与待遇与其执业资格证相挂钩,医生需考取医师执业资格证才能上岗,而且资格证是转为正式人员的凭证,从初级职称到高级职称,都关系他们的事业发展。因此医护人员在工作之余还有学习考证的压力,各大学附属医院的部分医师还要承担教学任务,任务过多,导致医护人员注意力分散,容易发生各种过失。

第三,是工作环境的压力。医护人员常年工作在“恶劣”情景中,每日交往的人群是心理和生理双重受损的病人,这种特殊的职业工作环境,这些不良情景因素的长期刺激,促使一个特定的反应模式,在某些医护人员的身上固定下来,形成一种独特的人格特点,这种人格特点在心理临床上集中表现为:烦燥、易怒、工作不耐心、不细心、不热心,与“白衣天使”的柔美形象形成较大的反差。这种人格特点不仅直接影响到服务质量,而且对自身的心身健康构成潜在的危险因素。

2.2 生活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

首先是生活条件、经济方面。以前,绝大部分医院都是前店后厂的模式,工作区与生活区相邻而建,上下班的时间不过十来分钟。现在,大城市的医院基本不再提供宿舍,上下班途中花上一两个小时司空见惯,消耗的时间呈十倍的增长,工作紧张加上途中劳累,很多医生回到家里已经疲惫不堪。不少人以为医生个个都是高收入。以经济发达的广州地区的三甲医院为例,新医生入职首先要经过两到三年的住院医师培训,在此期间月收入不过2000元左右;一些医院特别是公立医院为降低人员成本,大量招用编制外医师,不少人的起点月收入仅仅千元而已。在当前生活成本高涨的情况下,以这样的收入,要在大城市里实现成家立业、居有其所的目标,年轻医生的压力可想而知。

其次是感情、家庭方面。年轻的医护人员处于恋爱或对恋爱的需求中,这些本身就容易分散注意力,易与工作发生矛盾。一旦出现挫折,就会导致明显的抑郁、焦虑情绪。年轻人又缺乏理智控制事态的能力与习惯,不良情绪便渗透到工作中,影响工作效率与服务态度。已成家的医护人员面临更多来自家庭事件的影响。日常家务、子女培育、家庭矛盾、亲人病故、经济损失等事件可严重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当个体同时面临许多工作任务时,其心理是焦虑、烦躁的,如不能与工作分清界限,就容易将负面影响转移到工作中,出现失误及技能发挥失常,导致医疗过失进而产生医疗纠纷。

2.3 其它因素导致的心理问题

(1)性别年龄因素:调查表明,女性医护人员心理健康问题更严重,女性医护人员心理状况评分低于男性,低职称、低文化程度的女性医护人员心理健康问题相对较为明显。而处于30至50岁之间年龄段的医护人员,大多上有老,下有小,分散了他们的工作精力,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要比其它年龄段的严重。

(2)病人因素: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病人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往往只注意保护自己的权利,对周围事物反应过敏,自私自利,做事、择物功利心态变强,只顾自己有没有利益可得,过于严谨,特别是不轻易相信别人,不考虑如何体谅别人,忽略了医护人员的感受,致使医护人员的心理很容易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严重影响了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

(3)社会因素:当下媒体对医疗纠纷的报道常将患方视为弱势群体,偏袒患方,给医疗行业造成消极的负面评价。社会对医护人员的理解和尊重大为下降,无疑给医护人员带来明显的社会舆论压力。

3 如何防范和疏导医护人员的心理问题

(1)针对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巨大,一是要搞好加班医护人员的后勤保障服务,如安排后勤人员送饭送水到科室。二是医院领导可以时常下基层慰问,提高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三是适当给予表彰奖励,如对节假日加班的医护人员予物质、精神的奖励等,提高医护人员主动加班的积极性,缓解其心理症状。四是培养自己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种美好的心情,比一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医护人员须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改变能改变的,适应不能改变的,培养工作并快乐着的乐观人生态度。这里尤其要认识到医院管理者的作用,医院管理者在全面关心患者利益的同时,也更应该关注本单位员工的健康。医护人员是医院的主体,医院的经营状况,甚至兴衰成败都与医护人员的工作状态休戚相关。医院管理者应经常深入一线了解医护人员的困惑,尽可能解决医护人员工作中的实际困难,给医护人员建立减压机制,并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建立医护人员支持系统,帮助他们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减轻和消除心理压力。

(2)针对年轻医护人员的生活压力,可以由老医护人员进行带教。科室的主要领导应关注年轻一代的成长,及时发现他们出现的异常情绪,并及时给予疏导。还可以为科室改善办公环境,构建一个和谐、融洽的科室氛围,使每个医护人员都能感到科室和谐的积极效应,避免将不良情绪带入工作场合。

(3)针对病人和社会舆论因素,医护人员在初次见面时给予患方热情、平等接待,可以有效消除患方可能出现的对医护人员职业道德的怀疑,还可以促使患方全面、准确地反映病情病史。个别患方出于种种担忧,会有讳疾忌医的现象,医护人员应及时认真维护患方的知情权,加强沟通,有效避免患方可能给医护人员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虽然目前社会舆论普遍偏向患方,给医疗行业带来消极影响,但同时也激发了医院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动力。医院应严格管理,切实提高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公正透明处理医疗投诉和纠纷,从而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4)另外,还应培养医护人员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医疗差错、纠纷对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影响很大,管理者对新医护人员应加强岗前培训,引导他们严格执行规范,减少差错和纠纷发生。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以正常心态去面对困难,多替病人着想,用法律武器保护病人和自己。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也能促进心理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作用甚大。医护工作中医患关系、护患关系、医护关系是医护工作中人际交往产生压力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善于控制和调节不良情绪,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对保持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意义。医护人员还应学会构建良好的生活方式,由于心理健康和生理紧密相关,因此,通过积极的体育锻炼、卫生保健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强体质和生理功能很重要,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

(5)医院可为医护人员设置相关健康教育和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为避免医护人员因面子问题不肯疏导自己的心理问题,可把这种咨询室叫做“医护人员俱乐部”等。让医护人员有心理倾诉的空间,创造轻松、愉快、高效率的工作环境,尽量避免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刘景峰.他们走得太匆忙,当“过劳死”阴影笼罩[J].医药经济报,2007,12 ,(7).

[2] 孙晓敏.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干预[J].现代护理,2007,(12).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研究论文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研究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