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艺术文化随笔
中西方艺术观各有特色。你想知道的话,就来读读随笔了解一下吧。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中西方艺术文化随笔,希望你喜欢。
中西方艺术文化随笔:中西文化差异看剩女现象
两周前,网上疯传了一个视频,叫“她去了相亲角”。这个视频是一个化妆品品牌做的,主要说的就是以上海地区为代表的中国剩女现象。很多人看了都说特别感动,我看完也觉得有点热泪盈眶。
不过,感动之余,我又想了想,这个视频到底想表达什么呢?我发现,它只是说明了一个社会现象--“剩女”,并告诉大家应该如何对待这个问题,但没有提到的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我觉得,对于一个社会问题,只有理解了它的形成因素,才能真正解决好这个问题,而不是仅仅被动地去应对。根据这个观点,我自己也想了想剩女现象为什么会在中国如此显著。
除却人口学的解释,我想从身边的事例出发,跟大家聊一聊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与剩女现象形成的关系。
在我过去这么多年的求学、生活和工作经历中,我所听到和感受到的两个现象是:一、海归群体中的剩女现象更加严重,二、中国女性在海外的适应能力往往比男性更强。这两种说法都只是大家的“经验之谈”,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把这两点联系在一起看,不难发现,剩女现象与中西文化差异是有一定关系的。
中西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在这里,我觉得西方价值体系中的“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与“平等观念”(equality)与剩女现象最为相关。
从这两个维度上看,美国比中国更加重视平等和推崇个人主义,而中国社会则更讲究等级制度和集体主义。
先说平等问题。我觉得在中国,不光男女之间有很多性别不平等的地方亟待改进,在许多小细节上也能看出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等级观念。比如说,我们提倡的“尊老爱幼”,某种角度看,就体现着一种以年龄划分的不平等观念,再比如“母慈子孝”,其实也包含了一种亲子关系中的不对等。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在国外,很少有人跟别人聊天时会称呼自己的子女“My son”或“My daughter”,而都是直呼孩子的名字。但在中国,父母们却很少称呼孩子的名字,而往往说“我儿子”、“我女儿”。虽然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背后却也体现出一种差异。西方文化语境下,名字代表的是一个人个体,需要被尊重和平等对待,而以“我的”来称呼则多少有些从属意味,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中国家长喜欢把自己的意见强加在孩子身上,因为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其实孩子也是需要平等对待的独立个体。
再说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中国历来都十分重视集体主义,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都带有一种要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色彩。 在国内,你常常可以看到女孩子们手拉手走在一起,很多小女孩在学校甚至要相约一起去上厕所。这在国外简直不可想象,除非两个人之间有什么特别的关系,否则女孩子们之间都很少手拉手。还有,中国的家庭中,夫妻双方很多事情都是一起做的,仿佛形影不离才是恩爱的体现。但在西方国家,结了婚的两个人也常常各干各的,尊重彼此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朋友圈,相对独立地生活在一起。
了解到这两点后,回到我们的剩女问题上,或许你就会发现剩女现象集中体现了中国社会许多根深蒂固的文化价值观和传统理念。
受过现代教育和西方教育影响的学生们往往更习惯追求平等和个人幸福,他们在家中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而不是被安排,在生活中也会更加独立自主。或许这些观念上的变化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剩女出现,在父母们想着“赶快嫁人,好有个着落”和“再不生孩子就晚了”的时候,很多剩女想的却是个人成长和“我不需要别人带给我幸福”的独立自信。
中国正在进步,很多传统观念和主流思潮也在发生变化,我并不是要宣扬西方的思想就是好的,但是,我觉得人类的进步一定都会向着越来越趋于自然的方向发展。每个人,无论你的性别是什么,社会地位和角色如何都是生而平等的;每位女性,无论你是家中的女儿、女朋友还是妻子,都应该作为一个个体而发展。
我想,当我们每个人被一种剩女思维所主导的时候,如果去想一想这种思维背后是何种价值观在作祟,或许就会产生不同的想法,而有朝一日,当我们全社会都能意识到剩女现象背后的主导观念时,或许我们的剩女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了。
拓展阅读一:中西文化比较之随笔
1.关于信仰,我虽然是一个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深的人,但我同样喜欢西方文化。中国文化是一个“耻感文化”;西方文化是一个“罪感文化”;所以中国人好面子,含蓄内敛;西方人率直爽快,外向。中国人的信仰是“现实",即“此岸”世界;西方人信仰“彼岸”世界。所以中国文化是“势利文化”;西方文化是“审美文化”或“真理文化”。从人类的精神高度来看,西方人的精神走得远,走得深;中国人走得近,走得浅。西方人常常在精神的深渊里纠结,中国人常常在世俗的漩涡中纠缠。西方人爱写《忏悔录》;中国人爱写《厚黑学》;西方人常追求人生灵魂的升华;中国人只求此生能光宗耀祖。中国学生上学常为家长的面子,西方孩子上学常为自己的爱好。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家长打死孩子的惨剧,那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经典表现表现。
2.西方文化的仪式感强,东方文化神秘感强。仪式感能令我们在自由和秩序间达到一种平衡,更有意识地去感觉、珍惜生活中的特殊时刻。神秘感却滋生出很多见不得阳光的东西。让我们在很多时候无所适从。
3.西方文化是个人主义,强调自我,张扬自信,但也太自我,太自私,常常不可一世。东方文化是集体主义,强调服从,强调他人,但又太没自我,太藐视个体的生命。
4.中国文化的势利性,让中国人很现实,一切围绕需要,人的行为随现实的需要而改变,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之谓也。西方文化的穷究真理性,使西方人在人文和自然两大领域出了无数的大师。自然科学领域有爱因斯坦,宏观意识形态有马克思,微观意识形态有弗洛伊德。
5.中国人“及时行乐”,“今日有酒今日醉”。西方人“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6.救赎精神是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原罪意识可以促人反省而杜绝狂妄;博爱精神则是一种恻隐,一种大同情,一种人对自己同类的悲悯之心。
7.中国文化中,救赎被称为“义”,原罪称其为“慎独”,博爱则是“恻隐”。
人类文化其实是相通的。没有谁好谁不好,只是别走极端,更别想让谁取代谁,这才是人类文化存在的最佳状态。
中西方艺术文化随笔的评论条评论