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喝茶的散文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描写喝茶的散文,供大家欣赏。
描写喝茶的散文:喝茶
某公司又在廉价了,去买了二两好茶叶,每两洋二角。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却不料郑重其事的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
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但这是须在静坐无为的时候的,当我正写着《吃教》的中途,拉来一喝,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觉的滑过去,像喝着粗茶一样了。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由这一极琐屑的经验,我想,假使是一个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时候,那么,即使给他龙井芽茶,珠兰窨片,恐怕他喝起来也未必觉得和热水有什么大区别罢。所谓“秋思”,其实也是这样的,骚人墨客,会觉得什么“悲哉秋之为气也”,风雨阴晴,都给他一种刺戟,一方面也就是一种“清福”,但在老农,却只知道每年的此际,就要割稻而已。
于是有人以为这种细腻锐敏的感觉,当然不属于粗人,这是上等人的牌号。然而我恐怕也正是这牌号就要倒闭的先声。
我们有痛觉,一方面是使我们受苦的,而一方面也使我们能够自卫。假如没有,则即使背上被人刺了一尖刀,也将茫无知觉,直到血尽倒地,自己还不明白为什么倒地。但这痛觉如果细腻锐敏起来呢,则不但衣服上有一根小刺就觉得,连衣服上的接缝,线结,布毛都要觉得,倘不穿“无缝天衣”,他便要终日如芒刺在身,活不下去了。但假装锐敏的,自然不在此例。
感觉的细腻和锐敏,较之麻木,那当然算是进步的,然而以有助于生命的进化为限。如果不相干,甚而至于有碍,那就是进化中的病态,不久就要收梢。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喝过茶,望着秋天,我于是想:不识好茶,没有秋思,倒也罢了。
描写喝茶的散文:喝茶
前回徐志摩先生在平民中学讲“吃茶”,——并不是胡适之先生所说的“吃讲茶”,——我没有工夫去听,又可惜没有见到他精心结构的讲稿,但我推想他是在讲日本的“茶道”,而且一定说的很好。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在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种代表艺术。关于这一件事,徐先生一定已有透彻巧妙的解说,不必再来多嘴,我现在所想说的,只是我个人的很平常的喝茶罢了。
喝茶以绿茶为正宗,红茶已经没有什么意味,何况又加糖——与牛奶?葛辛(George Gissing)的《草堂随笔》(Private Papers of Henry Ryecroft)确是很有趣味的书,但冬之卷里说及饮茶,以为英国家庭里下午的红茶与黄油面包是一日中最大的乐事,支那饮茶已历千百年,未必能领略此种乐趣与实益的万分之一,则我殊不以为然,红茶带“吐斯”未始不可吃,但这只是当饭,在肚饥时食之而已;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在赏鉴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中国古昔曾吃过煎茶及抹茶,现在所用的都是泡茶,冈仓觉三在《茶之书》(Book of Tea,1919)里很巧妙的称之曰“自然主义的茶”,所以我们所重的即在这自然之妙味。中国人上茶馆去,左一碗右一碗的喝了半天,好像是刚从沙漠里回来的样子,颇合于我的喝茶的意思(听说闽粤有所谓吃功夫茶者自然也有道理),只可惜近来太是洋场化,失了本意,其结果成为饭馆子之流,只在乡村间还保存一点古风,惟是屋宇器具简陋万分,或者但可称为颇有喝茶之意,而未可许为已得喝茶之道也。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断不可少,中国喝茶时多吃瓜子,我觉得不很适宜,喝茶时所吃的东西应当是轻淡的“茶食”。中国的茶食却变了“满汉饽饽”,其性质与“阿阿兜”相差无几;不是喝茶时所吃的东西了。日本的点心虽是豆米的成品,但那优雅的形色,相素的味道,很合于茶食的资格,如各色“羊羹”(据上田恭辅氏考据,说是出于中国唐时的羊肝饼),尤有特殊的风味。江南茶馆中有一种“干丝”,用豆腐干切成细丝,加姜丝酱油,重汤燉热,上浇麻油,出以供客,其利益为“堂馆”所独有。豆腐干中本有一种“茶干”,今变而为丝,亦颇与茶相宜。在南京时常食此品,据云有某寺方丈所制为最,虽也曾尝试,却已忘记,所记得者乃只是下关的江天阁而已。学生们的习惯,平常“干丝”既出,大抵不即食,等到麻油再加,开水重换之后,始行举箸,最为合式,因为一到即罄,次碗继至,不遑应酬,否则麻油三浇,旋即撤去,怒形于色,未免使客不欢而散,茶意都消了。
吾乡昌安门外有一处地方,名三脚桥(实在并无三脚,乃是三出,因以一桥而跨三叉的河上也),其地有豆腐店曰周德和者,制茶干最有名。寻常的豆腐干方约寸半,厚三分,值钱二文,周德和的价值相同,小而且薄,几及一半,黝黑坚实,如紫檀片。我家距三脚桥有步行两小时的路程,故殊不易得,但能吃到油炸者而已。每天有人挑担设炉镬,沿街叫卖,其词曰: 辣酱辣, 麻油炸, 红酱搽, 辣酱拓, 周德和格五香油炸豆腐干。
其制法如上所述,以竹丝插其末端,每枚值三文。豆腐干大小如周德和,而甚柔软,大约系常品。惟经过这样烹调,虽然不是茶食之一,却也不失为一种好豆食。——豆腐的确也是极乐的佳妙的食品,可以有种种的变化,惟在西洋不会被领解,正如茶一般。
日本用茶淘饭,名曰“茶渍”,以腌菜及“择庵”(即福建的黄土萝卜,日本泽庵法师始传此法,盖从中国传去)等为佐,很有清淡而甘香的风味。中国人未尝不这样吃,惟其原因,非由穷困即为节省,殆少有故意往清茶淡饭中寻其固有之味者,此所以为可惜也。
描写喝茶的散文:喝茶的境界
茶,应该归类为哲学范畴。
茶从它出生算起,对它的归类就莫衷一是。
《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它一如世,亮出的身份是药。而且名头大的吓人,救了炎帝神农他老人家的命,“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在民间故事和传说中,炎帝神农氏是因误尝断肠草而死,葬于长沙茶乡之尾。
远古的时候,人们吃野草,喝生水,食用树上的野果,吃地上爬行的小虫子,所以常常生病、中毒或是受伤。茶在当时几乎是日常保健必备。
医圣叫张仲景在他的《伤寒论》中,对茶这样评论说:“茶治脓血甚效”。就是你如果要是闹肚子,拉脓、拉血喝茶就有用。华佗讲苦茶久食益思意,常喝茶能够振奋精神,加强你的思维。唐代大医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书中说“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意思是说,所有的这些草药都治一个病,就是茶它什么病都能治。”
古代最早采茶是用来嚼的,然后用来治病,进一步发展到做汤喝,最后慢慢转变成如今这样的饮茶方式。其实际即使是现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区域,还是保持着很多不同的饮茶的方式和习惯的。后来,随着认识的加深,人们对茶叶的利用慢慢的就不仅仅限于药用。
现代人花费了许多精力去追寻养生之道。其实,关于如何养生,古人早为我们做出了解答。《黄帝内经》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就是说人与自然和谐,人的心态和谐,人的身体和谐,做到了这些,邪气就不会伤害身体。
古人说:“医食同源,药膳同功”。而人们发现,茶叶在潜移默化之中把这种“医食同源,药膳同功”发挥的最是淋漓尽致。
宋代记载,唐宣宗大中三年,有一个和尚,到京城见宣宗,这个和尚叫进一,120岁,宣宗就问他你吃什么药了?活这么长。这个和尚回答说,臣少也贱,从小家贫,从来不知道什么叫药,就是喜欢喝茶,不管到哪就喜欢喝茶。老和尚的意思是说,人家活了120岁,秘诀只有一个,那就是喝茶。
这些说的都是茶的实用价值,真正让茶名声大噪的还是那些文人墨客。也就是古代的小资们。
在这些老资格的小资手里,茶开始有了华丽的包装,有了不同的流派,地位开始越来越尊崇。开始讲究煮茶、饮茶的器具;沏茶、泡茶的用水;品茶、用茶的场所。甚至烹茶用何柴、品茶与何人等等都开始著书立说,分门立派。然后佐之以琴诗书画,仕女高僧,总之,把茶整的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不应俗人闻。
对于百姓来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排在最后一位,就意味着茶可有可无,无关生死。当然这是对于平民说的,对于皇帝和历代小资们来说,这七件事中,茶可能要排在头一位了。有一个传说,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乾隆是皇帝里寿命最长的,他85岁将皇帝位传给儿子爱新觉罗颙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在传位仪式上,有一个老臣讲了一句话:“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听后哈哈大笑,回答说“君不可一日无茶”。最起码,茶在乾隆皇帝的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不过中国的茶确实有些神秘。喝了三十年茶,不但和外国人没有解释清楚茶,就是和中国人也没法完全说得清楚。
记得第一次喝茶,最初的感觉就是苦涩,慢慢地学会了回味,这时候又品到了有些甘甜。然而下一次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境,或是喝不同茶这种回味又会有微妙的变化,几乎没有一次是相同的。
有人说品茶如品人生。这种苦中带甘,回味无穷,变幻不定的感觉还真是酷似人生。我记得我看过的一个电影里有一句台词,电影我记不得了:人生的最奇妙的地方就在于对未来的不可知。而品茶也正是如此,没喝之前没人能够知道会喝到什么滋味,进入什么意境。一同喝茶,每个人有各自的感觉。而自己也会由于心境、状态、情绪、身体状况等进入不一样的意境,所以这种回味就如同品味不一样的人生,让人欲罢不能,如痴如醉。
但是不管何朝何代,哪门哪派的所有小资们,在一个问题上达成了空前的一致,那就是:茶,不是解渴的,并得出了一个权威的结论,喝茶解渴曰牛饮。也有说驴饮的。
不过现今的小资们已经日渐没落,他们所谓的喝茶不过是摆个姿势发下朋友圈而已。作诗是不会了,书画更休要提,为显雅致,不过讨论一下铁观音和乌龙茶孰优孰劣,鄙视一下有人说铁观音就是乌龙茶。其实他们品茶的标准就是价钱,价高者一律赞一声:好茶!至于,好在哪里,谁关心?哥们儿要的就是这范儿。他们对茶的研究不过是追随市场的热点,说穿了,是一群被商家牵着鼻子走的可怜虫罢了。至于人后还是更喜欢拎一瓶可乐,一仰脖灌下半瓶,从心里说还是这舒坦。稍许有些爱国的也不喝可乐,只喝哇哈哈,或者农夫山泉。
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鸦片战争某种程度都是因为茶。
宋、明、清历朝就是靠着茶叶、瓷器、丝绸这三宗货物就稳稳保持着对外贸易的顺差,工业革命后,英国等西方工业国家竭力向中国推销工业产品,企图用商品贸易打开中国的大门。可是直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也就是中国的清朝道光年间,中国对英贸易每年仍保持出超二三百万两白银的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贸易局面,英国等列强在采取外交途径强力交涉,未能达到目的情况下,就采取了卑劣的手段,靠“毁灭人种”的方法,向中国大量走私特殊商品——鸦片,以满足他们追逐利润的无限欲望。鸦片贸易给英国资产阶级、英印政府、东印度公司和鸦片贩子带来了惊人的暴利。打破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使中国每年白银外流达600万两,中国由二百多年来的出超国变成入超国。“鸦烟流毒,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
有研究表明,绿茶中茶多酚含量特别高,好的绿茶能含到30%多。茶多酚是绿茶的特征成分,经常喝绿茶可以预防心脏病,降低患癌症的风险,保护肝脏,杀菌、保护牙齿,这些功效都和茶多酚有关。
更有实验显示,如果用凉水沏茶特别是粗老的茶叶 ,可以对治疗糖尿病有帮助,这在《中国茶经》也有过记载。所以,喝茶不一定非得花太多钱喝好茶、嫩茶。
经常喝茶的老人大都耳聪目明,因为茶叶里的另外一个成分叫Y-氨基丁酸,对人体能量代谢发挥着很好的作用。茶里还含有很高的茶氨酸,对于增强记忆力、抗癌都有一定的作用。茶叶还有一些妙用,对于口臭的人群,早晨起来抓把茶叶放嘴里含着,最后吃了,这一天嘴也不怎么臭了。
茶里含有很高的维生素C,它能够调整体液,保护皮肤,防止眼病,防止坏血病。长期接受放射线,接触生物制剂的医生和护士,一定要坚持喝茶,因为茶有很强的抗辐射的功能。
描写喝茶的散文相关文章:
1.关于茶的唯美散文
2.关于喝茶的散文
3.关于茶的美文优美散文
4.喝茶感悟的散文3篇
5.关于品茶的散文
描写喝茶的散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