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快速阅读法读技术性文章
全脑速读,或称“速读”,“快速阅读”。科学原理早已提示: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部分,各自分管并对不同的信息内容处理:其中右脑主要是对图形和图像进行记忆和加工,而左脑主要是处理诸如逻辑、数字、文字等非形象化的信息。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如何用快速阅读法读技术性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论调:速读法只能用来阅读小说啦,童话啊等等的浅显读物,认为不能用快速阅读法读技术性的文章。有人还说,你给我用5000字/分钟的速度去读一篇技术文章,还有很好的理解力,你能吗?所以,速读就是伪科学,速读是骗人的!
对于这种论调,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换一个角度又毫无道理。说它有一定道理,是因为按照目前流行的速读训练法训练出来的速读,确实是只能阅读浅显的东西,确实是无法用5000字/分钟的速度去阅读技术文章。但是,这种训练法出来的速读是真正的速读吗?说它毫无道理,就是因为你用一个山寨的速读去做一些有难度的事,从而衡量真正的速读,这本身就是非常荒谬的。
速读法(快速阅读法)和我们平常的阅读法一样,也是一种独立的阅读方法,只不过换了一种用脑方式和用眼方法。用速读这种阅读方法,和普通的阅读方法一样,照样会有精读,泛读,浏览之分。只不过,每一种都会比普通阅读快很多倍。谈到技术性文章,如果你用普通的阅读方法能看懂,那么你用速读法照样能看懂,而且效率更高。你用普通阅读法阅读10遍能看懂的东西,用速读法也许也需要10遍,但是每一遍都会比普通阅读法快很多倍,而且一遍比一遍快,而且理解效果绝对比普通阅读法要好。
用速读法如何阅读技术性文章?
首先,你学习的必须是真正的速读法。所谓的真正速读法,是建立在大脑思维方法转变和用眼方法改变的基础上的,是基于大脑水平的速读法。说白了,就是重新建立起的一个阅读模式。传统的逐字音读是一个阅读模式,快速阅读方法又是另外一个阅读模式。如果你是用目前流行的那种以眼睛为起始点和着重点靠速度冲击练就的速读法,以下的方法就不用看了。
第一,独立篇幅的技术性文章。比如,网上的某一篇帖子,书上的某一篇文章。这类的东西相对来说篇幅小,所以含有的信息量比较大。一般来说,需要三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个步骤,就是用大视野,比如一目五六行的视幅来阅读。这样在十几秒的时间里可以把文章预览一遍,知道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中心议题,知道信息的分布情况。
第二个步骤,就是用小一些的视野,例如一行两个视点或者直读的方法进行阅读。注意的是,阅读过程中不要完全听从大脑的指挥,虽然此时大脑无声思维速度也很快,但是我们没有必要在此时耗费太大的精力。也就是说,用我们具备的看到文字就理解字面意义的能力,用小视野从头至尾的,大脑思维不中断的看一遍,遇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跳动的视点。这一遍也就是几十秒的样子。
第三个步骤:还是用第二个步骤的视野,但是阅读的时候完全听从大脑的指挥,阅读的同时无声思维运行,该快就快,该慢就慢。此时大脑已经知道了哪里是重点,哪里需要格外注意,所以这一遍阅读是最有成就感的。其感觉就好像大脑用无声思维想了一个问题,然后感觉:哦,原来是这么回事。
第二,阅读技术性的一本书。
这类的书籍,由于有一本书的篇幅,所以并不是哪里都有用,有些地方就是简单的重复或者说是废话,我们需要做的,是把其中有用的提出来进行理解记忆。同样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就是看目录,然后看每个章节,小节的标题。做到整本书的脉络了然于胸。
第二个步骤:细化一些,根据第一遍的印象看每个小节,注意一个小节当作一个整体,瞬间得出整体意义并查明有没有要点和要点所在位置就可以了。
第三个步骤:用小一点的视野,例如一目两行或者一目一行,完全听从大脑思维的指挥,从头至尾的读你挑出来的要点。这同样是一个很舒服的过程,大脑从头至尾都是在一个完整的思维中(或者说是一个个完整的思维单元),整本书看下来,你会感觉到无论是脉络还是细节,你都会感觉清晰无比。
第三,处处都是要点的书籍。例如,考试用书,考研用的政治参考资料,英语四六级词典,等等。这类的书处处都是要点,你哪里都不能放过。这类的书籍怎么办?
第一个步骤:书买回来,同样是看目录,看每个章节,小节的标题,了解整本书的脉络。
第二个步骤:用你认为可以精读的最大视野阅读。一般来讲,不会超过2500字/分钟,视野不会大于一目一行。从头至尾的阅读。第一遍可能因为思维的任务很大,所以读起来不是那么行云流水。然后看第二遍,第三遍。直到任何一个地方只要眼睛看到,就立刻知道其意义并完全理解。
第三个步骤,回忆。从头至尾,看到重点所在就立刻开始抬起眼睛回忆。注意用无声思维回忆,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做到每个你认为是重点的地方只要看到就能回忆出来。
到达第三个步骤以后,以后就好办了,每次复习只要做第三个步骤就可以。一本书可以在一小时之内复习一遍。当然,你复习的时间不要间隔太久,否则,只能从第二个步骤从新来了。
如何用快速阅读法读技术性文章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