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导入的策略

发布时间:2017-06-26 10:57

导语: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导入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每一节课的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新颖、科学、富有趣味的导入,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自然投入新课学习的氛围之中,从而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初中语文课导入的策略

初中语文课导入的策略

一、课堂导入要具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指教师所设计的导入能激发学生思维,积极参与教学,并使学生关注课堂内容。教师可以在课的开始通过提问和设置悬念,在学生面前展示一个新的良好的求知情景,引导学生来思考。课堂导入富有启发性,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导入时,老师要抓住重点、难点,“少而精”,起到“点拨”作用,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维空间和思考空间。只要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善于运用启发性教学,运用自己的智慧,赋予它灵活性和创造性,那么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会随之迸发、闪耀。如在教学蒙田《热爱生命》一课时,课前先以汪国真的小诗《热爱生命》导入,启发学生的心智。让学生提前就自己关于生命感悟的句子写好,为接下来的课上分组进行交流,探讨“平凡人如何做才叫热爱生命”这个问题,打下基础。

坚持启发性,也体现在使用启发性语言方面。实践证明,有启发语言的课堂、有善于思考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属于学生们的课堂,才叫“自主学习”的课堂。

二、课堂导入要具有目的性

目的性是指要及时告知学生关于学习的主题与目的,并且保证导入设计直接指向所学的内容。一般在导入阶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适当的方式提示教学目标。初中课文前有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教读课文还有“学习重点”的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这些提示性文字,让初中生自己归纳领悟。课堂导入要紧密围绕这些教学目的而明确展开。

课堂目的不明确,导入的语言就失去了支撑,导入这种方法就无法有益教学。导入没有目的,也就会导致学生没有方向,不知道老师究竟要干什么,就更谈不上教学效果。只有在授课时目的明确,导入语言也才会具有目的性。课堂导入要具有了目的性,在这个教学目标的导引下,老师也好尽量做到让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自己尝试着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可以点拨释疑,问题的结论尽量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老师不要代替学生思考和表述。

三、课堂导入要具有关联性

关联性是指已知的导入材料和未知的新材料要有连接点并且保证连接点要准确,自然,不牵强附会,不唐突生涩,同时,不宜彼此差距太大。

语文知识是系统的,连贯的,好多新知识也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在学习新的内容时,如学生对原有知识模糊不清,一知半解,接受新知识就会发生困难,这时,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可以起到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达到承前启后的目的。尤其是学习文言文的虚词方面,课堂导入后,把相关知识前后联系了起来,同学们的收获都不小。

四、课堂导入要具有精炼性

精炼性是指导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不宜分配较长的时间 ,一般为3~5分钟。导入如果占用时间较长,就有喧宾夺主之嫌,影响到下面的课堂教学:一是有些学生的精力因为导入的相关知识占时较长而有所涣散,二是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讲解课本知识,即使有时候讲解完成了,也是无法展开,大多数是草草收兵。

老师必须精心组织自己的导入语言,做到精炼而富有实效,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要做到导入语言的精炼,对老师来说,是一门应该长期不断修炼的基本功。用心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精心设计每一次课堂导入,不断提高导入语言的有效性,吸引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让精炼的导入语言更好地服务课堂、点缀课堂,最终达到提高整节课教学的实效性。

初中语文课导入的策略

一、有效导入的原则

1、启发性和递进性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以说是大教育家孔子对启发性原则所作的精辟的阐述。所谓启发性原则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以达到知识的正迁移。递进性原则就是指教学要循序渐进,而非跳跃式的,要有助于启迪学生举一反三,自行类比,自行探讨,使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逐渐把学生带入最佳学习状态,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是导入的的效果最大化。

2、目的性和针对性原则

课堂导入要紧紧围绕课文中心问题,其目的性要明确,要有助于学生初步明确本节课将要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与本班学生实际,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心理状况、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兴趣差异等实际情况特点来设计合适的导入形式,斟酌恰当的导入用语,采取适当的导入方法。

3、趣味性和艺术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得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学习效率就高。所以,教师如果讲究导入的语言艺术,使导入的设计新颖有趣、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使其以鲜活轻灵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使课的开始扣人心弦,并充分发挥语文这一充满文化底蕴的独特艺术魅力去感染学生,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全息性和审美化”原则,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起思维的浪花,为整个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简洁性和灵活性原则

从课堂的整体结构来看,导入只是一堂课的引子。所以导语要短小、简洁、精练,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要语言简洁,篇幅短小,切忌冗长拖沓、繁琐复杂。一般以3分钟左右为宜,最长也不超过5分钟。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导入”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切忌生搬硬套。在导入方式上,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本着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性和创造性”原则,以创新思维设计导入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既要灵活多样,又要讲究综合,针对不同的主体变换课堂导入的方法,不能老用一种模式,否则就起不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导入自然就无效了。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导入的方法

1、介绍相关背景导入法

语文是一门文化性非常强的学科,因为这种特点,一些教师上课通常会介绍一些关于课文的文化背景,例如作者的生平、经历,事件发生的原因、事情的重要性等等,以提高学生兴趣并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

在讲述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我以这篇文章的相关历史背景――十年浩劫时期导入,讲述了这个时期一些代表性的症状,然后还介绍了此时作者心中因弟弟生命垂危而感到焦虑和悲痛的情感。但是所有的这些愁苦似乎在作者经过一株紫藤萝花时释然了。为什么一束小小的紫藤萝会有这么大的能力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来领略这株紫藤萝花的魅力。

这样,学生在了解了文章的整个写作背景后,再带着一探究竟的心有目的性地来学习课文,能更深层次地读懂课文、理解课文。

2、设置疑问导入法

教师一上课就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会很快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如《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教师可提前找个景泰蓝花瓶,装在纸盒里。一上讲台便对学生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件十分名贵的手工艺品。同学们想不想一睹为快?”然后亮出花瓶发问:“这个貌似普通,个头不大的花瓶至少值几百元!因为它出身于‘景泰蓝’这一名门贵族!”景泰蓝是什么?何以如何昂贵呢?同学们要想弄清这些问题,就请阅读课文吧!”

3、引用导入法

在教学《出师表》这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说说“三顾茅庐”等三国故事,接着出示课题,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自己先相互解决,如再有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已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为了找到正确的答案,探求知识的欲望被激起,自然就使他们以最佳的思维状态进入到学习中来。

4、想象导入法

运用发挥想象的方法来导入课文,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天上的街市》可以这样导入:“在夏天的夜晚,我们常见天上有一条银河,大家知道,那是由无数颗星星组成的,假如这些星星都是盏盏电灯,那么银河就恰似一条繁华的街道了。现在同学们开始想象,假如你走在这条街上,你将会看到什么?你能看到牛郎织女吗?你能看到高楼大厦吗?学生的思路很快就打开了,他们会以兴趣的心情来阅读课文,很快学生对课文就能背诵了。

5、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能突破视觉、时空的限制,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注意力;它的高密度和大信息容量,加快了师生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高效组织课堂教学;它的动态画面,有利于改进传统教学中枯燥、单调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正是由于这众多优势,多媒体教学的深入开展,是新课改的必然趋势。教学《济南的冬天》时,运用动画展示济南冬天的美景,配以班德鸠钢琴曲《雪》,从视听感三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与图画相关的句子(课文的重点)朗读,从而展开对本课的教学活动。

课堂导入丰富多样,但万变不离其中,无论采用哪一类型的导入,都要立足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立足学生的实际,要为课堂的教学目标服务,这样,你的导入才有作用,才有价值。

初中语文课导入的策略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