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
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到底是哪里呢,下面小编来为大家解惑。
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
阿里地区(藏语拼音:Ngari Sanai,威利:mnga' ris sa gnas),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的一个地级行政区。元朝称纳里,明朝称俄力思。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羌塘高原核心地带,是中国西藏自治区的一个地区级行政区划,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之一,拥有独特的高原自然风貌。
地理坐标为东经78°23′40″~86°11′51″,北纬29°40′40″~35°42′55″。地域面积约30.4万平方公里。截至2010年,全地区总人口95803人。地区行政公署驻噶尔县狮泉河镇。2013年,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1.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96亿元。
阿里是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等山脉相聚的地方,被称之为"万山之祖"。同时,这里也是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故又称为"百川之源"。
建制沿革
阿里一词是藏语音译,意为属地、领地、领土等。直到9世纪初,这里仍称象雄。在汉文史籍中,不同朝代对其称呼各异。在藏文古籍中,吐蕃王朝赞普之后裔来到这块原属象雄十八部的政治区域后,这块上部区域名副其实地臣服于赞普后裔的统辖之内,故此,才有阿里的称谓。
阿里古为藏族地区早期的十三小邦之一,汉族史籍称为羊同。羊同经过逐步发展,在约公元4-5世纪建立了象雄王国,鼎盛时将地域划分为内中外三部,内象雄大体为今阿里地区所辖范围。
古格王朝在公元13世纪随西藏一起归属元朝(1206-1368),统属于元朝设立的乌斯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元代称纳里速古鲁孙,阿里地区的具体事务则交由萨迦地方政权处理。
明清两朝(1368-1911)在管理西藏方面基本沿用元朝的旧制。五世达赖建立甘丹颇章政权之后,在清中央政府的扶持下,阿里地区逐步归入西藏噶厦地方政府,后又设立宗(相当于县)和管理阿里地区的总管--阿里基巧。明代称俄里思,到了清代方称阿里。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堆里嘎本驻噶大克(即噶尔雅沙)。辖布达巴、日土、噶大克。
1954年设阿里总管,管辖仲巴洛强、普兰宗、札布让宗、达巴宗、日土宗、噶大克等宗溪。
1960年设阿里专区,专署驻噶尔昆沙。以噶尔宗设噶尔县(驻雅沙);以日土宗设日土县;以革吉设革吉县(驻那坡);以改则设改则县(驻隆仁,又称鲁玛仁波);以仲巴洛强溪设仲巴县(驻札东);以普兰宗设普兰县;以札布让与达巴2宗合并设札达县(驻托林)。辖7县。
1962年将仲巴县划归日喀则专区。辖6县。
1966年阿里专署由噶尔县迁驻噶尔县狮泉河。噶尔县由雅沙迁驻昆沙(因民主改革时在昆沙设噶尔新乡乡政府,故昆沙又称噶尔新村)。
1970年阿里专区改为阿里地区,地区驻噶尔县狮泉河。由改则县的路南4区设立措勤县(驻门董)。阿里地区辖噶尔(驻昆沙)、革吉(驻那坡)、札达(驻托林)、措勤(驻门董)、日土、改则(驻鲁玛仁波)、普兰等7县。1979年3月7日复归西藏自治区领导。
1979年2月5日正式成立阿里地区行政公署。1997年,地区行政公署驻狮泉河镇。辖噶尔、普兰、措勤、革吉、改则、扎达、白土7县。(以上根据《政区大典》整理)
行政区划
012年,阿里地区调整为7县、7镇、37个乡、141个村(居)委会。辖7个县:噶尔县、普兰县、札达县、日土县、革吉县、改则县、措勤县。地区行政公署驻噶尔县狮泉河镇。
地理位置
阿里地区位于中国西南边陲、西藏自治区西部、青藏高原西南部。东起唐古拉山以西的杂美山,与那曲地区相连;东南与冈底斯山中段的日喀则市仲巴、萨嘎、昂仁县接壤;北倚昆仑山脉南麓,与新疆喀什、和田地区相邻;西南连接喜马拉雅山西段,与克什米尔及印度、尼泊尔毗邻。辖域总面积34.5万平方公里。南北宽约680公里,东西长700多公里。
地形面貌
阿里地区地貌有高山、沟谷、土林、冰蚀、冲击扇、冰碛和火山等类型,历史上曾经把这种特征概括为冰雪围绕的普兰、岩石围绕的古格、湖泊围绕的玛宇,总称为阿里三围。主要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南部和西南部为深切的沟、谷及零星的冲击扇地带;东部及西北部地势相对平缓,形成宽谷和一望无际的草原戈壁。总的地势特征是从南到北高原面次第抬升,而各大山脉主脊线逐渐降低,最高点为普兰县境内的纳木那尼峰,海拔高程7694米,最低点在札达县什布奇附近的朗钦藏布河谷,海拔高程2800米,最大相对高差4894米。
气候环境
阿里属二类风区,年平均风速在每秒3.2米以上,大风频率高达8级以上,年大风日数在149天左右。年平均气温0℃,日平均温度变化幅度极大,真正是晚穿棉袄,午穿纱。狮泉河镇冬季终年低温严寒,年平均气温不足零度,狮泉河镇冬季极端最低气温-41度,夏季极端最高气温21度,昼夜温差相当大,年温差小年温差小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8月白天气温为10℃以上,而夜间气温则降至0℃以下。阿里全年降水量相当少,且季节性强。每年10月至第二年4月,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0%~20%,而5月到9月间,雨量十分集中,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阿里地区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全年降雨量相当的少,日夜温差大。阿里的冬季漫长而又严寒。自然资源
阿里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能,有狮泉河──雅鲁藏布江地热带,昆仑山──可可西里地热带,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热带。
阿里地区湖泊星罗棋布,水流资源蕴藏量达2万千瓦,全地区有大小河流80多条, 湖泊60多个;境内总流程9500公里,流域面积近6万平方公里。源于冈底斯和喜马拉雅山的四条大河狮泉河、象泉河、马泉河、孔雀河分别向西北、西南和东南方向流入印度、尼泊尔,成为印度河、萨特累季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恒河支流哥格拉河的上游,最终汇入印度洋和阿拉伯海。阿里因此被称为千山之巅、万川之源。水资源总量达167.57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75.93万千瓦。
阿里高原野生动物有野牛、野驴、黄羊、长角羊和野耗牛。西部的湖边有水鹰、白水鸭、天鹅、水鸽、黑颈鹤等各种野禽。
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30多种,矿点254处,其中有盐、硼、铝、芒硝、铬、银、金等。
人口详情
截至2010年底,阿里总人口为95803人,城镇人口20250人,农牧区人口75553人。汉族人口为7367人,占7.72%;藏族人口为87493人,占91.65%;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605人,占0.63%。
区域经济
2000年,阿里地区GDP完成了3.23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增长18.2%,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800万元,增长2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360元,增长15%。
2001年,阿里地区GDP完成30876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5亿元,粮食播种面积3.3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6750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元,农畜产品综合商品率达到45%。年末牲畜存栏控制在275万头只(匹)以内。
2004年,阿里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27亿元,财政收入突破5000万元大关,达到5371万元,各项税收收入完成了5391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8637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27元。
2013年,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1.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9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75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9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723元
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