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钟的语文故事

发布时间:2017-03-20 11:46

3分钟的语文故事 巧解《凉州词》

一次,永乐皇帝让解缙在一柄做工精致的折扇上题词。解缙展开一看,扇面上有一幅颇有意境的山水画,是根据唐朝诗人的《凉州词》的诗意画的。这首诗是: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于是解缙就在扇面上写下这首诗呈给永乐皇帝。永乐皇帝见诗画相得益彰,正待点头称是,忽然眉间一皱,勃然大怒。原来解缙一时疏忽,竟将诗中的“间”字漏写了。皇上将折扇掷下,解缙稍作镇定,从容应对道:“这并非王之涣的《凉州词》,而是我另外做的一首《凉州词》,与王之涣的那首仅一字之差。王之涣的《凉州词》虽名为词实为诗,而我题的这首才是名副其实的’词’。”随即吟咏:“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原来,在古代的书法上没有标点符号,这样一念却也别有新意。解缙念得有声有色,抑扬顿挫,皇帝虽知他在狡辩,但因解缙亦能自圆其说,便也不予追究了。

[异曲同工]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只需将标点稍作改动,便可变成一首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智慧思索]

依旧是这首《清明》,无须增减一字,只添加标点,即可使之成为一组时间、地点、场景、对话皆备的电影剧本。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与此类似的诗词,你能找到吗?

3分钟的语文故事

3分钟的语文故事 巧难书局

20世纪30年代,上海有家书局,只按实际字数算稿费,标点符号不肯计算在内。于是,鲁迅先生有一次给这个书局寄去一份稿子,既没划分段落,更无一个标点,书局无奈只得写信给鲁迅:“请先生分一分章节和段落,加一加新式标点符号。”鲁迅回信说:“既要作者分段加标点,可见标点和空格还是必要的,那就得把标点和空格也算字数。”书局只好认输。

[触类旁通]

标点符号在文章中的作用十分奇妙,一个标点的不同有时便会产生截然相反的文字效果。

孙犁的著名短篇小说《荷花淀》里有这样一句话:“你走,我不拦你。家怎么办?”

这是丈夫要去游击队参加抗日的前一个晚上,妻子说的话,如果把这句话的句号改为逗号,表达效果便明显不同了。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表明妻子深明大义。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则将妻子刻画成只顾自家,拦阻丈夫参加抗日的落后妇女了。

[智慧思索]

从前,有个非常吝啬的财主,想为儿子请一位教书先生。他为人尖酸,平素待人十分刻薄,大家都不愿前去,只有一位年轻书生欣然前往,同财主立了一张字据,上面写道:

无鸡鸭亦可 无鱼肉亦可 无米面亦可 青菜萝卜 万不可少 不得工钱

财主看了非常高兴,他想只需粗茶淡饭招待而且不用掏学费,感到占了大便宜。到了年底,书生与财主起了争执,双方对簿公堂,县官让书生念一遍所立字据。

书生念过之后,财主顿时傻眼,只得将工钱与饭钱付与书生。

书生是如何念的,仔细想想哦!

3分钟的语文故事 奇特的书信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完成了《悲惨世界》的手稿后,将其寄给了出版社,过了许久不见回音,于是,他提笔给出版社写了一封信,“?——雨果”。出版社的编辑很快回复,“!——编辑室”。雨果见信,心中一块石头落地。果然,不久之后,《悲惨世界》出版,轰动了整个欧洲文坛,而这封以一个标点符号为内容的奇特书信,也被称之为世界上最短的信,流传至今,被后人津津乐道。别出心裁,妙用标点,一切尽在不言中,内容含蓄,表述准确,意义深远。

[标点传记]

美国一位名叫巴尔卡的心理学家曾在一次青年人的聚会上,收到一份特别的自传,上面只有三个标点:(——)(!)(。)。自传人沮丧地解释:一阵横冲直撞,落得个伤心自叹,最终一生抱憾结束。巴尔卡听了解释,付之一笑,也用三个标点写了份自传:(、)(……)(?)。他热情地鼓励这位自暴自弃、垂头丧气的青年:青年时期是人生暂时停顿的驿站,道路漫长,希望无边,岂不闻浪子回头金不换?

3分钟的语文故事 笑谈“竹苞”

纪晓岚是清朝乾隆年间的翰林院学士,不仅通经晓史、能诗善文,而且生性幽默诙谐。他蔑视权贵,常以一些意想不到的妙招讽刺王孙权贵。

有一次,当朝尚书和珅为了附庸风雅,在他府宅的后花园修建了一座书亭,并请纪晓岚为它题匾。纪晓岚一向厌恶和和珅媚上欺下、奸猾狡诈、贪得无厌,又早就知道和和珅的几个儿子全都是胸无点墨的纨绔子弟,便有意戏弄一下,挥笔写下了“竹苞”两个字。和和珅看了,以为纪晓岚是取“松茂竹苞”的意思,倒正合了书亭四周翠竹青郁、林叶茂盛的景色。和和珅大赞这两个字妙极、巧极,还找工匠把这两个字精雕细刻,悬挂于书亭上。

过了些日子,乾隆皇帝来到和和珅府上,看见他新修的书亭。和和珅兴致勃勃地看着书亭上的匾额赞不绝口,告诉皇帝这是纪晓岚所题。乾隆皇帝抬头看了看匾额上那两个龙飞凤舞的大字,突然仰天大笑。

和和珅被笑得莫名其妙,不明就里。乾隆忍住笑,指着那两个字说:“和爱卿,这是纪学士在嘲笑你呀!”和和珅又抬头细看。乾隆解释说:“竹苞,拆开来看,不就是’竹草包’之意吗?纪学士在嘲讽你呢。”和和珅气得哭笑不得,又无法发作。

[触类旁同]

其实不止和珅被纪晓岚戏弄过,乾隆皇帝也曾吃过哑巴亏。相传,一日纪晓岚与乾隆谈及谜语,乾隆从金銮宝座上伸出一只脚,说:“人言爱卿聪慧过人,朕以此出一个谜,打一字,你能猜得出吗?”纪晓岚正颜道:“微臣已猜到,不过要请万岁恕我无罪。”乾隆允诺,纪晓岚说:“是个蹄字。”乾隆大怒,纪晓岚解释道:“脚者,足也。万岁,皇帝也。蹄字是由足、帝二字组合而成的。故唯有万岁爷的脚,才堪称帝足矣。”乾隆皇帝闻之确也有理,只好不予追究。

[智慧思索]

汉末有首民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是一句谶语,言汉献帝时奸相董卓僭位,不得善终。你能领会这四句拆字民谣的妙处吗?

3分钟的语文故事 唐朝“赤鲟公”

黄河鲤鱼是中原宴席上有名的美味佳肴,但唐朝法律中却明文规定:鲤鱼要叫“赤鲟公”,严禁捕食;若偶然捕获,必须马上放生,出售者要打60大板。

唐代统治者为何禁止人们品尝这种美味呢?这就体现了中国历史上所特有的避讳制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主与尊长对于自己的名号拥有绝对的专利,任何人都不可以直呼其名,假若要称呼,也必须改用其他的方式,这就是所谓的避讳。

据《左传》等史书记载,避讳大约起源于西周,秦汉时期渐渐完备。1975年底,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代《语书》竹简之中,有“以矫端民心”、“毋公端之心”等文。在这之中的“端”本应是“正”,这显然是因为避讳秦始皇名字中的“政”而改的。

三国以后,人们不只需避讳和君主、尊长名字一样的字,而且要避讳音同或者是音近的字,叫做“嫌名”。

唐宋时,避讳的禁令则更加严格,不只当世皇帝的名号不允许有丝毫的触犯,连已死皇帝的庙号也要避讳。到了清朝,尤其是雍、乾之世,讳禁之严格,更是登峰造极,触犯讳禁成了文字狱中重要的判刑根据。

历代封建王朝的讳制有弛有密,讳禁有宽有严,根据政治需要而各有不同,但是就避讳的方式来说,大致有改字法、空字法、缺笔法三种。

严格的避讳制度与讳禁条例,构成了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的一个特殊画面。唐朝皇族姓李,根据避讳制之中的“嫌名”原则,“吃鲤(鱼)”,也就是“吃李”。在执政者看来,这不只是大大的“不敬”,而且是对李氏王朝公开的挑衅,于是就有了一个禁止捕鲤的通令,鲤鱼被尊称为“赤鲟公”。在整个唐朝时期,鲤鱼的家族因为有了这一纸诏书而免去了刀俎烹饪之患,它们畅游江河,威风八面,毫无顾忌,令其他鱼类羡慕不已。

[妙趣横生]

以前,有个书生带着仆人进京赶考。

行路途中,书生的帽子一下子被风吹落在地。他知道仆人走在后面,定会拾起,便没有去理会,照样向前赶路。哪知,仆人看到后,以为主人不知,就挑着行李快步赶上,气喘吁吁地说:“相公,帽子……你的……落地了。”话说着,一不小心,脚下一滑,把挑的行李也摔在了地上,仆人傻笑一下,对书生说:“您看,不小心都落地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书生听后,大为不快,因为赶考落第即名落孙山。于是,他一再叮嘱仆人:“从此以后,凡有东西掉在地上,不许你再说’落地’,要说’及地’!”“及地”谐“及第”,即高中进士之意。

仆人听了书生的叮嘱,连连应道:“记住了,记住了。”

两人继续前行,走到一段崎岖不平的山路。书生很不放心,唯恐东西掉落,仆人再说出不吉之言,便不时回头提醒。仆人拍着胸脯保证说:“相公请放心,这次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及地的!”一句话将书生气个半死。

[智慧思索]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末尾有一句:“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其中有一字为避讳,用别字替代,你知道是将何字改为何字吗?

3分钟的语文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